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有咩歷史?

2006-11-02 2:42 am
葵涌有咩歷史?~~
仲有咩古老建築物?

回答 (3)

2006-11-02 2:48 am
✔ 最佳答案
葵涌及荃灣旅遊點


--------------------------------------------------------------------------------

大帽山郊野公園

大帽山郊野公園的範圍包括荃錦公路以東,城門郊野公園以西及以北的山嶺,東起大埔滘,南沿林村谷,包括大帽山的主要山嶺,佔地1,640公頃。大帽山郊野公園是香港一個郊遊和燒烤的熱門地點。

大帽山也寫作大霧山,高達958米,對爬山者是項極大的挑戰。愛冒險而又裝備齊全的人士,可考慮遨遊大帽山段的麥理浩徑(東連大埔、西往大欖涌)。遊人亦可駕車至半山的閘門,由此俯瞰荃灣和九龍大部分地區,或遠眺林村山谷及廣東群山,欣賞壯麗景色。

郊野公園範圍內的樹木以松樹為主,但當中也植有作為防火界的相思樹。身處大帽山高處的山坡,你可看見人字形的梯田。昔日,這片高地上有不少茶園,而且茶葉的收成不錯。但在一世紀前,由於茶葉價格下跌,精耕細作不再有利可圖。

(途經路線:51)


--------------------------------------------------------------------------------

展覽熱點

西方寺

老圍村是荃灣最「古老」的鄉村,位於荃灣市中心以北,約五至十分鐘車程便可到達。村內寺廟林立,是遊客及善信的好去處。西方寺坐落於這條古老村落的一角,根據《西方寺重建落成紀念特刊》所述,西方寺修建於一九七零年,全寺面積應為140,000平方公尺。早在一九二六年,「菩提學會」已買下這塊土地興建西方寺。時至今日,西方寺已成為區內有名的寺院之一,每天前往的遊人善信皆絡繹不絕。

(遊客可乘32、32B、32M、43X於三棟屋路三棟屋村下車,沿老圍路步行十分鐘便可到達,或於兆和街乘 81 號小巴直達)

圓玄學院

圓玄學院始建於一九五零年,佔地數十畝,座落於三潭寧靜清幽的小丘上。該學院為宗教聖地,崇奉儒、佛、道三教聖神。院內的建築包括廟宇殿堂、亭台樓閣、齋堂經室等。於此,善心信眾可於此享受寧靜的環境,參拜聖神;而遊人也可在此欣賞優美的景色。圓玄學院以弘揚三教,倡行八德為宗旨,並積極推動社會公益,造福人群。

圓玄學院一名包涵三教之義,「圓」乃圓融廣大義,「玄」表眾妙無窮,「學」指修齊之道,合儒釋道三教要義。

遊人除了可在寺內參拜及遊覽外,更可在優雅寧靜的環境中,一嘗寺院齋堂所提供的清新美味素食,大快朵頤,實是人生樂事。

(遊客可乘32、32B、32M、43X於三棟屋路三棟屋村下車,沿老圍路步行十分鐘便可到達,或於兆和街乘 81 號小巴直達)

竹林禪院

竹林禪院位於荃灣芙蓉山上,由融秋老和尚創建。據說當年老和尚在潛修佛法時,曾三次獲得地藏王的啟示,要他尋找夢中所見的福地興建寺院。老和尚於是率領弟子在香港四出尋訪,最後來到一處翠綠一片,因盛產野芙蓉而得名的地方,便與眾弟子開始建寺。尤幸得到善信支持,浮屠寶殿和兩廊的靜修室在一九三二年間建成。一九七五年,山門、天王殿及大雄寶殿亦已在興建中,至一九八二年整座禪院終告落成。

禪寺的大門樓髹有「竹林禪院」四個朱紅大字。院內的寶塔莊嚴雄偉,而兩旁院落又栽種了很多植物,一片清幽。於融秋法師的憩息處,更掛滿名人字畫。

(遊客可乘 51 於荃錦公路木棉下村下車,沿芙蓉山路步行五分鐘便可到達,或於兆和街乘 85 號小巴直達)

三棟屋博物館

三棟屋博物館位於西樓角路(綠楊新側),自一九八七年起開放供市民及遊客參觀。博物館本為三棟屋村舊址,七十年代,由於荃灣地鐵站的興建,三棟屋村被遷至別處。政府為保留村內的鄉村式建築物及古蹟,以反映昔日農村生活的面貌,便特別把該些村屋改建為富有鄉村風味的博物館。博物館除了逢星期二休息外,每天的開放時間均為早上九時至下午五時。對有興趣了解昔日農鄉純樸生活的遊客來說,三棟屋博物館是一個絕對不容錯過的地方。

(途經路線:39A、40、43X、48X、49X、57M、58M、59A、61M、66、67M、68A、69M、73X、235、265M、269M、278X、A31)

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

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位於汀九青山公路401號,是一座別具風格的單層建築物,一般稱為「白樓」。在六十多年前,該建築物由私人興建而成,後期才被政府購入作為職員宿舍。

該中心設有五個展覽區,展出整項新機場計劃共十項工程的模型、圖片,並附以說明文字,讓參觀者對整項工程有全面的認識。該十項工程分別為:赤角香港新機場、青嶼幹線、機場鐵路、西區海底隧道、北大嶼山快速公路、三號幹線、西九龍快速公路、西九龍填海計劃、中環及灣仔填海工程,以及東涌發展計劃。位於天台的觀察台及中心外的花園均設有望遠鏡,可供參觀者欣賞青馬大橋的壯麗景色。

(途經路線:53、234B、專線小巴96、96C、96M、302)

荃灣環境資源中心

荃灣環境資源中心成立於1997年,位於荃灣德華公園內,是環境保護署轄下的第二 個環境資源中心 (首個設於灣仔郵政局舊址),現時由「綠色力量」管理。中心由海霸村一間傳統客家村屋改建而成,該村屋建於1904年,並於1986年被古物事務監督劃為法定古蹟,現時中心仍保存屋內昔日大部份的傢具和設計,故此甚具古雅風味。

中心不但為市民提供最新的環境保護資訊,讓市民查閱各種有關環境保護問題的資料;此外,為了提高大眾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中心亦會安排各類型環境教育活動、定期展覽、導賞團、專題講座及工作坊等,中心設施包括:圖書館、電腦室、視聽室、及互聯網服務。除了以資源中心為本外,「綠色力量」亦銳意開發德華公園四周的環境,透過舉辦導賞公園的活動,介紹公園內的生態環境、花草樹木和古蹟,藉以提高市民對保護自然生態和文物古蹟。

(途經路線:30、31、32B、33A、34、36、39A、40、43、43B、43X、48X、49X、57M、58M、59A、61M、66、67M、68A、69M、73X、235、238M、243M、265M、269M、278X、930、A31、E31)

葵青劇院

葵青劇院毗鄰葵芳地鐵站及巴士總站,劇院設有一個可容納904位觀眾的演藝廳,並有展覽廳、舞蹈室、演講室、排演室各一間,以及一個露天廣場。在食肆方面,劇院附設酒樓及咖啡座。

耗資約四億七千萬元興建的葵青劇院於1999年11月正式啟用,是區內的新焦點,為本港及國際藝術家提供更多演出機會,既使本地藝術趨向更多元化發展,亦增加市民接觸藝術的機會。

(途經路線:30、31M、32M、36M、42、43、43A、43M、44M、46X、47X、57M、58M、67M、68A、69M、235M、265M、269M、930、A31、E32)

返回葵涌及荃灣區巴士(往九龍及港島)
返回葵涌及荃灣區巴士(往新界)
2006-11-02 11:42 pm
葵涌名字的由來
葵涌在九龍的西北面,荃灣附近。「葵涌」一名有悠久歷史,在明朝萬曆年間的著作《粵大記》中已出現了「葵涌」一地,鄰近還標示了尖沙嘴和春花落(即青衣)等地名。從前有一條河溪由尖山﹑經現時城門水塘(從前是城門古村)﹑和宜合﹑沿現時和宜合道和昌榮路的方向流至現時約在葵興邨的位置出內海(後稱醉酒灣)。當地人以這條河溪有葵樹成蔭,取名「葵涌」。
亦有學者認為「葵涌」一名源自大鵬灣葵涌一地,當地人習俗當一條村子的人口爆棚,會將部份宗派的子孫分枝出去別的地區,而據說大鵬灣葵涌古村的居民,遷移到港後,為表示對故鄉的懷念,就稱新居地為「葵涌子」,後來轉化為「葵涌」。
早期的葵涌
在清代中期已有人在葵涌居住。在1950年代之前仍是一片良田,處處是青蔥的山嶺,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村民聚居於上葵涌村﹑打磚坪(現時石籬工業區)﹑和宜合(現時梨木樹),還有散居在大連排﹑下葵涌村(現址的天后古廟為當時葵涌的臨海線)。
葵涌新市鎮
1960年代,港府大力發展荃灣和葵涌為衛星城市,將醉酒灣填滿,得出葵興﹑興芳路及至葵芳及貨櫃碼頭的一大片土地。政府在這些地方興建多個大型徙置屋邨,包括在醬油園山頭拆建葵涌新區﹑在葵盛山頭建葵盛邨﹑在醉酒灣填海區建葵興邨﹑葵芳邨,在上葵涌山頭興建梨木樹邨﹑石籬邨及石蔭邨等。

現時葵涌在行政管理上歸「葵青區」,「葵青區」原本是「荃灣區」的一部份,但在1985年時,由於原來的荃灣區所蓋太大,管理的人口眾多,加上青衣島將會大量建屋,便將葵涌及青衣島組成「葵青區」。現時「葵青區」北面以和宜合道、城門道、青山公路及德士古道為界,南面以呈祥道及荔景山路為界,西面以德士古道為界。面積1,991公頃,人口約486,000人。區內逾75%的居民居於公共屋邨。
葵青區過去由多個小島(包括芒洲)、德士古半島和青衣組成。葵涌填海後,多個小島和德士古半島已不能再被辨認,現在葵青區只有一個大島,青衣島(包括已被接連的牙鷹洲)。

葵涌以南填海後,原本屬深水埗區的海域,部分變成葵青區的土地,並把昂船洲分開為屬葵青區的昂船洲西部和屬於深水埗區的昂船洲東部。

葵青區海域雖然位於新界,其大部分海域仍被香港政府定義為(維多利亞)港範圍。

另外,很多時被視為荃灣區的大窩口邨,實為葵青區範圍 (大窩口地鐵站在青山公路北面,則屬於荃灣區);很多時被視為葵青區的梨木樹邨,反而屬於荃灣區 。

現代化葵涌
於1982年地下鐵路荃灣綫通車,有車站到達葵涌區,而隨著城市發展,葵涌區亦被劃作都會區,再者由九龍去葵涌不須像去沙田一定要上山路或過隧道,市民寫地址時把葵芳、葵興等寫成九龍葵芳、九龍葵興等並不罕見。

三號幹線,青馬大橋﹑機場鐵路等交通命脈在二十世紀末相繼建設,使葵青區變成通往北大嶼山和國際機場的主要幹線要塞。
葵涌歷史建築
由於葵涌古時多以農村為主,所以有關該區的歷史建築,多數為古廟宇。例如在下葵涌村近鍾榮光紀念中學的天后古廟,約有近百年歷史。但由於葵涌範圍內多數地區為1950年代後發展的地方,而再從前的古村都被清拆或棄廢,所以較少具歷史性的建築物。
2006-11-02 2:49 am
葵涌區在五十年代之前仍是一片良田,處處是青蔥的山嶺,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及至六十年代,港府大力發展荃灣和葵涌為衛星城市,醉酒灣填海工程大規模開展,葵涌的面貌為之大變,於是我們今日再無法理解「葵涌」一名的由來。

「葵涌」一名有悠久歷史,在明朝萬曆年間的著作《粵大記》中已出現了「葵涌」一地,鄰近還標示了尖沙嘴和春花落(即青衣)等地名。據說葵涌的命名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有莫大關係。從今日城門郊野公園一帶的山嶺上,有一條大河從山上流向醉酒灣,河流的兩岸生長了一棵棵的葵樹。由於廣東人習慣把河流稱為「涌」,這條兩岸生滿葵樹的大涌,就被人叫作「葵涌」,進而變成這地區的名字。

事實上,只要翻開地圖,就不難發現位處高地,接近城門谷的和宜合道、石籬、老圍等地,人們稱之為上葵涌,因為這地區據說正位處河流的上游。至於下葵涌,所指的是近海的葵盛、葵芳等地,因位處河流的下游而得名。此說雖是言之鑿鑿,但也有學者提出其他觀點,他們認為「葵涌」一名源自大鵬灣葵涌一地,當地居民遷移到港後,為表示對故鄉的懷念,就稱新居地為「葵涌」。

「葵青區」北面以和宜合道、城門道、青山公路及德士古道為界,南面以呈祥道及荔景山路為界,西面以德士古道為界。面積1,991公頃,人口約486,000人。區內逾75%的居民居於公共屋邨。

正因葵青區南面以呈祥道為界,一些被人視為九龍的地區,如華荔邨、盈暉臺(第二和第三座)等位於荔園原址的住宅以及九華徑,都是屬於葵青區。反而位於上述地區以西的清麗苑是屬於深水埗區。造成這分界上的困難的原因是荔枝角以北一帶山脈不是九龍向西伸延的山脈(獅子山和大老山),而是新界大帽山向南伸延的山脈(金山和坳背山),香港政府亦不以金山和坳背山作為新九龍和新界的分界線,而決定在蝴蝶谷以西以公路為兩區的分界線。荔枝角填海前,荔枝角灣海岸以北數十米已經是深水埗區和當時的荃灣區分界線,而該區在當時是荔園門口的河谷和三角洲,因此要在這地區分辨九龍和新界實在有困難。2001年,深水埗區議會提出改為完全以荔景山路為兩區分界線,把華荔邨、盈暉臺(第二和第三座)納入九龍範圍,後來不了了之。此外,盈暉臺第一座原址是荔園門前的巴士站,因此仍屬於九龍一部分。事實上,該區居民由盈暉家居城西面向東面走,已不知不覺進入葵青區。

接近九龍西北的葵涌九華徑,由於山勢險要,曾多次於暴雨時發生山泥傾瀉。該區由於鄰近河谷,蚊蟲滋生特別活躍,因此登革熱和全港最高的誘蚊產卵指數曾在該區出現。

深水埗區、沙田區和葵青區的交點為於蝴蝶谷,即是在將落成的八號幹線上。

由於日治時期葵青區曾被劃為九龍,而且現在規劃署把葵青區劃作都會區,再者由九龍去葵涌不須像去沙田一定要上山路或過隧道,市民寫地址時把葵芳、葵興等寫成九龍葵芳、九龍葵興等並不罕見,但這其實是錯誤的,因為九龍不可能建有丁屋,但葵青區仍存有丁屋。

葵青區的填海地頗多,而葵芳站和葵興站兩個地鐵站亦是建於填海地上,只有荔景、葵盛、大連排道以東和青衣大部分屬於山地,中葵涌和舊荔園與九龍接壤的地方屬於河谷的沖積平原。

葵青區過去由多個小島(包括芒洲)、德士古半島和青衣組成。葵涌填海後,多個小島和德士古半島已不能再被辨認,現在葵青區只有一個大島,青衣島(包括已被接連的牙鷹洲)。

葵涌以南填海後,原本屬深水埗區的海域,部分變成葵青區的土地,並把昂船洲分開為屬葵青區的昂船洲西部和屬於深水埗區的昂船洲東部。

葵青區海域雖然位於新界,其大部分海域仍被香港政府定義為(維多利亞)港範圍。

另外,很多時被視為荃灣區的大窩口邨,實為葵青區範圍 (大窩口地鐵站在青山公路北面,則屬於荃灣區);很多時被視為葵青區的梨木樹邨,反而屬於荃灣區
參考: ok????


收錄日期: 2021-04-12 01:26: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1000051KK029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