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廣場
羅馬教廷的廣場。羅馬最大的廣場,可容納50萬人,是羅馬教廷用來從事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坐落在台泊河西岸。廣場前面有一條灰石鋪成的國界線。以廣場正面的聖彼得教堂得名。
廣場略呈橢圓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塊鋪砌而成。兩側由兩組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抱,恢宏雄偉。這兩組柱廊爲梵蒂岡的裝飾性建築,共由284根圓住和88根方柱組合而成。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隊伍排列在廣場兩邊。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
朝廣場一側的每根石柱的柱頂,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聖男聖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尖石碑;銅獅之間鑲嵌著雄鷹,作展翅欲飛狀。這座石碑原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爲裝飾皇宮旁邊的圓形廣場,遠從埃及運來。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將石碑移至聖彼得廣場。據說爲此曾動員900多名工人、150匹駿馬和47台起重裝置,花了近5個月時間,才完成這項搬遷工程。
廣場兩側有兩座造型講究的噴泉,相傳也是名家作品。泉水從中間向上噴射,下分兩層,上層呈蘑菇狀,水柱落下,從四周形成水簾;下層呈缽狀,承接泉水成細流外溢,潺潺有聲。
廣場以及兩旁的柱廊由著名建築師和雕刻家貝爾尼尼在1656年設計,用了11年時間建成。石柱柱頂的大理石像則爲貝爾尼尼和他的學生所雕刻。貝爾尼尼以提倡華麗、誇張爲特點的巴羅克式藝術著稱於世。
聖彼得教堂
圖片參考:
http://www.bone.idv.tw/Italy/Photo/Scan074.jpg
聖彼得教堂
無頂馬賽克浮繒
圖片參考:
http://www.bone.idv.tw/Italy/Photo/Scan056.jpg
聖彼得教堂入口
教堂頂為基督及十二門徒石像
圖片參考:
http://www.china.org.cn/images/38666.jpg
聖彼得教堂外景
圖片參考:
http://www.china.org.cn/images/38667.jpg
大廳可同時容納五萬人
梵蒂岡的教廷教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郊的梵蒂岡城。始建於1506年,1626年最後完成,歷時120載。
聖彼得是耶穌12門徒中的大弟子,是個貧苦的猶太漁民,西元1世紀40年代,60年代兩度到羅馬傳教。當時,羅馬帝國暴君尼祿瘋狂迫害基督教徒,彼得被迫離開羅馬。當他正啓程時,遇上耶穌“顯靈”阻止他離開。彼得頓時醒悟,於是繼續留在羅馬佈道。西元64年10月13日,他被暴君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他殉道處建立了講臺、4世紀在此建起教堂,16世紀改建爲大教堂並命名爲聖彼得教堂。
教堂長約200米,最寬處130多米,上有穹窿大圓屋頂,從地面到大圓屋頂頂尖十字架的高度達137米。教堂之大,能容5萬人之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家與藝術家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勃拉芒特(1444-1514年)和小莎迦洛(1485-1546年)等大師們的共同傑作。
從教堂下面拾級而上,在門前長廊的廊簷下,有文藝復興初期著名畫家喬托所作的鑲嵌畫——《小帆》,1610年從舊教堂的牆壁上移嵌於此。畫面描繪的是耶穌門徒在小船上遇到風浪、顛簸前進的情景。教堂正門向右拐角處,有米開朗琪羅25歲時的名作《母愛》。聖母瑪麗亞右手緊緊摟著受難後遍體鱗傷的耶穌,左手微微攤開,垂首凝目,悲慘欲絕。
圖片參考:
http://www.china.org.cn/images/38668.jpg
藝術家米開朗琪羅25歲時的雕塑名作《母愛》。
圖片參考:
http://www.china.org.cn/images/38669.jpg
藝術家貝爾尼尼(參與了整個教堂巴洛克式的設計工作,祭壇和華蓋也是他的作品)雕塑的《聖水缽》
進門靠左是貝爾尼尼的雕塑的《聖水缽》,缽呈貝殼狀,兩個稚嫩頑皮的小天使各捧一邊,用雲母石雕刻而成。堂內名作薈萃,還有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的壁畫和雕刻,包括聖彼得的青銅像,由於男女信徒的親吻,竟將銅像右足磨損。
教堂大廳上的穹窿大圓屋頂,爲米開朗琪羅晚年的建築傑作。直到他去世後26年才由其他建築家繼續完成。大圓屋頂周長71米,直徑42.34米。擡頭仰望,圓頂的內壁頂上有色澤鮮豔的鑲嵌畫和玻璃窗,最上端則是繁星點點,觀賞的遊人仿佛獨立在天穹之下。大廳中央有一座金色華蓋,它是貝爾尼尼用9年時間建造起來的巴羅克式裝飾性建築。高29米,由4根螺旋形描金銅柱支撐,兩根銅柱高11米,柱上飾以金色葡萄枝和桂枝,枝葉間攀援著無數小天使,有許多金蜂點綴其間。華蓋四周垂挂著金色吊葉,波紋起伏,似迎風招展。華蓋之內是一隻展翅飛翔的金鴿,光芒四射,耀人眼目。華蓋之下即是聖彼得的陵墓,以及設在陵墓上的一個祭壇。在陵墓前面欄杆上點著數十盞長明燈,晝夜不滅。聖彼得教堂並非羅馬天主教的教皇坐堂,惟自1870年以來大部分教皇加冕儀式都在此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