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作者:譚嗣同
望門投止(宿)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2006-11-02 02:21:29 補充: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 - 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長沙瀏陽人,著名維新人物。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其候刑時,據說曾題詩「望門投趾思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而據史學家黃彰健考證,後兩句應為「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我自……」兩句是由康有為和梁啟超所改。
2006-11-02 17:57:30 補充:
譚詩典故由來做舊詩多用典,第一句典出《後漢書》。張儉被人告發,與同郡二十四人結黨,而遭討捕,然張儉得以逃脫亡命,雖困迫,但遭人善待,即所謂「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原典如此,可知必是「投止」而非「投宿」。至於用典之意,取其形似,顯以張儉暗指因黨禍而得脫的變法主將康有為,而康等同志亡命海外也會被人敬重善待。若然,則必是思張儉,蓋臨刑猶懷念出亡之同志也。
2006-11-02 17:58:27 補充:
第二句,我以為譚嗣同以杜根自況。杜根也是後漢人,少有志節,時人貴之,然永初元年( 公元一○七年),鄧太后臨朝,杜根認為漢安帝年已長,應該親政,上書直諫,太后大怒,收執杜根等人殺之,幸因執法者暗助,得遂詐死而逃脫。此典顯以鄧太后影射慈禧太后,以漢安帝影射光緒皇帝。
2006-11-02 17:58:47 補充:
戊戌變法爆發,楊深秀亦曾不避艱危,詰問光緒被廢之故,並請太后撤簾歸政,上書直諫。古今事當然不可能完全一樣,但求形似,目的要在借古諷今,譚嗣同自也不會寄望於殺而不死的幸運,然而人非木石,未嘗沒有想做杜根的複雜心理。孔祥吉認為「樹根」未嘗不通,因他在刑場照片中,見到劊子手砍頭時,以大樹根之剖面為刀俎,雖有見地,但其意境只是等死,殊不可取,更何況樹根太俗,而杜根與張儉對應,恰到好處。論詩似應於佳處著想。
2006-11-02 17:59:04 補充:
第三句僅一字之差,而意思全同,若從平仄聲考量,「我」勝於「吾」,有的版本作「向天笑」,顯然沒有「仰天笑」有氣概,但是從聲調言,「天」字平聲,而此第六字必須用仄聲字,蓋一、三、五可以不論,二、四、六該仄不能用平也。若作「仰首笑」,則諧矣。「我自橫刀仰首笑」固然很好,還是不如仰天笑有氣概,然而能詩的譚嗣同,早有《莽蒼蒼齋》詩集,可稱風雅,難道連寫一首絕句,都會出格嗎?實在令人懷疑。
2006-11-02 17:59:28 補充:
最後一句最關鍵,雖字句在各種版本都相同,但解讀有異,尤其「兩崑崙」到底指誰,眾說紛紜。梁啟超認為是指康有為與大刀王五(姓王名正誼),譚訓聰指胡理臣與羅升,陶菊隱指大刀王五與通臂猿胡七,羅龍治指唐代的摩勒與譚嗣同自己,孔祥吉則據唐烜的提示,解崑崙為崑崙奴,因而譚之奴僕非王五與另一更親密的僕從師中吉莫屬。大刀王五乃江湖俠客,富傳奇色彩,盼他救主,故被指認最多。
2006-11-02 17:59:52 補充:
然而譚嗣同臨死慷慨言志,必有深遠的期盼,他難道會寄望於江湖俠客來保皇,來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嗎?會寄望於奴僕來振興中華嗎?事後也可證明,無論王五還是師中吉,皆不能起什麼作用。再說,把巍巍崑崙比作崑崙奴,豈是詩人譚嗣同的胸襟?
2006-11-02 18:00:49 補充:
我們猜測兩崑崙何指時,須同時想想「去留肝膽」的意思。去留兩字應令我們想到譚嗣同說過的一段豪語:「不有行者,誰圖將來?不有死者,誰鼓士氣?」去者當然就是行者,行者有康梁,仍以康有為居首,代表去者,領導保皇以及維新運動,而他自己代表留者,留者必死。願意留下來就死,以鼓舞士氣的譚嗣同之肝膽,
2006-11-02 18:03:06 補充:
當然要與出亡海外繼續領導,以圖將來的康有為之肝膽相照,如此生死肝膽相照,才突顯其絕命詩之自負、激昂、期盼,以及可歌可泣!然則,兩崑崙者,乃去者康有為,留者譚嗣同,正好是梁啟超與羅龍治說法的去蕪存菁。梁啟超在譚嗣同傳裡說,此詩「念南海也」,是有道理的;不過,我覺得他不僅僅懷念康有為一人,而是以康為首的一批同志。這樣解釋才更符合譚嗣同的人格與思想。以上補充均是以下網站的站長找的,果然詳細,勁!
http://hk.geocities.com/goodmaths/worder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