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辛棄疾

2006-11-06 1:59 am
我要做project呀....可唔可以help我呀...

首詞係咁ge...
鷓鴣天  (宋) 辛棄疾
(鵝 湖 歸 病 起 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
錦蟾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鞁,
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
春風不染白髭鬚。
卻將萬字平戎策,
換得東家種樹書。


我想問下:
1.內容理解
2.賞析, 鑑賞呢首詞(eg: 借景抒情, 對比)
3.主題, 主旨



唔該哂....thx^^

回答 (1)

2006-11-06 2:04 am
✔ 最佳答案

辛棄疾 鷓鴣天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籙,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都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二十一歲毅然投筆,「鳩眾二千,逮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共籍兵二十五萬,納款於朝」(辛棄疾〈進美芹十論札子〉)紹興三十二年(1162),辛棄疾奉耿京命,往南方見高宗。不久,耿京為叛徒張安國所殺。他在歸途中得悉這一消息後,「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宋史.辛棄疾傳》這時,辛棄疾才二十三歲。這首詞上闋所寫的就是對當時這些英勇戰鬥的回憶。

詞的開頭兩句是說,我在年輕時代曾經率領過上萬的軍隊,而跟隨我一道渡江的都是穿著錦衣的精銳騎兵。上句寫的是他在家鄉鳩眾起義的事,下句是寫他追殺張安國後帶領一部分起義軍渡江回南宋時的情景。「燕兵」兩句就具體描述了戰鬥場面,辛棄疾自從「鳩眾二千,逮耿京」,一直到南渡時所經歷的種種驚險戰鬥都概括在這兩句裏,特別是他突入金營五萬軍中生擒張安國時的戰鬥情況,更使他永不忘懷,自然流露筆端。這兩句意思是說,金兵夜裏都忙於準備箭筒,修築工事,應付戰鬥,而宋兵一待拂曉就發起進攻,向他們襲擊。其實,這兩句是互文見義,雙方都在準備,都在互相攻打。而「夜娖」和「朝飛」互文,又顯見其戰爭的頻繁,連續不斷。雖然,這裏沒有正面描寫雙方的激戰,但激戰已從此反映出來了。同時這兩首詞也寓褒貶於其中,所謂「燕兵夜娖」、「漢箭朝飛」,無疑是給讀者這麼一個印象:金兵被動,忙於應付;宋軍主力,勇於殺敵。這樣既暗示出金兵外強中乾的虛弱本質,也充分表現了宋軍勇敢戰鬥的英雄氣概,兩者又恰恰是形成鮮明的對照。

辛棄疾在少年時代確實幹過一番事業,有殺敵報國的雄心。然而南渡後他卻未被重用,儘管屢次進呈〈美芹十論〉等章奏,審時度勢,出謀劃策,也不為南宋王朝所採納。甚至從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至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除了中間一度出任福建提刑和安撫使不足三個年頭外,在將近二十年的漫長歲月中,完全被棄置不用。這樣,下闋轉入寫自己當前的處境,就不免發出英雄老矣、壯志未酬的感慨了,「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回想起過去的事情,未免感嘆今天的我-----年老了,已經白了鬍子,不能再被春風染成黑色了。一句話,不平凡的少年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春風」句是一種借喻手法,是說春風能吹綠草木,但不能染黑自己的白鬍子,這一借喻,別有風味。歐陽修〈聖無憂〉詞:「春風不染髭鬚。」正辛詞所本。

辛棄疾為什麼發出人生短促的慨嘆?這並非他貪圖享樂而恐此命不長的哀嘆,而是另有原因,結尾兩句就表達了這意思。「平戎策」,指的是作者的〈美芹十論〉和〈九議〉等陳述抗敵的意見書。作者是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而竭盡心血來獻敵策的。但是,到頭來「平戎策」所「換得」來的,不過是讓他跟東邊鄰居學學栽花種樹的玩藝兒罷了。這樣,作者被閑置不用的不合理就已通過這些具體、形象的對照,明顯地表達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感受了。這裏充滿了辛棄疾抑鬱不平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由於他的驅除金兵,整頓乾坤的理想不能實現所產生的。唯其如此,辛棄疾的悲嘆和一般的嘆老嗟卑不同,它是英雄志士的失意的悲憤。個中牢騷感慨遙深。

參考資料
唐宋詞鑑賞辭典 江蘇古籍 1995


收錄日期: 2021-05-02 20:33: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5000051KK042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