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暑
人體在感受到外界的熱時,很重要的反應就是流汗,有時候汗腺以蒸氣的形式,於自己不太感覺有流汗的時候,將體內的熱蒸散掉,有時候是以明顯水珠讓人一看就 知道在流汗。因此,若體外的溫度上升到某一程度,便會開始流汗,這個體溫調節設定會因人而異,有些人稍微高溫一點就開始流汗,有些人則比較不怕熱,要到稍 高的溫度才會流汗。
除了外界的熱以外,人體本身也會產生熱能,運動時、發燒時或基礎代謝增加時(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體內產生的熱能也會增加,這時候流汗也會增多,所以排出過多的熱,目的就是要維持體溫恆定。
一般所謂正常體溫為攝氏三十七度,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體溫高到攝氏三十八度以上都會感到不舒服的。環境溫度必須低於體溫,人體才能將體內的熱散到外面,而且體外與體內的溫差越大,越容易散熱,類似的道理,環境中的溼度越高,散熱也越不容易。
人體對高溫的環境會產生適應的現象,例如一個常住寒帶的人夏天來到台灣,第一天會覺得很熱很熱,經過幾天以後會發現越來越容易流汗,汗流得很多,但相對地 不會覺得那麼熱了,這就是適應的現象,只要一直流汗,人體是能夠忍受高溫環境一段時間的,這就像有人能在三溫暖的烤箱和蒸氣間待十分鐘,因為他不斷地流 汗。
汗水主要的成份是水和少許的鹽分,在大量流汗時不能補充足夠的水份和適量的鹽分,可能會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和散熱困難,這就會產生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等「熱」症候群。
熱衰竭
熱衰竭是身體長時間暴露熱環境中的表現,通常是由於鹽分流失、脫水或代謝物過份堆積在體內所致。在熱環境中可能只要幾小時,也可能長達數日才導致熱衰竭。
主要的症狀包括無力倦怠、口渴、頭暈、噁心嘔吐、焦躁不安、頭痛等,因熱衰竭致而致死的病例不多,但有時候熱衰竭會演變成為中暑。熱衰竭病患大多數神智清醒,體溫可能為正常或輕微上升,病患看來蒼白,大量流汗而且血壓偏低。
治療則是儘速將病患移到涼爽的環境,同時給予稀釋的鹽水飲用,若病患嘔吐無法進食,則可給予靜脈點滴注射,只要缺乏水份及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況可以改善,預後通常很好。預防之道則避免在酷熱的環境中過久,同時要補充足量的電解質。
熱昏厥
熱昏厥是指由於對熱的環境不適應,使得皮膚血管擴張(目的乃幫助散熱)而大量排汗,結果血液在體內發生了重分配現象,血液積聚在四周邊血管導致腦部血流不 足,發生昏厥的現象,病患皮膚溼冷而脈搏微弱,但體溫不會明顯升高,這和中暑是截然不同的。一般來說,只要和將熱昏厥病患移至陰涼處,保持平躺或下肢稍 高,並補充適量的液體,應可很快恢復。
熱痙攣是由於運動量過大流汗過多,導致血中鈉離子濃度相對偏低,較常發生於夏天,但有時候是冬天穿著厚重的衣服運動過量,或喝了大量的白開水但未補充適量的鹽分,也會出現類似的症狀。
熱痙攣主要是在負荷量較大的肌肉,較常發生在小腿後方的肌肉群和腹部的肌肉群,出現疼痛的肌肉痙攣現象,而且可能連續地發作,甚至到肌肉顫抖的程度。熱痙 攣也是一種對熱或激烈運動不適應的表現,平時未受訓練的人在熱環境下過度運動最容易發生,初次進入熱環境工作(如鍋爐間或機房等)長時間的人亦常發生。治 療及預防的方法就是除了補充足夠的水份外,也要攝取適量的鹽分,而那些平常缺乏對熱環境適應的人,不要一下子運動或勞動過於激烈,要讓肌肉群對運動量及環 境溫度慢慢地適應,這樣應可避免熱痙攣發生。
中暑是與熱有關的疾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為中樞體溫調節失常所造成的結果,由於體內的熱無法散出,使得包括中樞神經(腦部)及其他許多器官因過熱而導致機 能衰竭。最主要的特徵體溫非常高(可達攝氏四十一度),皮膚乾熱而無汗,病患心跳很快而且血壓過低,中暑若未能及時降低體溫,可能造成各種組織器官受損, 嚴重者甚至出現腎衰竭、肝衰竭及心肌之損傷。早期中暑的症狀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包括頭痛、講話不清楚、出現幻覺、神智不清,可能惡化出現類似癲癇發作, 甚至到重度昏迷的程度。
通常中暑較容易出現在熱浪來襲的時候,老年人、嬰幼兒、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病患、酗酒者、長期使用某些精神科藥物(例如鋰鹽等)及利尿劑等病患,在酷熱的環境中較易發生中暑。在熱浪期間從事運動競賽(如長跑等) ,而未適當飲水及散熱易發生中暑。
發現有人中暑時應立即使用冷水降低體溫,用濕毛巾或用淋水方式均可,將病患移在陰涼處,使用電扇或冷氣幫助散熱,不要直接將冰塊倒到患者身上,也不要使用 酒或將病患直接浸在冰水中,一般的冷水就可以幫助降低體溫。請記得,發現有人中暑,必須立即送醫,這和前面熱痙攣、熱昏厥不同的。由於中暑可導致多重器官 衰竭而死亡,一定要馬上送醫。預防方法就是熱浪來襲時,設法到有空調的地方去避暑,特別是前面所提的危險族群,一定要避免在酷熱的環境待過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