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

2006-11-02 3:10 am
唔該搵下關於灣仔ge資料
有圖片.有文字
最多個個係有15點

回答 (5)

2006-11-13 6:32 am
灣仔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告士打道以北的灣仔,一般稱為灣仔北。

自英國佔領香港後,灣仔已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人口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地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歷史
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四環九約」中的「下環」,即指灣仔。灣仔這名字是「小海灣」的意思。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不停的移山填海,昔日「小海灣」早已不復見。在英國人到來以前,灣仔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今日皇后大道東大王東西街「洪聖廟」附近一帶,就是他們居住的地方。未填海前,灣仔時的海岸線亦在洪聖廟附近。灣仔當時是居民捕魚的主要地方。惟經過多年的填海,海岸線早已北移數百米,現時皇后大道東一帶已被商業大廈及住宅大廈包圍。

1840年代,英國人到來以後,春園街(Spring Garden) 附近很快就開始發展。起源為寶順洋行東主顛地在此建一私邸春園別墅,其範圍由灣仔道伸展至大王東街。春園內有一小湖供劃舢板之用,其水源乃由石水渠街所引入。春園英語本來的意思是指花園內有一泉水(Spring)。至於春園街附近的利東街、汕頭街和廈門街等,當時則為儲存準備運到不同的口岸城市的貨品倉庫。而船街、麥加力哥街則為維修船隻的船塢。後來顛地破產,春園亦於1867年消失。上述地段於1930年代前是繼石塘咀後另一妓女流連之地,她們在一些稱為大number(號碼)妓寨的唐樓(唐樓門牌大大地鬆在柱上而得名),但與石塘咀不同的是有洋妓提供,甚至西片《蘇絲黃的世界》亦於灣仔取景。至於在春園以西的日、月、星三街附近是香港首家發電廠的舊址。至於活道一帶原為一小山丘摩利臣山,曾經是石礦場。石礦開採完畢後,摩利臣山亦被移平。現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利臣山分校至今仍有一角石牆為紀念。自開埠至上世紀的灣仔亦為香港島著名的殯葬區,擁有各式墳場如回教、波斯、天主教、猶太教等,因此醫院及相關行業林立如聖佛蘭士街,源於一間同名的醫院(該醫院於重光後結業)、擁有140年歷史的律敦治醫院等等,位於集成中心旁的藍球場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前香港殯儀館(後遷至北角現址)及位於東城大廈的萬國殯儀館(後遷至紅磡現址)於灣仔營業,雖然該兩所殯儀館結業多年,但位於天樂里的長生店仍然營業至近年才結業。

填海工程
早期灣仔最繁盛地區是在皇后大道東一帶。灣仔海岸線歷年不停的隨著填海外移。1841年建築皇后大道前,海岸約在大道東附近。建造大道東時倒進海中的沙土成了新的土地,新的海岸稱為海旁東,即今日的莊士敦道。這就是香港最早的填海工程之一。到了1902年建造香港電車時,電車路即設在海旁東。1922年起的大規模灣仔填海工程,歷時九年,將海岸線推至告士打道一帶,並建造了軒尼詩道、駱克道等街道。現時位於灣仔道與軒尼詩道之間,在集成中心旁邊小公園的楷梯有一金線,即為填海前的海岸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65年至1972年,另一大型填海工程則把海岸推至今日的會議道、灣仔碼頭一線。目前最後的填海則是1990年代建造會議展覽中心二期時進行。

雖然多年的重建令灣仔失去了很多的歷史建築,但倘若小心察看,會發現灣仔的街道是香港的發展史的縮影。最接近山旁的皇后大道東一帶是19世紀開埠前已有人居住的地方,發展得最早,亦有最多歷史古蹟。包括:

洪聖廟,皇后大道東、大王西街交界,建於1841年開埠以以前。
綠屋,位於茂蘿街。
北帝廟,毗鄰石水渠街的聖雅各福群會,建於1862年。
錫克廟,建於1901年,並於1935年增建為現有規模,位於司徒拔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
南固臺,建於1918年人稱鬼屋,位於捷船街及堅尼地道之間,為近年最具爭議的重建項目。
舊灣仔郵政局,皇后大道東、灣仔峽道交界,建於1912年。
藍屋,石水渠街,建於1920年,曾是一所醫院,亦曾為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後人的武館。
灣仔警署,建於1932年,俗稱二號差館,樓高四層,以藍白為主色。
灣仔街市,灣仔道、皇后大道東交界,建於1937年,典型的包浩斯建築。(擬拆卸)
在皇后大道東至莊士敦道電車路之間是二次大戰前發展的住宅區,有多條很具香港本地特色的街道,部份更仍保留有戰前住宅的特色。例如大王東街與莊士敦道交界即和昌大押所在; 克街等地都仍然有典型的戰前舊樓。太原街、交加街、灣仔道一帶仍然有傳統的街市。利東街的印刷街;大佛口的循道衛理教堂;被稱為夏巴油站的德士古大廈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建築和社區,再向海的方向則有戰後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紅燈區所在地的駱克道、謝斐道。最後橫過了告士打道,進入高速發展的1970年代至1980年代,是商業區及酒店區。建築物包括有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演藝學院、中環廣場等名建築。最接近維多利亞港海旁的,是1997年主權回歸時典禮使用的會展新翼,和象徵回歸的金紫荊廣場。

灣仔發展初期,當它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商業區時,居民的生活並不算富裕。因此,該區的大部份食肆都提供價廉物美的食物。區內有很多茶餐廳,一種典型的香港式快餐餐廳,售賣奶茶、菠蘿包及蛋撻等地道美食。有些店鋪更售賣廉價中式健康食品,例如售賣涼茶和廿四味等有藥用療效的飲品的涼茶鋪,使居民能節省看醫生的金錢。前香港總督彭定康更於返回英國之前品嚐過灣仔的涼茶。另一種香港式的食肆,大牌檔(大排檔),則是昔日灣仔常見的食肆。雖然用膳環境既炎熱又不衛生,但很多居民都享受那些既便宜又新鮮的中式食品,如腸粉、粥及炒麵等。可是,由於香港政府有意取締大牌檔,故灣仔以至於其他地區的大牌檔已所剩無幾。較有消費能力的居民則較喜愛光顧酒樓(昔日是茶樓)「飲茶」,在喝中國茶之餘品嚐一盅兩件的點心。灣仔區內有三間歷史悠久的著名酒樓,分別為龍門大酒樓、雙喜樓和英京大酒樓已走進歷史,意味著傳統的舊式大酒樓將完全消失於灣仔區。但是,灣仔亦擁有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素食餐館, 已經營了逾一世紀。西式餐廳方面,灣仔早年並不算多,當時較為出名的是售賣牛扒為主的波士頓餐廳。1980年代起,各種地區特式食肆的逐漸踴現於灣仔,常見的有日式、韓式、越式、泰式和印度式。區內亦有很多港式和美式快餐店,謝斐道和洛克道亦有很多酒吧。灣仔可以算是香港作為美食天堂的一個縮影。

修頓球場是昔日灣仔的主要地標,現時則仍是區內主要的康樂場地之一。從前,修頓球場早上是等候工作的地點,不少待業者都會等待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傍晚時份,修頓球場搖身一變成為「大笪地」式的「平民夜總會」,售賣食物以及有很多表演,成為當時居民的主要娛樂。到了今時今日,修頓球場依然熱鬧。老人會選擇在那處下象棋和乘涼,青少年則會選擇在那處踢足球和打籃球。街頭籃球賽亦不時於修頓球場舉行,吸引了很多愛好這種比賽的人士參賽或觀賽。2005年,有組織擬將修頓球場重建,構思頗為大膽,例如改為雙層球場,若然落實,修頓球場則可能再次成為灣仔的主要地標之一。

灣仔亦曾一度擁有為數眾多的電影院,當中很多現已不復存在。已消失的電影院包括:香港大舞臺(今合和中心附近)、東方戲院(大有商場)、國泰戲院(灣仔道)、京都戲院(灣仔道近活道)、南洋戲院(介符摩利臣山道與天樂里的南洋酒店)、東城戲院(東城大廈)。

另外,盧押道一帶亦有不少酒吧,主要吸引外國人光顧,尤其每當有外國軍艦訪港,上址一帶更吸引各國娼妓留連街上,有如電影《蘇絲黃的世界》裏情節一樣。而區內之新杜老誌夜總會(已結業,現稱重新開張並亦名杜老誌會),曾為本地富豪銷金窩。由香港導演彭浩翔執導的電影《大丈夫》,就是受新杜老誌於2003年結業的啟發而拍成。
2006-11-02 3:20 am
關於灣仔ge資料


先說清楚,我說的灣仔,是由大佛口至鵝頸 橋,不包括銅鑼灣。銅鑼灣太耀眼了,她從 來都是獨立存在的。

灣仔可以用地標來分區,例如大佛口、修 頓、灣仔街市、摩利臣山、合和、會展等 等。自從有了地鐵站,她由多焦點變成雙軸 心,直軸是通往海傍商業區的行人橋,橫軸 是連接地鐵出口的軒尼斯道和莊士敦道。X和 Y軸,每天為新興的商業區服務,把人運送到 各商廈。

然而,商業活動並不可能完全佔據這地方 (除非土發出手),許多原有的景物和活動 仍未被消滅,它們守在原處,繼續和周遭的 人互動著。

灣仔的街道呈魚骨狀,軒尼斯道、莊士敦道 和大道東是脊骨,由西向東;太原街、春園 街、利節街等十數條街是幼骨,由南向北。 脊骨是主要交通工具的甬道,也是主流活動 的場地,如銀行、快餐店、時裝店、酒樓; 幼骨是真正的社區,裡面有茶餐廳、玩具 店、小販、街市、印刷店、衣服(跟時裝不 同),諸如此類,這些都是尋常百姓的生 活,是這裡的靈魂。那麼,告士打道的商業 區是什麼?是魚鰭吧,永遠都滿有活力,撥 呀撥,魚兒便向前游。
2006-11-02 3:18 am
人口資料
地區 / 以千人計 0-14 15-29 30-39 40-49 50-59 60 總計
全港人口 1147.3 1429.4 1347.7 1185.4 639 967.1 6715.9
灣仔人口 22.8 34.5 37.7 32.7 21.7 32.1 181.5
灣仔 / 全港人口 (%) 1 2 2 2 3 3 2

--------------------------------------------------------------------------------
人口預測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人口(以千人計) 166900 166900 166900 166900

--------------------------------------------------------------------------------
一般資料
人口密度 平均成交呎價
18114 per sq.km 3143

--------------------------------------------------------------------------------



灣仔: 環境 | 設施

鄰近商店
名稱 地址 電話 營業時間
軒尼詩道 (惠康) 香港軒尼詩道418-428號地下 28382145 0800 - 2300
莊士敦道 (百佳) 灣仔莊士敦道 18 號地庫 2528 1981 0800 - 2200
集成中心 (百佳) 灣仔軒尼詩道 302-308 號集成中心地庫 28937136 0800 - 2130
新合和中心 (百佳) 灣仔皇后大道東 183 號合和中心地下及地庫 2121 8346 0800 - 2300
新鴻基 (惠康) 香港新鴻基購物中心128-133室 28275712 0800 - 2100
機利臣街 (惠康) 香港灣仔莊士敦道20-26號地庫 25285187 0800 - 2400
謝斐道 (惠康) 香港銅鑼灣謝斐道505號地下 25746437 0800 - 2400
灣仔 (惠康) 香港莊士敦道194-204號地下 28930215 0800 - 2400

--------------------------------------------------------------------------------
酒樓食肆
西餐 酒吧 酒樓 小食 快餐 咖啡 茶餐廳

--------------------------------------------------------------------------------
交通
類別 號數 類別 號數
公共小巴 - 巴士 25A,25C,2A,40,40M
巴士 5C,5X,8,8P,905 巴士 925R,960,961,N8
專線小巴 35M,36,36A,49S 過海的士 -

--------------------------------------------------------------------------------
停車場
停車場類別 高度限制 繁忙時租 數非繁忙時租
三湘大廈 1.9M $$ $$
大有商場 1.95M $$ $$
中國海外大廈 1.9M $$ $$
中環廣場 3.4M $$ $$
伊利沙伯大廈 1.98M $$ $$
兆安中心 1.9M $$ $
合和中心 2M $$ $$
利東街 露天 $$ $$
明珠興業中心 1.8M $$ $$
東城大廈 1.9M $$ $$
信和廣場 1.9M $$$ $$$
英皇集團中心 - $$ $$
夏愨公園 2M $$ $
時代廣場 2.3M $$ $$
海外信託銀行大廈 2M $$ $$
國衛中心 1.9M $$ $$
第一太平銀行中心 2M $$ $$
統一中心 2M $$ $$
華潤大廈 2M $$ $$
華懋世紀廣場 1.85M $$ $$
越秀大廈 1.9M $$ $$
集成中心 3.5M $$ $$
愛群商業大廈 2.28M $$ $$
新時代中心 1.6M $$ $$
新鴻基中心 1.8M $$ $$
會議展覽中心 2M $$ $$
會議展覽中心新翼 2M $$ $$
瑞安中心 2M $$ $$
萬豪酒店 - $$$ $$$
熙信大廈 2.15M $$ $$
銅鑼灣廣場二期 3.2M $$$ $$$
聯合鹿島大廈 1.9M $$ $$
謝菲道 露天 $$ $$
鷹君中心 2M $$ $$
灣仔政府大樓 3.1M $ $

消費指數 $ $$ $$$ $$$$ $$$$$ $$$$$$
時租 $1-$15 $16-$30 $31-$45 $46-$60 $61-$75 $76-$90

--------------------------------------------------------------------------------
老人宿舍
名稱 地址 電話 價格
香港康復護理中心有限公司 香港灣仔告士打道221-226號海聯大廈2字樓 25732699 5000
灣仔劍橋護老院有限公司 香港灣仔交加里7號永成大廈3字樓 28931037 6000
聖雅各福群會老人日間護理中心 香港灣仔石水渠街85號二樓 2835 4328 --
莊士敦道香港護老之家有限公司 香港灣仔莊士敦道18號嘉寧大廈3字樓 25283881 4000
百利護老院 香港灣仔駱克道308至312號金冠大廈2字樓A及B室 28875877 4000
循道衛理中心循道衛理修頓老人中心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0號修頓中心五樓501室 2838 6368 --
瑞康護老院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290-296號德華大廈2字樓全層 25914666 5500
褔音護老中心 香港灣仔莊士敦道18號嘉寧大廈4字樓 25358443 --
念慈老人院 香港灣仔摩利臣山道76號6字樓 25722461 5200
循道衛理中心灣仔長者服務中心 香港灣仔莊士敦道211號2樓 2527 4103 --
聖雅各福群會灣仔老人社區服務中心 香港灣仔石水渠街85號一樓 2835 4323 --
恩平護老院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205-207號1字樓A、B及C室 25115036 5000
浸會愛群灣仔老人中心 香港灣仔愛群道36號鄧肇堅社會服務大樓二樓 2572 4365 Ext. 28 --

--------------------------------------------------------------------------------
圖書館
名稱 地址 電話
駱克道公共圖書館 軒尼詩道225號駱克道市政大廈5至6樓 28795560
2006-11-02 3:14 am
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四環九約」中的「下環」,即指灣仔。灣仔這名字是「小海灣」的意思。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不停的移山填海,昔日「小海灣」早已不復見。在英國人到來以前,灣仔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今日皇后大道東大王東西街「洪聖廟」附近一帶,就是他們居住的地方。未填海前,灣仔時的海岸線亦在洪聖廟附近。灣仔當時是居民捕魚的主要地方。惟經過多年的填海,海岸線早已北移數百米,現時皇后大道東一帶已被商業大廈及住宅大廈包圍。

早期發展:

1960年代的灣仔1840年代,英國人到來以後,春園街(Spring Garden) 附近很快就開始發展。起源為寶順洋行東主顛地在此建一私邸春園別墅,其範圍由灣仔道伸展至大王東街。春園內有一小湖供劃舢板之用,其水源乃由石水渠街所引入。春園英語本來的意思是指花園內有一泉水(Spring)。至於春園街附近的利東街、汕頭街和廈門街等,當時則為儲存準備運到不同的口岸城市的貨品倉庫。而船街、麥加力哥街則為維修船隻的船塢。後來顛地破產,春園亦於1867年消失。上述地段於1930年代前是繼石塘咀後另一妓女流連之地,她們在一些稱為大number(號碼)妓寨的唐樓(唐樓門牌大大地鬆在柱上而得名),但與石塘咀不同的是有洋妓提供,甚至西片《蘇絲黃的世界》亦於灣仔取景。至於在春園以西的日、月、星三街附近是香港首家發電廠的舊址。至於活道一帶原為一小山丘摩利臣山,曾經是石礦場。石礦開採完畢後,摩利臣山亦被移平。現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利臣山分校至今仍有一角石牆為紀念。自開埠至上世紀的灣仔亦為香港島著名的殯葬區,擁有各式墳場如回教、波斯、天主教、猶太教等,因此醫院及相關行業林立如聖佛蘭士街,源於一間同名的醫院(該醫院於重光後結業)、擁有140年歷史的律敦治醫院等等,位於集成中心旁的藍球場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前香港殯儀館(後遷至北角現址)及位於東城大廈的萬國殯儀館(後遷至紅磡現址)於灣仔營業,雖然該兩所殯儀館結業多年,但位於天樂里的長生店仍然營業至近年才結業。

填海工程:
早期灣仔最繁盛地區是在皇后大道東一帶。灣仔海岸線歷年不停的隨著填海外移。1841年建築皇后大道前,海岸約在大道東附近。建造大道東時倒進海中的沙土成了新的土地,新的海岸稱為海旁東,即今日的莊士敦道。這就是香港最早的填海工程之一。到了1902年建造香港電車時,電車路即設在海旁東。1922年起的大規模灣仔填海工程,歷時九年,將海岸線推至告士打道一帶,並建造了軒尼詩道、駱克道等街道。現時位於灣仔道與軒尼詩道之間,在集成中心旁邊小公園的楷梯有一金線,即為填海前的海岸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65年至1972年,另一大型填海工程則把海岸推至今日的會議道、灣仔碼頭一線。目前最後的填海則是1990年代建造會議展覽中心二期時進行。

古今建築:

灣仔街市
舊灣仔郵政局雖然多年的重建令灣仔失去了很多的歷史建築,但倘若小心察看,會發現灣仔的街道是香港的發展史的縮影。最接近山旁的皇后大道東一帶是19世紀開埠前已有人居住的地方,發展得最早,亦有最多歷史古蹟。包括:

洪聖廟,皇后大道東、大王西街交界,建於1841年開埠以以前。
綠屋,位於茂蘿街。

北帝廟,毗鄰石水渠街的聖雅各福群會,建於1862年。

錫克廟,建於1901年,並於1935年增建為現有規模,位於司徒拔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

南固臺,建於1918年人稱鬼屋,位於捷船街及堅尼地道之間,為近年最具爭議的重建項目。

舊灣仔郵政局,皇后大道東、灣仔峽道交界,建於1912年。

藍屋,石水渠街,建於1920年,曾是一所醫院,亦曾為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後人的武館。

灣仔警署,建於1932年,俗稱二號差館,樓高四層,以藍白為主色。

灣仔街市,灣仔道、皇后大道東交界,建於1937年,典型的包浩斯建築。(擬拆卸)
在皇后大道東至莊士敦道電車路之間是二次大戰前發展的住宅區,有多條很具香港本地特色的街道,部份更仍保留有戰前住宅的特色。例如大王東街與莊士敦道交界即和昌大押所在; 克街等地都仍然有典型的戰前舊樓。太原街、交加街、灣仔道一帶仍然有傳統的街市。利東街的印刷街;大佛口的循道衛理教堂;被稱為夏巴油站的德士古大廈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建築和社區,再向海的方向則有戰後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紅燈區所在地的駱克道、謝斐道。最後橫過了告士打道,進入高速發展的1970年代至1980年代,是商業區及酒店區。建築物包括有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演藝學院、中環廣場等名建築。最接近維多利亞港海旁的,是1997年主權回歸時典禮使用的會展新翼,和象徵回歸的金紫荊廣場。
灣仔的發展,與維多利亞城的誕生有著密切的關係。要了解維多利亞城的發展,應先從鴉片戰爭說起。




維多利亞城的誕生
清兵於鴉片戰爭被英軍打敗,被逼於1841年(道光廿一年)簽訂《穿鼻條約》,將香港鳥割讓給英人。1841年1月26日,英軍沿上環的一條小路登上小山崗,升起英國國旗,宣報香港為英國的稙民地。那條小路後來築成水坑口街,小山崗則被稱為佔領角。1842年8月29日(道光廿二年七月廿四日),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香港島正式割讓予英國。

至1843年,港府籌劃城市及港口發展,並將新的城市命名維多利亞城,以紀念1837年登基的維多利亞女皇。這亦是華人俗稱的「四環九約」。當中的「四環」是指西環、上環、中環及下環:

西環(堅尼地城至干諾道西)
上環(國家醫院至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中環(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至美利操場,即今花園道)
下環(軍器廠街至灣仔道),即今灣仔
為使「四環」地區有更細緻的劃分,以辨識有關區域所屬,「四環」再進一步被分為「九約」。「九約」是指九個行政區:

第一約 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第二約 石塘咀至西營盤
第三約 西營盤
第四約 干諾道西東半段
第五約 上環街市至中環街市
第六約 中環街市至軍器廠街
第七約 軍器廠街至灣仔道
第八約 灣仔道至鵝頸橋,即今堅拿道
第九約 鵝頸橋至銅鑼灣
1903年,港府樹立了六塊以花崗岩製成的界石,以確立維多利亞城的範圍,界石約一米高,上面刻有 "CITY BOUNDARY 1903" 的字樣。它們經歷百多年的時光依然存在,默默地訴說香港過去的歷史。它們分別位於:

西寧街公園內(維多利亞城西限)
薄扶林道86號
克頓道近旭龢道四百米
舊山頂道與地利根德徑交界
寶雲道近司徒拔道
黃泥涌道近聖保祿小學(維多利亞城東限)
由此可見,灣仔即當時的下環,其範圍則西起軍器廠街,東至堅拿道。

「灣仔」有「小港灣」的意思,於香港開埠前已有人居住,他們大多從事漁業為生,集居於皇后大道東的洪聖廟一帶。由此可見,當年灣仔的海岸是在皇后大道東的附近。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昔日的小漁港已不復見,換來的是一片繁華景象。或許,只能從文獻、舊照、古蹟和地圖來探究這小小港灣背後的往事。



灣仔的發展
灣仔在百多年的發展歲月中,經歷過多次的填海工程,其海岸線由早期最繁盛的皇后大道東不斷北移。自1842年至1875年間,在大大小小的填海工程後,新的海岸已拓展到海旁東約,即今莊士敦道。香港電車於1904年通車,而電車路沿港島北岸而建,是一個最好的証明。到1929年,又一次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完成,新的土地再推至告士打道。1972年,海底隧道通車後,再一次將海邊向北伸延到會議道及源興道一帶。隨著會展新翼於1997年落成,新的海岸變成如今的模樣。現正進行的中區及灣仔填海工程完成後,會展新翼以西的海岸亦有一番新面貎。將來,還有檢討中的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屆時灣仔北一帶又不知變成怎樣?

愛一個人,就是基於這一份愛,你願意為他付出一切;愛一個地方,也是基於一份情,你樂意關心她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1842年的灣仔及銅鑼灣地圖:灣仔原有的海岸線為皇后大道東一帶。圖中的小島為奇力島,即今紅隧港島的出入口附近。 (圖片來源:何佩然的《地換山移》)


1856年的灣仔地圖:沿醫院山及摩利臣山所築成的灣仔道已落成。 (攝於上環西港城通往信德中心的行人天橋)


1880年的灣仔地圖:經多次填海後,海岸線移至海旁東約,即今莊士敦道。圖中左邊的長提為盧押道的位置,供大形船隻停泊之用。右邊凸出的一角為當時的寶靈城,即今百德新街一帶。 (圖片來源:何佩然的《地換山移》)


1967年的灣仔地圖:告士打道為海邊,而摩理臣山仍未移平。有趣的是,地圖的中文字是由左至右去讀,剛好與英文的閱讀方向相反,亦令我想起當時的翻釋員誤將中環 Alexander Terrace(阿歷山大地台)弄錯為 Rednaxela Terrace(列拿士地台)的「烏龍」。 (地圖:新新版《香港街道詳圖》)


1993年的灣仔地圖:細心觀察皇后大道東及灣仔道,可了解開埠前海岸線大致的初形。 (地圖:通用圖書《香港街道地方指南》)


2005年的灣仔衛星圖:看著今天的衛星圖,可與昔日的地圖作一比較,了解灣仔的變化。
2006-11-02 3:14 am
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四環九約」中的「下環」,即指灣仔。灣仔這名字是「小海灣」的意思。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不停的移山填海,昔日「小海灣」早已不復見。在英國人到來以前,灣仔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今日皇后大道東大王東西街「洪聖廟」附近一帶,就是他們居住的地方。未填海前,灣仔時的海岸線亦在洪聖廟附近。灣仔當時是居民捕魚的主要地方。惟經過多年的填海,海岸線早已北移數百米,現時皇后大道東一帶已被商業大廈及住宅大廈包圍。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02: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1000051KK031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