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簡介?

2006-11-01 8:10 pm
管仲簡介?

回答 (4)

2006-11-01 8:13 pm
✔ 最佳答案
尊王攘夷-管仲

(http://www.epochtimes.com)
春秋時代齊國著名的宰相管仲,幫助齊桓公,九次號召天下諸侯,共同抵禦外夷
的侵略,保衛中原文化;率 領諸侯尊崇周王室,匡正天下,完成尊王攘夷的大業
。大家都稱讚管仲的偉大功 績,管仲卻很懇切地說:「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
的人卻是鮑叔牙;我有今天 的成就,完全是鮑叔牙極力推薦,全力支持的結果。」

管仲,字夷吾,別號敬仲,春秋時代齊國潁上地方的人,出身於沒落的貴族
家庭,從小到大,一直是貧困潦倒上三餐不繼;但窮苦的生活,並不能磨損他的
志氣反而激發他更努力向學,又得到好朋友鮑叔牙和召忽的賙濟和鼓勵,管仲不
斷地充實自己,靜等著時機的來臨。

當時齊國的國君是齊襄公,行為淫亂,濫殺無辜;有識之士已警覺到將有亂
事發生,就紛紛逃走避難。管仲對政局的演變有相當敏銳的判斷力,他認為齊國
諸公子中以糾與小白最賢,將來的君位必落在他們之一的身上,於是和鮑叔牙商
量;各自擁護一人,不管誰勝誰負,將來總有執政的機會。公子糾由管仲和召忽
輔佐,逃到他的外婆家魯國,公子小白由鮑叔牙輔佐逃到莒國去避難。不久,齊
國果然爆發內亂,襄公遭到殺害,國政沒人主持;大臣們分成兩派,一派支持糾
,另一派支持小白,雙方爭執不下,最後兩派達成協議,誰先趕回臨淄,誰就是
齊國國君。一聽到這個消息,兩人就帶著隨從人員分別由魯、莒二國拼命往齊國
奔趕。

管仲為了獲得勝利,絕定不擇手段,得到公子糾的同意後,迅速趕往莒國回
齊國的道路上攔截小白。一看到公子小白的車馬人員出現,便將箭頭瞄準小白,
嗖的一聲,一箭射去,小白應弦而倒。太順利了,這下管仲高興極了,趕快奔回
向公子糾覆命。於是他們一行人就志得意滿地緩緩向齊國前進。那知才剛到齊國
,就得到公子小白已搶先到達臨淄城已立為齊軍的消息。原來管仲的一箭,只射
中小白的衣帶鉤,小白應變極快,就順勢倒在車上裝死,瞞過對方的耳目,實際
上卻快馬加鞭地奔向齊國。

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繼位為齊國國君,他就是赫 赫有名,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
公。齊桓公為了消滅政敵及報一箭之仇,於是發兵攻魯,魯國戰敗。齊桓公寫
信要求魯君殺公子糾,召忽自殺殉主,管仲則被解送回國。

鮑叔牙特別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強調管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鮑叔牙對
桓公說:「君上如果只想治理齊國就滿足了,那有大夫高溪和臣下就夠了;如果
想稱霸天下,卻非管仲不可。」桓公說:「我差一點就被他射死,怎可以重用他
呢?」鮑叔牙說:「這正是他忠心的表現呀,君上要是任用他,他當然也會對君
上忠心的。」桓公接受鮑叔牙的建議,不但赦免管仲的罪,還以隆重的禮儀接見
他,並立即任命他為齊國的宰相。

為什麼鮑叔牙要極力推薦管仲呢?原來他們從小就是好朋友,鮑叔牙對管仲
的為人和才幹非常了解,兩人曾經合夥做生意,賺了錢,管仲總要多分一些,鮑
叔牙並不責怪他,知道他的家境比較窮困。管仲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撤職,鮑
叔牙知道他不是沒有才幹,而是沒有遇到賞識他的長官。參加戰役,管仲臨陣脫
逃,鮑叔牙並不認為他膽怯,而是家有高堂老母需要奉養,不能隨便犧牲性命。
公子糾失敗,召忽殉節,管仲卻受囚偷生,鮑叔牙知道他不以小節為恥,而在等
待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管仲非常感激鮑叔牙的知遇恩情,以後在政壇上的表現
,也絕不令鮑叔牙失望。

管仲做了齊國的宰相以後,推展法制,勵精圖治;內政方面,採取鹽鐵政策
,發展經貿;推行寓兵於農的保甲制度,維護治安及整飭軍備,在短短的數年之
間,把一個混亂的齊國,整頓成一個既富有且強大的國家。對外方面,以「尊王
攘夷」為號召,北伐山戎,救了燕國;驅逐赤狄,恢復衛國;又聯合諸侯,共同
討伐楚國。楚國又稱荊蠻,被視為蠻夷之邦,在長江流域日益強大,有北窺中原
的野心。為了師出有名,管仲責問楚國為什麼目中無人,不守每年進貢包茅(濾
酒用的材料)給周天子的規定?並追究周昭王南征淹死在漢水中,楚國應負的責
任。當時的楚國雖然已相當強大,但面對齊國這樣強勁的敵手,也不免有所害怕
,於是派大夫屈完到齊軍去謝罪,並表示願意接受和解。齊桓公派管仲在召陵(
今河南偃城)和楚國簽訂盟約,這是中原諸侯第一次聯兵抗楚,粉碎了楚國雄霸
華夏的企圖。

周襄王元年,齊桓公又大會諸侯於葵丘(今河南考城),相約共尊周王室。
周天子特派大臣宰孔賜齊桓公祭肉和弓箭等物,並體念他年老不必下拜,齊桓公
接受管仲的建議,還是下拜接受賞賜,這種恭謹敬上的態度,在諸侯間產生表率
的作用,使得各國諸侯都能尊崇周天子。

齊桓公之所以能夠成就了偉大的霸業,管仲的功勞最大。子路曾經問孔子說
:「齊桓公殺公子糾,召忽以死殉節,管仲卻茍且偷生,他怎能算是仁德的人呢
?」孔子卻回答:「齊桓公九次大會天下諸侯,並不是只靠武力而已,努力化解
了多少國際間的糾紛,使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這都是管仲的功績,有誰比得
上他的仁德呢?」接著,孔子又頌揚管仲說:「要是沒有管仲,中原文化早被摧
殘,今天的我們都要披頭散髮,衣襟開向左邊,成為蠻夷統治下的人民了。」可
見管仲輔佐齊桓公致力於維護華夏文化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記載管仲思想的有管子一書,四庫全書把它歸類於法家。其實管仲的治國理
念仍以禮節為本,法制只是輔助的手段而已;所以他說:「食廩實而知禮節,衣
食足而知榮辱。」至於管仲與鮑叔牙的友誼,真令人景仰不已。
2006-11-02 4:44 am
管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稱管子,出生於潁上(今安徽潁上縣),春秋時代的哲學家。《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憲問第十四)也有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 蘇洵的《管仲傳》也有一些分析。

年輕時家境貧困,鮑叔牙發現管仲有才能,交為好友,經常和管仲往來,管仲常佔小便宜,鮑叔牙並不引以為意,反而處處為他設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為美談,史稱「管鮑之交」)。後來,管仲輔佐齊國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齊襄公逝世,他侄子公孫無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廩殺了公孫無知,公子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魯國卻支持其兄公子糾,因此齊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管仲射箭中了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沒有死。齊國戰勝,鮑叔牙向魯莊公要求處決公子糾,並把管仲交給齊國。

在鮑叔牙強烈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甚至尊為「仲父」。管仲在齊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終於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






--------------------------------------------------------------------------------

在《論語》中,管仲輔佐治齊的輝煌業績贏得了孔子的極高評價,例如: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第十四)





管鮑之交

--------------------------------------------------------------------------------

《列子-力命篇》?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友。兩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資而多分利,鮑叔牙知道管仲是為了奉養老母,而不是貪財;鮑叔牙聽取管仲出謀劃策,遭到挫敗,鮑叔牙認為是時機不對,而不是管仲無能;管仲臨陣逃脫,鮑叔牙認為管仲是掛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罷官,鮑叔牙認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無才。齊桓公即位後,鮑叔牙又向桓公力薦管仲為相,而甘願位在管仲之下。鮑叔牙死後,管仲在鮑叔牙墓前悲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後人即以「管鮑之交」比喻友情深厚。

明·陳汝元·金蓮記·第十四齣:「前與蘇子瞻,山河定誓,本為管鮑之交,名位相傾,頓起孫龐之隙。」
2006-11-01 9:36 pm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一]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
欺鮑叔,[二]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
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三]管仲既用,
任政於齊,[四]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注[一]索隱潁,水名。地理志潁水出陽城。漢有潁陽﹑臨潁二縣,今亦有潁上
縣。正義韋昭云:「夷吾,姬姓之後,管嚴之子敬仲也。」
注[二]索隱呂氏春秋:「管仲與鮑叔同賈南陽,及分財利,而管仲嘗欺鮑叔,多
自取。鮑叔知其有母而貧,不以為貪也。」
注[三]正義齊世家云:「鮑叔牙曰:『君將治齊,則高傒與叔牙足矣。君且欲霸
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從之。」韋昭云:
「鮑叔,齊大夫,姒姓之後,鮑叔之子叔牙也。」
注[四]正義管子云:「相齊以九惠之教,一曰老,二曰慈,三曰孤,四曰疾,五
曰獨,六曰病,七曰通,八曰賑,九曰絕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一]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
貧也。吾
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
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
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
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注[一]正義音古。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一]常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注[一]索隱按:系本云「莊仲山產敬仲夷吾,夷吾產武子鳴,鳴產桓子啟方,
啟方產成子孺,孺產莊子盧,盧產悼子其夷,其夷產襄子武,武產景子耐涉,
耐涉產微,凡十代」。系譜同。
管仲既任政相齊,[一]以區區之齊在海濱,[二]通貨積財,富國彊兵,與俗同
好惡。故其稱曰:[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五]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
[六]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注[一]正義國語云:「齊桓公使鮑叔為相,辭曰:『臣之不若夷吾者五:寬和惠
民,不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不若也;
忠惠可結於百姓,不若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不若也;執枹鼓立於軍門,使
百姓皆加勇,不若也。』」
注[二]正義齊國東濱海也。
注[三]索隱是夷吾著書所稱管子者,其書有此言,故略舉其要。
注[四]正義上之服御物有制度,則六親堅固也。六親謂外祖父母一,父母二,
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從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王弼云「父﹑母﹑兄﹑弟﹑
妻﹑子也」。
注[五]集解管子曰:「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注[六]正義言為政令卑下鮮少,而百姓易作行也。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一]慎權衡。[二]桓公實怒
少姬,[三]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四]桓公欲背曹沫之約,[五]管仲因
而信之,[六]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七]
注[一]索隱輕重謂錢也。今管子有輕重篇。
注[二]正義輕重謂恥辱也,權衡謂得失也。有恥辱甚貴重之,有得失甚戒慎之。
注[三]索隱按:謂怒蕩舟之姬,歸而未絕,蔡人嫁之。
注[四]正義今齊州東阿也。
注[五]索隱沫音昧,亦音末。左傳作「曹劌」。正義沫,莫葛反。

注[六]正義以劫許之,歸魯侵地。
注[七]索隱老子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知此為政之所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一]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二]齊國遵其
政,常彊於諸侯。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注[一]正義三歸,三姓女也。婦人謂嫁曰歸。
注[二]正義括地志云:「管仲在青州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說苑云『齊
桓公使管仲治國,管仲對曰:「賤不能臨貴。」桓公以為上卿,而國不治,曰:
「何故?」管仲對曰:「貧不能使富。」桓公賜之齊巿租,而國不治。桓公曰:
「何故?」對曰:「疏不能制近。」桓公立以為仲父,齊國大安,而遂霸天下。』
孔子曰:『管仲之賢而不得此三權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稱伯。』」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一]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二]以節儉力行重
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三]語不
及之,即危行。[四]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五]以此三世顯名於諸
侯。
注[一]集解劉向別錄曰:「萊者,今東萊地也。」索隱名嬰,平謚,仲字。父桓
子名弱也。正義晏氏齊記云齊城三百里有夷安,即晏平仲之邑。漢為夷安縣,
屬高密國。應劭云故萊夷維邑。
注[二]索隱按:系家及系本靈公名環,莊公名光,景公名杵臼也。

注[三]正義謂己謙讓,非云功能。
注[四]正義行,下孟反。謂君不知己,增脩業行,畏責及也。
注[五]正義衡,秤也。謂國無道制秤量之,可行即行。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一]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
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戄然,[二]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何子
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三]方吾
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
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
注[一]正義縲音力追反。縲,黑索也。紲,繫也。晏子春秋云:「晏子之晉,至
中牟,獘冠反裘負薪,息於途側。晏子問曰:『何者?』對曰:『我石父也。
苟免飢凍,為人臣僕。』晏子解左驂贖之,載與俱歸。」按:與此文小異也。
注[二]正義戄,縛反。
注[三]索隱信讀曰申,古周禮皆然也。申於知己謂以彼知我而我志獲申。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閒而闚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
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
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
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一]
注[一]集解皇覽曰:「晏子在臨菑城南淄水南桓公西北。」正義注皇覽云:
「晏子在臨淄城南菑水南桓公
西北。」括地志云:「齊桓公墓在青州臨淄縣東南二十三里鼎足上。」又云:「齊
晏嬰在齊子城北門外。晏子云『吾生近市,死豈易吾志』。乃葬故宅後,人名
曰清節里。」按:恐皇覽誤,乃管仲也。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一]及晏子春秋,[二]
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
以不論,論其軼事。[三]
注[一]集解劉向別錄曰:「九府書民閒無有。山高一名形勢。」索隱皆管氏所著
書篇名也。按:九府,蓋錢之府藏,其書論鑄錢之輕重,故云輕重九府。餘如
別錄之說。正義七略云管子十八篇,在法家。
注[二]索隱按:嬰所著書名晏子春秋。今其書有七篇,故下云「其書世多有」
也。正義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
注[三]正義軼音逸。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
乃稱霸哉?[一]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二]豈管仲之
謂乎?
注[一]正義言管仲世所謂賢臣,孔子所以小之者,蓋以為周道衰,桓公賢主,
管仲何不勸勉輔弼至於帝王,乃自稱霸主哉?故孔子小之云。蓋為前疑夫子小
管仲為此。
注[二]正義言管仲相齊,順百姓之美,匡救國家之惡,令君臣百姓相親者,是
管之能也。
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後去,[一]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
諫說,犯君
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
所忻慕焉。[二]
注[一]索隱按:左傳崔杼弒莊公,晏嬰入,枕莊公尸股而哭之,成禮而出,崔
杼欲殺之是也。
注[二]索隱太史公之羨慕仰企平仲之行,假令晏生在世,己雖與之為僕隸,為
之執鞭,亦所忻慕。其好賢樂善如此。賢哉良史,可以示人臣之炯戒也。

【索隱述贊】夷吾成霸,平仲稱賢。粟乃實廩,豆不掩肩。轉禍為福,危言獲
全。孔賴左衽,史忻執鞭。成禮而去,人望存焉。
2006-11-01 8:20 pm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稱管子,出生於潁上(今安徽潁上縣),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哲學家。《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憲問第十四)也有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蘇洵的《管仲傳》也有一些分析。

年輕時家境貧困,鮑叔牙發現管仲有才能,交為好友,經常和管仲往來,管仲常佔小便宜,鮑叔牙並不引以為意,反而處處為他設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為美談,史稱「管鮑之交」)。後來,管仲輔佐齊國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齊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孫無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廩殺了公孫無知,公子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魯國卻支持其兄公子糾,因此齊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管仲射箭中了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裝死,騙過了管仲。後來齊國戰勝,鮑叔牙向魯庄公要求處決公子糾,並把管仲交給齊國。

在鮑叔牙強烈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甚至尊為「仲父」。管仲在齊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終於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孔子曾言:「為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司馬光說:「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編輯] 經營女閭

管仲是中國官營娼妓的創立人和推動者。清代褚人在《堅瓠續集》卷一記:「管子治齊,置女閭七百,徵其夜合之資,以充國用,此即教坊花粉錢之始也。」據現代學者研究,管仲實行「女閭」制,其目的有四:一是為了增加國家財政稅收;二是為了緩解社會矛盾,三是招攬網羅人才,四是提供好色的齊桓公淫樂。


收錄日期: 2021-04-23 12:42: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1000051KK010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