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佛是佛陀耶的簡稱,日文唸「仏」(佛)為ほとけ(Hotoke)與佛陀耶音近。最早,這個詞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悟者」。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覺悟的人,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印度話稱這種人叫「佛陀」。
在佛教書籍里,以下這些稱號都是指「佛」: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陀還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種大樂、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等等。
目錄 [隱藏]
1 佛教徒眼中的佛
2 世俗的理解和文藝作品中的佛
3 作為哲學思想的佛
4 參考
[編輯] 佛教徒眼中的佛
與其它宗教里至高無上的神不同,佛教徒認為佛不是造物主,不是萬能的,也不掌管人們的吉凶禍福。比如佛陀不能改變人們所作的業,也沒法度化無緣之人,當然也不能造出一塊自己搬不動的石頭。
佛教認為佛陀是具有無上智慧和圓滿覺悟的,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梵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與佛教徒是師生關係,佛教徒自稱為「佛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對於佛陀的態度,是尊敬與感恩,而不是崇拜,更不是恐懼。
按照小乘佛教的觀點來看,佛陀只是一個真正得到究竟圓滿覺悟的人。
大乘佛教認為,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世界所有生命的最終歸宿都是成為佛。不過從凡夫到成佛一般要經歷三大阿僧祗劫。有的教派認為可以即心即佛,立地成佛。只要心中沒有妄想、分別、執作,就是佛的境界。
[編輯] 世俗的理解和文藝作品中的佛
世俗對佛的理解比較複雜,這種理解與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廣泛傳播互為影響:
其中有一部分的理解是與佛教對佛的理解一致的。
此外世俗中的佛也是一個神,是神化了的釋迦牟尼。
此外,佛還往往被理解為神的一個類屬。比如彌勒佛、燃燈古佛等等。
在這種理解中,佛是佛教神中最高等級的一類神,其下還有菩薩、阿羅漢等等。
這種理解一般來自於中國的民間世俗文化,此時的佛教已經被大大中國化了。在這一類理解中,神分為幾個系統(或曰派別),分別是佛教神、道教神、以及擬人化的一類有著封建官方等級系統,並有明確統治區域的神,比如天上的玉皇大帝、托塔天王,地上的山神、土地神,水域的河神、龍王,地獄(或曰冥間、冥界)的閻王等等。此外還有一些不易歸類的神。
[編輯] 作為哲學思想的佛
在中國文化中,佛也指一種思想,準確地來說是指一種哲學思想。然而中國的幾大哲學思想也往往演繹為各具特色的政治統治策略(比如在統治上,秦代奉法家思想,西漢初奉道家思想,後奉儒家思想)、個人的思想傾向,故在中國,我們一般就簡而謂之思想,而不作過細的分類。
佛作為一種思想,與之並舉的有道和儒。這是對中國傳統社會影響最大的三種思想。在這種理解中,佛也作釋,以其創立者釋迦牟尼的中文譯名而來。所以我們可以在中國的許多文字作品裡看到「儒道佛」或者「儒道釋」的說法,原因即在此。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梵語:bodhisattv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翻成漢語的意思叫「覺有情」,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佛教認為,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圓滿成佛,總共有五十二個階級。
南傳佛教認為菩薩是在佛法失傳之後,在未來成佛、重新開啟正法之教的修行者,南傳經典里提到的菩薩只有兩位,即成佛前的釋迦牟尼和未來佛彌勒菩薩。此外,上座部佛教所定義的菩薩也包括了一切發願在未來成為佛陀聖弟子的修行者,即聲聞菩薩。菩薩的主要修行內容就是十度波羅密。
大乘佛教認為,菩薩是佛的脅侍,每位佛有兩位脅侍菩薩:西方過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兩位脅侍菩薩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西方三尊);中間現在裟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脅侍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釋迦三尊);東方未來琉璃光世界藥師佛的脅侍為日光普照菩薩和月光普照菩薩(藥師三尊)。現在佛和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迴中的眾生度化成佛。
佛經中所舉出菩薩的異名有:開士、大士、尊人、聖士、超士、無上、自在、勇健、大道心成眾生、身業無失語業無失意業無失、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身業無動語業無動意業無動等。
[編輯] 四大菩薩
這個中亞洲的雕像刻畫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正在做菩薩的時候。四大菩薩一般指:
文殊菩薩 - 釋迦牟尼左脅侍
普賢菩薩 - 釋迦牟尼右脅侍
觀音菩薩 - 阿彌陀佛左脅侍
地藏菩薩 - 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悲願
[編輯] 八大菩薩
宋代的菩薩漆金彩繪木像關於八大菩薩有多種說法。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裡稱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經。
《藥師經》說: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菩薩、寶檀花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
《七佛八菩薩經》說: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大勢至菩薩、得大勢菩薩、堅勇菩薩。
《舍利弗陀羅尼經》說:光明菩薩、慧光明菩薩、日光明菩薩、教化菩薩、令一切意滿菩薩、大自在菩薩、宿王菩薩、行意菩薩。
《般若理趣經》說:金剛手菩薩、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菩薩、才發意轉法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
阿羅漢(梵語:अरिहन्त arhat),簡稱為羅漢,是依照佛的指示修習四聖諦,脫離生死輪迴而成正果的人。
目錄 [隱藏]
1 位階
1.1 上座部佛教
1.2 大乘佛教
2 意義
3 相關條目
[編輯] 位階
[編輯] 上座部佛教
根據南傳佛教的定義,阿羅漢是依照正法修行而達到涅槃的聖者,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聲聞阿羅漢。在佛劫之中,即還有佛法流傳的時代里,不會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現,只有聲聞阿羅漢出現。聲聞就是聽聞佛法的意思。
自佛陀初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編輯]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所指的阿羅漢有二,一指小乘四果阿羅漢,同上所述。此位階已斷除了六道所持的見思煩惱,脫離輪迴,入了四聖法界,不再分段生死。小乘阿羅漢的果位次於菩薩,為協助佛和菩薩普救世人,有500羅漢之多,其中玄奘也是500羅漢之一。最重要的是十八羅漢,各有其護持的主要對象。
阿羅漢的第二個意義可指大阿羅漢,實際位階為大乘法雲地菩薩,為十地菩薩中的第十地,修行位階僅次於圓滿佛果與等覺菩薩。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見性,斷除了六道持有的見思煩惱、四聖法界尚有的塵沙煩惱,四十二品無明也僅剩兩品未破。依大乘見解,釋迦牟尼佛常隨十大弟子實際皆為大阿羅漢。
[編輯] 意義
梵語阿羅漢意譯為無學,指的是從比丘因地修行畢業,所學圓滿;依大、小乘見解各有其義。其尚有三義:
應供:阿羅漢福慧俱足,為眾生之福田,供養阿羅漢可以修福,以其能教眾生如何修福、修慧、斷煩惱。
殺賊:「賊」指煩惱,使眾生有損。阿羅漢斷除煩惱,故云「殺賊」。
無生:無生是不生不滅,出了三界六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