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重建中國的禮義之幫?

2006-11-05 1:30 am
250字的意見,thx

回答 (1)

2006-11-14 5:05 am
✔ 最佳答案
人有人性,人皆有四端,仁、義、禮、智。這是亞聖孟子說的。「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他認為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加以發揚,便可成為仁、義、禮、智的德行。這就是人性
孟子性善論的解釋:

一、孟子在論人性方面可分兩個層面,即是自然的本性與人的道德本性。他認為性命者,乃先天因素所決定,不待於後天的培養。人之有為善之能力,其根源就在人有「仁義禮智」之心,此乃先天生成的善端,故人如通過存養其心性中的善端,修身以俟命,盡心行仁,則可成就完美的道德人格。孟子說人性本善時,是著重於人的道德本性,因此性善論才有道德價值的根源,才可發展孔子仁的學說。

二、孟子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因此其性善論必須配合天命,故提倡天人合一之說,即人道符合天道,便能與天道合一,發揮天人合一的精神。既然天道、人道都是齊備在人的身上,人如能把仁心擴展成為仁政,便能平治天下,使萬民受惠。從此如何成就完美的道德人格、實現儒家的理想境界,便成為儒學性命論的重要課題。

荀子性惡論的解釋:

一、荀子認為性乃先天生成,未經後天改造,是承接告子理論之啟發,「生之謂性」、「食色性也」,發揮無善無惡之心性理論。」,「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他認為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加以發揚,便可成為仁、義、禮、智的德行。其學說非孔孟之道德心性論,而是自然之質。荀子認為人是生物中的一種,在資源不足下,都會為自己生存、利益而與別人爭奪,因此呈現出自私、貪靡、兇殘……等惡念,所以性是惡的。為了維護社會安定,聖人便制訂禮義,限制人們的爭奪。但這是經過「可學而能,可事而成」,性已經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為做出的,所以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二、荀子認為天是自然的天,天與人類社會的治亂是無關的。人間的治亂,不能影響天,天也不主宰人間治亂。治亂本身是有規律的,按照治的規律去做,便會吉;按照致亂的規律去做,便會凶。故「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荀子更進一步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即利用自然規律,調理物類作用使之為人造福。這種觀點割裂了天與人的關係,是天、地和人各有其本分的道理,叫做「天人之分」,而兩者甚至是互相對立。其學說亦與孔孟所講的天人合一對立。

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其理論似乎相反,但其目的都是教導人們向善,以禮義之道,感化人民,故同被列為儒家重要人物。

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所以必須不斷存養。孔、孟都主張人性是善的,所以他們理解的禮,是自我約束的。「克己復禮」是一種自律的、自己克服自己的行為。這個禮並無強制性的、由外鑠於我的、法的特色。後代儒者大多採孟子之說,孟子心性的學說對於宋、明儒家,影響特別大。

而獸就沒有人性,有獸性,即人性的相反。希望幫到你!多謝!
參考: 唔知有無離題...


收錄日期: 2021-05-02 21:48: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4000051KK034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