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本我:
人心中潛藏的慾望,一出生就有。以快樂為原則,比較性急,很想馬上得到滿足。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本我又分愛(Eros)和恨(Thanatos)兩個部分。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人會渴望愛,但竟又常常做出破壞的行為。
自我:
平日表現的自己,在肛門期(anal stage佛洛伊德所說的人生第二個階段)開始出現。以實際為原則。由於常常夾在本我和超自我之中,所以常常受壓。因此,常出現一些‘自我保護’的有趣現象,如投射(projection,把自己一些接受不了的特徵加在別人身上,然後恨那些人。佛洛伊德自己提出的例子是,人其實是雙性戀的,但一些人接受不了自己有同性戀的傾向,所以潛意識的十分痛恨那些同性戀者)。
超自我:
一個崇高的自己,在陰莖期(phallic stage第三階段)出現。以道德、信仰為原則。希望自我會超越本我的幼稚、自私和自我的現實,做出崇高的事來。佛洛伊德說女子的超自我意識比較薄弱,但如果你對一個女孩說這話,她一定很不高興!(事實上,這見解令當時的女權主義者和他水火不容…)
佛洛依德從本能決定的觀點出發,認為人的內在並非和諧的統整體,內在的人格結構間(本我與超我)會不斷地拉扯、分裂與衝突,從而產生種種不適,甚至因此而產生神經症。他以焦慮論(anxiety theory)來解釋這些神經症的病理,認為「自我」是焦慮的根源,而一切神經症的基礎,均存在於神經質焦慮(neurotic anxiety),以及焦慮的先存在是因,其他的症狀則是果。並且提出自我防衛機制的說法,來說明人如何處理這些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