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教堂資料?

2006-11-02 9:17 pm
聖彼得教堂資料?

回答 (3)

2006-11-02 9:20 pm
✔ 最佳答案
聖彼得大教堂位於梵諦岡,說梵諦岡是一個國家多少有點牽強,整個梵諦岡城大概只要一個鐘頭的步行,就可以繞完一圈。梵諦岡是天主教教宗的居住地,可以分成兩大部份:聖彼得大教堂及廣場和梵諦岡博物館。

聖彼得廣場的圓柱迴廊由巴洛克建築大師貝里尼設計建造的,由教宗亞力山大七世任內建構的,設計的造形很像教宗伸展巨大的兩隻手臂,向所有來訪朝聖的人群,展臂包融與歡迎,教堂的圓頂即為教宗的頭,教堂的中廊為教宗的臉龐,教堂的前堂為教宗的肩膀,廣場的兩側即為教宗的兩臂,廣場的圓柱迴廊即為教宗做出向眾人擁抱的模樣,迴廊在由廣場中間向前沿伸,即為教宗的身軀。這個聖彼得廣場可以容納二十萬人一同在這裡做禮拜或禱告。

在聖彼得廣場的右側即為教宗的居室。教宗每週固定禮拜三的早晨,都會站在窗口向廣場的群眾揮手致意。每個禮拜天依然會在聖彼得大教堂跟群眾一同做禮拜的。

由廣場中央望去看圓弧柱廊,僅能看到第一根的每石柱,事實上,每根石柱的後面都有四根石柱,全部有二百八十四支圓石柱,猶如濃密的石林,再加上八十九支的石柱雙向排列,非常雄偉壯觀。廣場的中央沒有噴水池,擺放著羅馬帝國由埃及運來的戰利品及圓石柱,聽說這箇擺設使得回教徒對梵諦岡產生好感,而不會岐視梵諦岡。

石柱迴廊的屋頂也是充滿著藝術品, 特別令人醒目的就是一百四十座對宗教人類有貢獻的聖者雕像,唯妙唯肖,至於歷任教宗的實體雕像自然是擺設在聖彼得大教堂裡面的。這個聖彼得大教堂則是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

聖彼得大教堂有許多歷任教宗的雕像,都是教宗在世在任內由當代雕刻家精心製作的,其中,有一個雕像只擺著一個框框,是預留給教宗保祿一世的,可惜他在任內只有一個月就病逝,還來不及做像就走了,只留下空空的一個框框供人憑弔;還有一個漆黑的雕像就是十三世紀聖彼得雕像,許多善男信女對聖彼得特別推崇,並且認為向聖彼得許願或懺悔都能很靈驗,而教堂裡面除了莊嚴肅穆以外,對善男信女的行為並不加以約束,聖彼得雕像的右腳趾,已經被善男信女摸撫得完全不見了。

聖彼得大教堂有四個大門,平常只有兩側的小門共人群進出,有一個大門叫作聖門 (Holy Door), 只有一千年才開放一次,西元兩千年時教宗保祿二世就是由這門進入聖彼得大教堂的。
2006-11-02 10:17 pm
聖彼得廣場
  羅馬教廷的廣場。羅馬最大的廣場,可容納50萬人,是羅馬教廷用來從事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坐落在台泊河西岸。廣場前面有一條灰石鋪成的國界線。以廣場正面的聖彼得教堂得名。
  廣場略呈橢圓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塊鋪砌而成。兩側由兩組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抱,恢宏雄偉。這兩組柱廊爲梵蒂岡的裝飾性建築,共由284根圓住和88根方柱組合而成。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隊伍排列在廣場兩邊。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
  朝廣場一側的每根石柱的柱頂,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聖男聖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尖石碑;銅獅之間鑲嵌著雄鷹,作展翅欲飛狀。這座石碑原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爲裝飾皇宮旁邊的圓形廣場,遠從埃及運來。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將石碑移至聖彼得廣場。據說爲此曾動員900多名工人、150匹駿馬和47台起重裝置,花了近5個月時間,才完成這項搬遷工程。
  廣場兩側有兩座造型講究的噴泉,相傳也是名家作品。泉水從中間向上噴射,下分兩層,上層呈蘑菇狀,水柱落下,從四周形成水簾;下層呈缽狀,承接泉水成細流外溢,潺潺有聲。
  廣場以及兩旁的柱廊由著名建築師和雕刻家貝爾尼尼在1656年設計,用了11年時間建成。石柱柱頂的大理石像則爲貝爾尼尼和他的學生所雕刻。貝爾尼尼以提倡華麗、誇張爲特點的巴羅克式藝術著稱於世。
  聖彼得教堂






圖片參考:http://www.bone.idv.tw/Italy/Photo/Scan074.jpg

聖彼得教堂
無頂馬賽克浮繒


圖片參考:http://www.bone.idv.tw/Italy/Photo/Scan056.jpg

聖彼得教堂入口
教堂頂為基督及十二門徒石像


圖片參考:http://www.china.org.cn/images/38666.jpg

聖彼得教堂外景


圖片參考:http://www.china.org.cn/images/38667.jpg

大廳可同時容納五萬人
  梵蒂岡的教廷教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郊的梵蒂岡城。始建於1506年,1626年最後完成,歷時120載。
  聖彼得是耶穌12門徒中的大弟子,是個貧苦的猶太漁民,西元1世紀40年代,60年代兩度到羅馬傳教。當時,羅馬帝國暴君尼祿瘋狂迫害基督教徒,彼得被迫離開羅馬。當他正啓程時,遇上耶穌“顯靈”阻止他離開。彼得頓時醒悟,於是繼續留在羅馬佈道。西元64年10月13日,他被暴君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他殉道處建立了講臺、4世紀在此建起教堂,16世紀改建爲大教堂並命名爲聖彼得教堂。
  教堂長約200米,最寬處130多米,上有穹窿大圓屋頂,從地面到大圓屋頂頂尖十字架的高度達137米。教堂之大,能容5萬人之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家與藝術家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勃拉芒特(1444-1514年)和小莎迦洛(1485-1546年)等大師們的共同傑作。
  從教堂下面拾級而上,在門前長廊的廊簷下,有文藝復興初期著名畫家喬托所作的鑲嵌畫——《小帆》,1610年從舊教堂的牆壁上移嵌於此。畫面描繪的是耶穌門徒在小船上遇到風浪、顛簸前進的情景。教堂正門向右拐角處,有米開朗琪羅25歲時的名作《母愛》。聖母瑪麗亞右手緊緊摟著受難後遍體鱗傷的耶穌,左手微微攤開,垂首凝目,悲慘欲絕。






圖片參考:http://www.china.org.cn/images/38668.jpg

藝術家米開朗琪羅25歲時的雕塑名作《母愛》。


圖片參考:http://www.china.org.cn/images/38669.jpg

藝術家貝爾尼尼(參與了整個教堂巴洛克式的設計工作,祭壇和華蓋也是他的作品)雕塑的《聖水缽》

  進門靠左是貝爾尼尼的雕塑的《聖水缽》,缽呈貝殼狀,兩個稚嫩頑皮的小天使各捧一邊,用雲母石雕刻而成。堂內名作薈萃,還有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的壁畫和雕刻,包括聖彼得的青銅像,由於男女信徒的親吻,竟將銅像右足磨損。
  教堂大廳上的穹窿大圓屋頂,爲米開朗琪羅晚年的建築傑作。直到他去世後26年才由其他建築家繼續完成。大圓屋頂周長71米,直徑42.34米。擡頭仰望,圓頂的內壁頂上有色澤鮮豔的鑲嵌畫和玻璃窗,最上端則是繁星點點,觀賞的遊人仿佛獨立在天穹之下。大廳中央有一座金色華蓋,它是貝爾尼尼用9年時間建造起來的巴羅克式裝飾性建築。高29米,由4根螺旋形描金銅柱支撐,兩根銅柱高11米,柱上飾以金色葡萄枝和桂枝,枝葉間攀援著無數小天使,有許多金蜂點綴其間。華蓋四周垂挂著金色吊葉,波紋起伏,似迎風招展。華蓋之內是一隻展翅飛翔的金鴿,光芒四射,耀人眼目。華蓋之下即是聖彼得的陵墓,以及設在陵墓上的一個祭壇。在陵墓前面欄杆上點著數十盞長明燈,晝夜不滅。聖彼得教堂並非羅馬天主教的教皇坐堂,惟自1870年以來大部分教皇加冕儀式都在此舉行。
2006-11-02 10:08 pm
聖伯多祿大殿(意大利語: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也譯為聖伯多祿教堂、聖彼得教堂或聖彼得大教堂,是教廷教廷的主要大殿。它建於1506年至1626年,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天主教最神聖的地方之一。它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面有兩重用柱廊圍繞的巴洛克式廣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勃拉芒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莎迦洛等都曾參與設計。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


收錄日期: 2021-04-23 12:43: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2000051KK013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