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毛澤東時代
建國初期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當時的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動亂與戰爭,社會矛盾尖銳,經濟水平落後,貨幣貶值,交通運輸不暢。建國後,一個全面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社會主義集權社會迅速建立起來。
在1950年代早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村土地集體化以及社會改革。新的政府成功地抑止了通貨膨脹、重振經濟,並且建立起了因戰火而受到嚴重損害的工業體系,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的廣泛支持。中國共產黨對當時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影響:共產黨獲得了廣泛民意支持,再加上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政府根據黨的政策靈活應變,黨的基層組織深入到中下層勞工、婦女以及其它群眾中。
全國領土的基本控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仍留在大陸的中國國民黨殘餘力量到處進行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活動,共產黨軍隊繼續追擊和消滅國民黨殘餘部隊,到1950年6月,基本消滅了中國大陸上的國民黨殘餘勢力。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西藏當地政府達成《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正式和平「解放」。至此,除臺灣、香港、澳門、少數沿海島嶼及其他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領土以外,中國領土全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
大躍進和中蘇關係的破裂
1957年,由於百花齊放運動把毛澤東執政的問題暴露了出來,使他惱羞成怒,於是他發動了「反右」運動,使國內的知識分子與民主黨派力量遭迫害。1958年,毛澤東部分放棄了蘇聯經濟模式,轉而開始了自己的經濟計劃。提出「大躍進」,希望能在短期內快速提升工業和農業產值。大躍進的結果是災難性的:基層為達到不可能的目標,虛報、謊報、誇大實際產出。當時的人們普遍看輕那些強調技術規範的專家,批評他們為「右傾主義」、「三脫離」等。全國興起了大煉鋼鐵運動,宣稱要在15年或更短時間內"超英趕美"。農業上,原有的農業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99%的農民加入到組織中來。原有正常的經濟體系被破壞,農業產值大幅度減少。1960年開始的三年經濟困難更為國民經濟雪上加霜,農村大批人口面臨饑荒。據統計,三年經濟困難期間,人口非正常減少超過2000萬,具體數據尚有較大爭議。
此時中蘇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最終在1959年尖銳化。蘇聯撤走了在華的所有人員,並且停止對中國的技術協助,中國的工業幾乎因此完全停頓。中蘇兩國的矛盾之後又迅速公開化,兩國在國際論壇上公開翻臉。
1960年大躍進結束,毛澤東在黨內受到批評,之後以劉少奇、鄧小平為首的務實派開始掌握大權,試圖恢復被嚴重破壞的經濟秩序。
十年內亂
1960年代初劉、鄧兩人掌握著一部分黨、政大權,採取較為務實的經濟政策,國民經濟在最初幾年曾有所好轉。但是毛澤東對這種務實的政策不滿,共產主義遠景及自己的政治野心令他最終與劉少奇等人決裂。1965年開始,毛澤東及其親信開始了針對劉少奇、鄧小平等人的政治攻擊。1966年春天開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層的毛澤東派第一次試圖利用民意來打擊領導層的劉鄧派,稱後者是「資產階級司令部」。8月5日毛澤東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直指劉少奇。從此整個中國都陷入了十年的瘋狂動亂。
在「文革」的最初階段,毛澤東與他「最親密的戰友」、中共中央唯一的副主席林彪成功地在政治上打擊了劉少奇、鄧小平等「走資派」。全國的青年學生組織「紅衛兵」被教唆來攻擊全國各階層的黨的當權者。大批知識分子、專業技術人員、早期革命家被粗暴對待,有些人被活活打死,有些則自殺身亡。在一些地區情況失控,不同派系之間的紅衛兵發生武裝內斗,甚至連毛澤東本人也無法控制。最後,毛澤東不得不派出軍隊來平息這些過激的衝突。
毛澤東發現學生失控之後,決定發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而中國的政治局勢也在1971年發生了重要變化。在內斗中失敗的黨的第二把手林彪在該年9月13日出走,在飛往蘇聯途中飛機失事墜毀。周恩來等穩健派暫時控制局勢,在他們的協助下,鄧小平恢復工作,併在1975年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黨的最高權力機構。雖然政治運動依然頻繁,但較「文革」初期已經有所改善。
不過在共產黨內部,權力鬥爭依然嚴重。1975年毛澤東的妻子江青及其同伙(「四人幫」)發動了「批林批孔運動」,矛頭指向鄧小平。1976年春周恩來去世,清明節期間發生了以紀念周恩來為名、實為支持鄧小平的四五天安門事件。
同年9月,毛澤東去世。黨內第一把手的位置由毛澤東評價為「你辦事,我放心」的華國鋒取得。華國鋒在軍隊的支持下,逮捕四人幫,鞏固了其在黨內地位。
毛澤東的影響
毛澤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現代歷史打上了深深的毛澤東印記。他既統一了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建立的強有力的政府,也創立了目前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國家,同時在其任內也有許多人遭到迫害,尤其在他晚年,由於嚴重的政策錯誤,給中國精神文化領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毛澤東時代中國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中國的工業建設一直處於高速發展狀態。1949年以前,中國人的文盲率高達80%,平均壽命僅為35歲。而當毛澤東去世時,文盲率下降到不足7%,平均壽命則提升到70歲。
毛澤東對人口沒有進行控制,反而鼓勵生育,其結果在批評者眼中來看是災難性的。1949年中國有5.4億人,到1976年時達到9.5億人。而也有學者認為人口增長並非來自於高生育率,而是來自於死亡率的大大降低。毛澤東以後的中國領導人面對這個嚴峻的問題時採取了計劃生育政策。這一政策受到了主要來自國外輿論的批評,但從目前來看確實控制了人口的急劇增長。隨著人口增長的穩定,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計劃生育政策所導致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問題正在逐漸顯現出來。
毛澤東式的馬列主義,被後人稱作毛澤東主義或毛澤東思想(前者多在中國以外地區使用,中國共產黨官方將毛澤東的理論稱為毛澤東思想)。他的理論影響了很多「革命者」,如柬埔寨的紅色高棉、秘魯的光輝道路以及尼泊爾的革命運動。
參考網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8E%86%E5%8F%B2&variant=zh-tw#.E6.AF.9B.E6.B3.BD.E4.B8.9C.E6.97.B6.E4.BB.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