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發展走過甚麼不同的道路?

2006-11-04 6:30 am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發展走過甚麼不同的道路?

回答 (1)

2006-11-04 6:37 am
✔ 最佳答案
一九五零年六月,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是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其基本精神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耕畜、農具等生產資源和多餘糧食房屋,分配給無地少地的僱農。土地改革後,中央人民政府又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大躍進運動追求高速度、強調生產成果。這樣便形成當時人民公社的幹部誇大生產數字的風氣,農業總值下降,至一九六零年,全國農業總值較一九五九年的下降了12.6%。
一九五三年,大約總產量的三分之二來自個人擁有的農田、手工業企業和工廠,但到一九五七年,它們的產量被削減到不足3%。國家通過把國家的直接所有制擴大到包括全部現代工業的領域,通過把私人手工業改組成合作社以實施間接控制,鞏固了它對經濟的控制。……到一九五六年底,95%以上的農戶已被編入農業生產合作社,消滅了土地、耕畜和農具等的私有制。
邊紹芬是安徽省劉集公社小廟大隊的成員,她所屬的公社在一九五八年八月成立,隨著公社成立,大眾食堂也就馬上開始。她說:「糧食短缺出現,食堂開始定量,而且口糧定得愈來愈少,吃到嘴的飯愈來愈稀。我不懂為甚麼會缺糧,那年是個大豐年。後來才知道是由於浮誇風氣,各級領導虛報產量,把我們生產的糧食拿去交公了。」每個公社按國家計劃進行耕種,公社除了是經濟單位外,也是行政和福利單位,為每個成員提供有關醫療、教育等福利。所有生產工具、原料全是公有,每戶按人口派糧。邊紹芬說,因所派的糧根本不夠,所以若家中有人死了,也不會向領導報告,否則所得的糧會減少。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一九七八年)首先抓住農業這一環,……恢復和擴大農村社隊的自主權,恢復自留地、家庭副業、集體副業和集市貿易,逐步實行各種形式聯產計酬的生產責任制,同時提高了糧食和其他部分農產品的收購價格,隨後又解決了多種經營的方針問題,從而使農業面貌很快發生顯著變化,由原來的停滯不前變得欣欣向榮。
一九七八年,由鄧小平領導的經濟改革正式展開。……在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二年間,產品價格上的嚴格控制開始有所鬆動,通貨膨脹開始出現。四個現代化—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是中國發展的藍圖。為此必須從外國引進技術和資金。一九七九年七月,中央人民政府在南部沿海地區成立了四個經濟特區,藉以吸引外國投資者。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把對外開放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作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措施,在實踐中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今後必須繼續放寬政策,按照既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又要實行統一對外的原則改革對外貿易體制,積極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的規模,努力辦好經濟特區,進一步開放沿海城市。利用外資,吸引外商來我國舉辦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獨資經營企業……
一九九二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接收國。……《財富》雜誌所列的世界100大工業跨國公司中,有半數以上在中國投資。

收錄日期: 2021-04-23 20:12: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3000051KK043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