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2006-11-04 4:27 am
我想知道火山的事情!!!

回答 (2)

2006-11-04 4:36 pm
✔ 最佳答案
火山活動作用

在巨大的壓力下,熾熱的岩漿(magma) 祇能在軟流圈內對流。但當板塊移動時,往往使地殼產生裂縫,令岩漿急速冒升,侵入原有岩層的空隙,或噴出地面,是為火山活動作用。

到達地面的岩漿稱為熔岩(lava)。火山內的熔岩如果為基性,黏度不大,所含氣體不多,火山的通道又比較通暢,熔岩便可以從火山口流出,帶來大面積的熔岩覆蓋,形成熔岩高原(lava plateau),如印度的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若冒升的熔岩為酸性,黏度很大,火山口的通道常被阻塞,加上熔岩含氣體較多,聚積的氣體增至某個程度後,氣壓超越上面覆蓋的物質時,在巨大的膨脹壓力作用下,便產生猛烈的爆發,熔岩及通道四周的岩石隨著被爆發沖碎而噴射到空中。
火山噴發的物質中,氣態物質以水蒸氣為主(佔60%-90%);液態物質是火山口溢出的熔岩,具有流動性,凝固後形成噴出岩;固態物質,是隨著氣體直接從火山口噴射到空中,再落到地面的固體,除了由熔岩本身冷卻凝結而成的碎屑外,還有火山口附近的崩碎岩屑,按其大小可分為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砂和火山灰等,統稱為火山碎屑。

以活動情況分類,火山可分為三種:活火山、死火山和睡火山。

活火山是現在仍然活動,或週期性噴發的火山,如台灣大屯火山群中的七星山和地中海的斯特朗博利火山(Stromboli)。

死火山是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一直未有噴發,但在人類史前時期曾經噴發的火山,如中國大同火山群和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Kilimanjaro)。

睡火山是人類歷史時期曾經噴發,但長期以來又處於休眠狀態的火山,如中國長白山和日本富士山(Mt. Fuji)。

可是,死火山或睡火山也會突然爆發而變成活火山的。


以火山組成物質分類,火山可分為四種:火山渣錐(ash and cinder cone)、基性熔岩錐(basic lava cone)、酸性熔岩錐(acid lava cone)和複合火山錐(composite cone);它們的成因和特徵。

基性熔岩錐 夏威夷莫納羅亞 稀釋的基性熔岩向上湧出地面,慢慢流到較遠的地方才凝結。

酸性熔岩錐 西印度群島皮貝利火山 黏稠的酸性熔岩沿通道向上湧出地面,流動片刻即已凝固。

火山渣錐 意大利武爾堪諾 熔岩及地表岩石被強烈爆發拋出地面,瞬即冷卻成火山彈、火
山渣及火山灰。碎屑降落地面後積聚及冷卻成山。

複合火山錐 日本富士山 強烈的火山爆發與較平靜的熔岩溢流交替出現,熔峉覆蓋在堆積的火山碎屑上。

年份 火山名稱
英交名 死亡人數 主要情況

AD79 意大利維蘇威火山 Vesuvius 3360 熔岩與火山灰把龐貝城和附近市鎮埋蓋,留下不少屍體化石。
1631 意大利維蘇威火山 Vesuvius 3500 爆發後有泥石流,更有地震和海嘯,數千人死亡。
1669 意大利埃特納火山 Mt. Etna 20000 熔岩淹沒附近城鎮,約二萬人死亡。
1783 冰島拉奇 Laki 9350 持續八個月,令四分之一人口死亡。主要餓死。
1792 日本九州雲仙 Unzen 14300 火山崩塌,引起海嘯。
1815 印尼塔博羅火山 Tambora 92000 持續噴出的火山灰,可把香港填高 150米,方圓五百公里漆黑三天,威力相當於20萬枚原子彈,引起旋風和海嘯。主要餓死。
1882 印尼嘉能根火山 Galunggung 4011 高溫氣流及泥石流
1883 印尼克拉卡托火山 Krakatoa 36417 最劇烈的爆發,近五千里外也聽到聱響,掀起四十多米高的巨浪,使三萬人淹死。
1902 加勒比海皮貝利火山 Mt. Pelee 29025 吐出高溫氣流,先驅散空氣,再使海面焚燒,約三萬多人遇難。
1912 阿拉斯加加德曼火山 Katmai   噴出15公里長的熔岩,為北美洲最大的爆發。(該處人口少)
1919 印尼吉力火山 Kelut 5110 泥石流
1943 墨西哥帕里庫廷火山 Paricutin   從平地突然一夜冒起40米,一年後增至 460米,九年後才停止。
1980 美國聖海倫斯火山 St.Helens 61 氣溫升至800℃,130公里範圍內漆黑一片,火山下陷了400米。
1982 墨西哥欽喬鈉爾火山 El Chichon 2000 火山灰升至二萬米高空,形成三公里厚的火山灰雲層。
1985 哥倫比亞內華達德魯茲火山 Nevado del Ruiz 25000 熔岩溶雪,十多米厚的泥石流,以高速沖淹城鄉,二萬多人死亡。

岩床、岩脈和基岩

岩漿並不一定會上湧至地面的。有時,岩漿祇是上湧一段距離侵入那處的裂縫及空間,然後慢慢凝結成岩,產生各種侵入岩體(intrusive body)。在水平岩層的層面形成的薄層侵入岩體稱為岩床(sill);在垂直或上下延伸的節理、裂縫等處形成的侵入岩體稱為岩脈(dyke);若果岩漿在深處侵入較大的空間,並慢慢凝結,便會形成巨大的、穹窿狀的侵入岩體,稱為岩基(batholith)。上述三種侵入岩體,原是在地殼內形成的;因此,祇有在上部地層被侵蝕移去之後,才會出現於地面。
香港可見上述三種火山岩體,但以岩脈較易辨認,特別是外形仍是垂直的類別,而以大嶼山東北部為多。無論是岩床或岩脈,其硬度常與四周的原生岩不同,因而在長期風化和侵蝕作用下,較堅硬的岩床便形成兩旁陡峭的高山(如鳳凰山);較堅硬的岩脈則形成山脊和山咀,較脆弱的岩脈則形成凹入的海岸或海蝕隙(如長洲南岸)。岩基方面,相信港島北岸及九龍半島原為一組岩基,因中部被侵蝕及水淹而成為維多利亞港。岩基的岩石易受風化和侵蝕,其組成的地區不會太高,山地較破碎和平緩。
2006-11-04 4:31 am
火山是地下深處的高溫岩漿及其有關的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態的地質結構。火山爆發是一種很嚴重的自然災害,它常常伴有地震。

火山可以分為死火山和活火山,一段時間內沒有噴發的活火山叫做睡火山(休眠火山)。另外還有一種泥火山,它在科學上嚴格來說不屬於火山,但是許多社會大眾也把它看作是火山的一種類型。 火山噴發會對人類造成危害,但是它也帶來了許多好處。許多寶石都是由於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噴發也能擴大陸地的面積,夏威夷群島就是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

專門研究火山活動的學科叫做火山學。

火山的成因及分佈

板塊交界處火山的成因參見板塊、地震、中洋脊、熱點

板塊構造學說主張板塊的運動,是由於地球內部軟流圈的熱對流造成的。而當板塊互相推擠,密度較大的一邊會下降到另一邊下方,稱作隱沒,而發生隱沒的帶狀地區稱為隱沒帶或聚合性板塊交界。地底的高溫及摩擦生熱會將隱沒的板塊熔融,形成岩漿。岩漿藉由浮力緩緩上升,最後聚集成為岩漿庫,就是火山底部儲存岩漿的場所。而當岩漿中的氣體壓力累積到一個程度,火山就爆發了。例如:環太平洋地區的火山,大多為此種火山。 有些火山分佈在板塊的張裂性交界上,也就是兩個板塊分離的帶狀地區。在這種地區,高溫的地函物質會上升,形成海底火山山脈,稱作中洋脊。


熱點的移動形成火山島鏈還有一些火山並不位於板塊的交接處,例如美國黃石複式破火山口及夏威夷群島。火山學家稱這些火山是坐落於「熱點」上。目前熱點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但科學家普遍認同熱點是由地函底部上升的「熱柱」造成。當板塊在熱點上做水平移動時,便有一連串的火山生成。這樣作用連續發生後,會造成一系列的火山島群,而離熱點越遠的火山其生成年代越老。

[編輯]
火山的分佈
受火山成因的影響,世界各地的火山大多分佈在板塊交界處,但仍有部分例外(熱點)。主要的火山帶包括:

Image:World volcano map png.PNG
世界火山的分佈(一個紅點表一座火山)環太平洋火山帶(又稱火環):從南美洲東岸,濱太平洋的安地斯山脈開始,經過中美洲、墨西哥、美國西岸、加拿大到阿拉斯加後,沿阿留申群島及勘察加半島到太平洋西岸的花綵列島,包括千島群島、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菲律賓群島,接著連接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畿內亞、所羅門群島,迄新西蘭。本火山帶之火山數目約佔全世界之75%[1],且活動相當頻繁。
中洋脊火山: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三大洋的中洋脊,總長度約八萬公里,約成W形分佈。但中洋脊上火山的分佈並不平均,集中於大西洋中洋脊,有60餘座。太平洋及印度洋中洋脊的火山相對較少。中洋脊的火山以海底火山為主,也有少部分的火山島(例:塞舌爾)
東非大裂谷火山帶:東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塊的地殼運動形成,地質學家預測幾百萬年後,東非可能會分裂成兩個不同的板塊,至今地質活動依然頻繁。較著名的例子有:肯雅的吉力馬札羅山、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奈拉公哥火山等
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帶:西從庇里牛斯山始,迄喜馬拉雅山,全長約十萬公里,但分佈不均。歐洲部分多分佈於意大利,例如維蘇威火山、埃特納火山等。愛琴海上的多個島嶼也是火山島,其中聖托里尼島在史前發生過大爆發。中段幾乎無火山。亞洲部分,在印澳板塊及歐亞板塊的交界處分佈著若干火山群。
[編輯]
火山的構造
火山噴出物在岩漿通道口堆積而成的錐形山丘,稱為火山錐。火山錐上可能形成小型火山錐,其通道與主體火山錐的通道相連通但無獨立的岩漿源,稱為寄生錐。頂部的漏斗狀窪地(原岩漿噴出口)稱做火山口。岩漿噴出地表的通道,稱為火山喉管,而一旦該通道為冷凝的岩漿阻塞,稱火山頸[2]。

[編輯]
火山的外形及地形

複式火山[編輯]
複式火山
主條目:複式火山


複式火山(Stratovolcano,又稱為成層火山),其外觀多為優美、對稱的錐形。它們是由無數熔岩流不斷堆積形成的。此種火山的熔岩黏滯性較高,通常為安山岩質。因其優美對稱的外型,多成為觀光勝地。許多著名的山都屬此類,例如:日本的富士山、台灣的七星山等。

盾狀火山

盾狀火山
主條目:盾狀火山
盾狀火山(Shield Volcano)具有寬廣緩和的斜坡,整體看來就像是一個盾牌。此種火山通常由玄武岩岩漿構成,流動性高,故能夠分佈在很大的區域,才能形成寬廣的山形。最著名的例子是夏威夷群島,這個群島的每個島嶼都是一座巨大的盾狀火山。

火山穹丘

火山穹丘主條目:火山穹丘
火山穹丘(lava dome,或稱為熔岩穹丘),常見於火山口內或火山的側翼,是一種圓頂狀的突起,看起來類似某些植物的球根。火山穹丘是由高黏度的熔岩形成的,由於其黏度太高,不能從火山口遠流,在火山口上及其附近冷卻凝固。火山穹丘會成長,這是由於地底岩漿庫的空間不足以容納所有岩漿,導致部分岩漿擠入穹丘下方。如果成長中的穹丘是位於陡峭的山坡上,其成長有可能導致重心的不穩定,最後導致山崩或火山碎屑流。[1]

[編輯]
火山渣錐
主條目:火山渣錐
火山渣錐(Cinder cone)是指由火成岩屑或火山渣(火山的噴出物質)在火山口周圍堆積而成的山丘。大多數的火山渣錐都很耐侵蝕,因為落到錐上的降雨滲入到高滲水性的火山渣裡,較少對它們的表面進行侵蝕作用。由於火山碎屑物膠結鬆散,故無法形成較高的堆積,通常都小於500公尺。

[編輯]
其他地形
破火山口(Caldera):破火山口通常是由於火山錐頂部(或一群火山錐)因失去地下熔岩的支撐崩塌形成。外形為碗形的凹地,其直徑為數百公尺至數公里不等。著名的例子是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黃石複式破火山口。其英文名的語源為西班牙文Caldera,意指罐子或大鍋子。參見破火山口。

低平火山口低平火山口(maar):是由岩漿和水相互作用發生爆炸而形成。在地表下形成了深切到圍岩的圓形火山口,並被一個低矮的碎屑環包圍。常常會積水而形成火山湖。其語源為拉丁文的mare,即「海」。參見低平火山口。[2]
熔岩臺地:或稱熔岩高原,通常是由高流動性的岩漿由一大群裂縫中滲透形成。
熔岩平原:火山噴發的區域若整體地勢平坦即稱之。成因與熔岩臺地相似。[3]
火山溝:由於地下岩漿空虛,引起上方地塊向下發生斷層作用形成寬溝,稱之。
[編輯]
火山的噴發
火山噴發是指:火山從地面下經由一個通道,將氣體、碎屑或岩漿噴出地表的過程。通常包括三個階段:岩漿形成及初步上升、進入岩漿庫(岩漿的儲存處)及噴發。

[編輯]
火山噴發的長短
一些火山學家認為[3],一座火山的噴發可以分為:

噴發脈波:一次持續數秒至數分鐘的噴發
噴發階段:一次強烈的噴發脈波又引起了數次的噴發脈波
一次噴發:由數個噴發階段組成,持續時間由數天到數年不等
而史密森學會(The Smithsonian Institute)[4]的另一種分法,是以每兩次噴發之間的靜止期間來界定一次完整的噴發。兩次噴發之間的間隔若超過三個月,那這兩次噴發就分屬於兩次不同的噴發。


收錄日期: 2021-04-25 20:11: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3000051KK035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