✔ 最佳答案
耳仔成日痛未必是中耳炎,亦可以是嚴重的疾病,請不要掉以輕心。
耳痛(ear ache)一般指耳內或耳周疼痛,絕大多數是炎性疾病所致,少數為牽涉痛(referred pain) 或反射痛。常因耳部疾病引起(原發性或耳源性耳痛),也可因耳部鄰近器官或其他器官疾病所致(繼發性或反射性耳痛)。
耳痛的嚴重程度與病變的嚴重性不一定都一致,但也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的信號(如耳部的惡性腫瘤)。
引起耳痛的原因大致有三類:
1、耳部疾病,包括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疾病(如中耳炎),臨床常有外耳損傷、炎症、異物刺傷、耵聹膨脹嵌頓等所引起,外耳除有充血、水腫外,常伴有張口咀嚼障礙以及耳屏壓痛或耳廓牽拉痛,但中耳炎及其並發病或中耳癌腫引起的耳痛卻並無上述外耳痛的體征,此類耳痛又稱為原發性耳痛。
2、由於鄰近或遠離器官的神經反射所致的耳痛,如口腔科的阻生牙、齲齒、錯位咬合、顳頜關節炎,咽喉部的急性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脹腫、扁桃體手術後、潰瘍或惡性腫瘤,頸性骨關節炎以及小兒上呼吸道與消化道疾病都可引起牽涉性耳痛,經三叉神經、舌咽神經、面神經、迷走神經及頸神經的分支將疼痛反射到耳部,這種耳痛又稱為繼發性耳痛。
3、還有一些極少數的不明原因的神經痛,多為陣發性疼痛,但專科檢查並未見明顯病灶。
因此,對耳痛的原因應作具體分析,除病史外,應進行口、耳、咽喉、頸部專科檢查,必要時應作X線、CT掃描,明確診斷後就能進行有的放矢的對因治療。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60800912
【耳前廔管發炎】
耳前廔管(pre-auricular sinus)乃是一位於耳朵前上方也就是在耳輪上行支前有一個小孔洞,此孔洞向深部組織呈樹枝狀或螞蟻窩樣的散開,其路徑常常是很難掌握的,所以我常說外面的小孔只是冰山的一角,其內含的廔管走向才是令人頭疼。
耳前廔管是因為我們在胚胎發育時期形成外耳部之六個小丘癒合不完全而產生的裂縫,其廔管內有其上皮細胞做內襯,平常都會有一些上皮脫落的現象。據一統計指出可能每七十到八十人中就有一個人會有些廔管,不過真正會發炎的不會很多。
平時有些廔管它雖有一個外孔,但都是無症狀,也無特別分泌物。但也有部份病人平時就有些白色、微臭的乳白色分泌物流出,但只要沒症狀還是可不予理會。
但若其管道堵塞進而造成其內之分泌物無法排出而積聚在內就會產生腫脹,最後膿瘍於是形成,此時再不管它,則會造成附近顏面之蜂窩組織炎,有時還會波及耳殼造成可怕之耳軟骨炎,更甚者會耳廓變形。當然也有些人有習慣用牙籤或筆尖掏挖,也會將細菌帶入其內而造成發炎的。
一般說來若無任何症狀的廔管我們可觀察即可。若只是偶有分泌物流出並無任何不適疼痛情況,我們也可多留意就好了。但若有發炎過、化膿過,則要手術將其摘除。
【外耳炎 Otitis Externa】
外耳炎是由細菌或真菌感染而引起的耳道炎症。
外耳炎通常一開始表現為令人討厭地癢,繼而耳道的保護性襯裏變軟。但可能發展為與您曾經歷的感染一樣疼痛。
對於成人來說,外耳炎是顳頜關節綜合症之後耳痛的第二個最常見原因。採取一些簡單的預防措施,即可使這種耳病處於控制之中,根本不會發展為全面的感染。
如果外耳炎未經檢查,進一步發展為感染,極度疼痛、黃耳膿,甚至暫時性聽力損失都可能發生。這時,必須由醫生進行治療,先清潔耳朵,用抗生素耳藥水或止痛藥,或兩種都用。
主要症狀有:早期耳道發癢;拽耳垂時耳痛會加劇;耳道有膿水流出;耳道皮膚發紅並腫脹;耳道內出現小的痛腫塊或起泡;濕疹(傷口結疤、皮膚呈鱗片狀、發癢、發紅、滲液);因耳道內膿液聚集,造成暫時性聽力損失;發燒。
醫生應檢查是否有以下症狀:耳內劇烈疼痛,伴有或不伴有發燒;單耳或雙耳聽力損失或聽力下降;耳朵流出物 - 特別是流出物是否粘稠、變色、有血或有異味。
治療外耳炎之前,一定要排除以下很像感染的情況:濕疹(發紅並呈鱗片狀的皮膚病)、毛囊炎(起水泡的毛囊炎症)、Ramsey Hunt 症狀(膝狀神經節的帶狀皰疹感染)或中耳炎。
治療外耳炎的最佳方法是保持耳朵衛生。
其他治療方法有:
● 非處方解痛藥品(兒童用醋氨酚而不用阿斯匹林)
● 用熱棉布或加熱墊敷在耳朵上有助於減輕疼痛
● 由醫生用小的吸取器械取出耳道內過量的液體或膿水
● 除用皮質類固醇耳藥水減輕炎症之外,可開處局部抗生素或抗真菌耳藥水治療感染
● 對於嚴重感染者,可服用口服抗生素
● 治療惡性外耳炎時,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壞死組織
● 可開處可待因或麻醉劑以減輕嚴重疼痛
參考資料:
http://www.uhealthy.com/chinese/uhealthy-network/major-disease/news-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