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血便,緊張嗎?淺談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指從食道、胃、小腸到大腸的任何一個區域的粘膜破損而出血的現象,通常出血的方式大略可分為以下五種:
(一)口吐鮮血:這是指由嘴巴吐出鮮紅或暗紅色的血或血塊或者吐出類似咖啡樣的東西。
(二)解出深黑色的糞便:這是指排便時解出類似柏油、瀝青一樣大量黑色有粘性及臭味的大便,通常會連續解好幾次或好幾天。
(三)解出鮮紅色的糞便:這是指上廁所時解出帶有鮮紅色血的大便,有時像拉肚子一樣解出血便,或者甚至根本就是解出鮮血。
(四)潛伏性出血:這是指用肉眼看不到的出血,只有經由特殊的檢查才能發現的糞便潛血。
(五)只有貧血症狀卻都沒有出血的徵兆:這種病人只有心悸、心跳加快、頭暈、臉色蒼白或者休克症狀。
吐血與便血是胃腸道疾病中最令病人驚懼不安而迫不及待的找醫生治療,而不同位置的消化道出血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通常第一種吐血及第二種瀝青便,常常代表上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腸)的出血,最常見的原因當中,以消化性潰瘍出血佔最多,其中又以十二指腸潰瘍比胃潰瘍出血來得多,其他如出血性胃炎食道或胃靜脈瘤出血在肝硬化病人也很常見。第三種解鮮紅色糞便甚至解出血塊,常常顯示是由下消化道(空腸、迴腸、盲腸、大腸、直腸)所發生的出血,發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以痔瘡出血,大腸直腸息 肉或腫瘤或者憩室出血較常見。
至於第四種及第五種的出血情形屬於慢性消化道出血,這類的出血每次出血量很少,但持續不斷,長期下來往往造成貧血,病人的糞便外觀有時看來正常,但若做潛血反應即可發現糞便裏面潛藏有血液,有些病人服食某些藥物(如鐵劑、炭劑、鉍劑或某些色素)後,解出黑色的糞便,而誤以為自己消化道出血,此時糞便進一步的檢查,即可分辨出來。胃腸道出血的病例還是以上消化道病變造成的出血較多,所以有消化道出血時,首先還是要排除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雖然糞便中的血是鮮紅色時多半是由下消化道來,尤其是直腸肛門病變為主,而紫黑色的糞便又常表示上消化道來的,但是事實上例外相當多,當上消化道快速大量出血時,可能排出近鮮紅的血液而下消化道病變緩慢出血時,也可以出現紫黑色糞便,因此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其解出糞便的性質、形狀,須視出血點、出血速度 及腸蠕動快慢不同而有差異。
治療的原則,要先保持血壓、脈博等生命徵象的穩定,包括靜脈點滴輸液及輸血等,在這同時必須進行出血點的尋找及進行止血的步驟,例如插鼻管沖洗、胃鏡、大腸鏡檢、血管攝影及核醫紅血球掃描等檢查。大部份的消化道出血在內科進行止血處理後都可止血,但是仍有極少數的病例,在各種 內科止血方式都無法將血止住時,只好由外科進行手術治療。
也就是說,便血有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大腸直腸癌患者約有百分之三十會有便血的現象,當直腸出血且有合併其他腹痛、倦怠、體重減輕、觸摸到硬塊,則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更高。
而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年齡大於四十歲,偏低纖維、高脂肪的食物、長期暴露在環境或職業毒素下、家族史有大腸癌,或腺性息肉,都是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
當出現下列症狀時,就應小心腸道可能產生病變:
1、持續性排便次數增加、軟稀便,特別併直腸出血。
2、非使勁排便、便後肛門無疼痛感覺,但是有直腸出血。
3、直腸出血,雖有痔瘡,但年齡小於五十歲。
4、不明原因的貧血或腹痛。
而針對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建議四十歲以上,不論男女,每年應接受一次肛門指檢,及大便潛血檢驗;五十歲以上,不論男女,每三至五年應接受一次纖維直腸鏡,或大腸鏡檢查,因為早期發現治療大腸癌的五年治癒率,高達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百。
便血是不正常的現象,不能視為一定是痔瘡流血,應當及時請醫師診察,確定病因,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日常飲食應選擇低脂高纖食物;可以補充鈣質,及含大量維他命A、C、D的食物;少吃醃漬物、燻製食物;不抽煙、少喝酒;並定期規律的接受篩檢,如此才能永保健康。
其實,在大便出血的疾病中,癌症只佔一小部分,其他都是可治癒的良性疾病,其中尤其以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佔極大多數。因此一個人只要平時對自己糞便的性質、形狀多加注意,身體一有不適儘快找醫師檢查治療,同時定期的體檢,那麼即使有血便出現,也就了然於心,不會緊張,不會驚懼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