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香港樂壇的作詞人一問
請列出香港樂壇你所熟悉的作詞人及其有關的網站
(我想分析一下他們的相同及相異之處)
回答 (2)
愈來愈多香港成熟或年長流行樂迷在嘆喟,說香港以往的流行曲比今天的好聽;愈來愈多樂迷埋怨今天香港流行曲的歌詞不知想表達甚麼;愈來愈多樂迷在投訴今天的偶像新人不知在唱甚麼......總之,略為年長一點的樂迷(大約是三十歲以上的),往往都在埋怨今日香港樂壇已不如以往那麼精彩,今天的流行歌已經不能再吸引他們,他們對這個樂壇已沒有甚麼感覺︰︰。
上述情況,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已出現,到了廿一世紀頭幾年,情況益顯嚴重。今天(二零零三年),我們周圍的人都有著這種感受和埋怨,這種看法已成三十歲以上樂迷對當今香港樂壇的「主流」看法。
顯然,香港樂壇已疏離 (Alienated)了她較年長或較成熟的樂迷。
樂壇疏離了年長樂迷
也許,任何地區的流行樂壇,本就是屬於年青人的世界,較年長或較成熟的樂迷本來就容易被「遺棄」,從而產生疏離現象 (Alienation)。然而,像香港樂壇近幾年出現的年長樂迷嚴重被「遺棄」現象,在世界其他地區還是比較少見的。在英、美、日等主要流行樂壇中,較年長或較成熟樂迷仍能很大程度上找到他們需要的音樂,令他們感覺到仍被樂壇照顧著。在香港,年長樂迷有點像無依的長者,覺得被人忽視甚至被人「當作無到」。
何況,即使以香港而言,這情況也不是向來就是如此的,這只是近幾年才轉得嚴重的情況。以往,香港樂迷沒這樣的無依感覺,以往大家都聽香港的流行曲,你聽我聽,老聽幼聽,相安無事,甚或樂也融融。只是到九十年代,才漸漸有人自覺與樂壇脫節,而到了近幾年,情況更為嚴重。故此,這個現象值得拿出來談。
香港樂壇客觀上的轉變
本來,覺得以前的歌好聽還是今天的歌好聽,純粹是個人主觀感受;覺得今天偶像歌手順不順眼,也沒有客觀標準。因此,我們可以視這類覺得「被遺棄」的樂迷是跟時代脫了節,問題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而不應責怪今天樂壇。這說法在個人層面來說,是可以成立的。事實上,你試問問今天十四、五歲的少年人,問他覺得以往的歌好聽還是今天的歌好聽,問他覺得今天新人唱歌唱得好還是以往的歌手唱得好,他們一定會答是今天的歌比以前的歌好聽,是今天的歌手唱得比以前的好!所以說,這的確是主觀口味和品味問題。今天年少樂迷的看法,跟年長樂迷的可以截然不同,絕對迥異。
那麼,究竟誰對?究竟誰錯?
我們且不談是誰對是誰錯,事實上,我們未必能找出誰的口味對、誰的口味錯之答案出來。既然是個人主觀感受和口味,又怎好說誰對誰錯呢?不過,這麼多樂迷覺得今天的歌不知在唱甚麼,則我們仍值得去審視這現象。在這裡我將跟大家談談這個樂壇究竟出了甚麼事?為甚麼她令年長樂迷覺得失落?客觀上,這樂壇出現了甚麼變化?是甚麼因素令樂迷覺得無歌好聽呢?
基本上,在過去廿多年來,香港樂壇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轉變,產生了上述效果:(一)音樂類型上的轉變,(二)目標聽眾(Target Audience) 的轉變,和(三)歌詞語言形態的轉變。
中式小調流行曲
首先談音樂類型上的轉變。這是指大體而言,今天香港樂壇的主流歌曲類型,跟七、八十年代的主流歌曲類型,有了改變。這個轉變,令到不少樂迷無法繼續喜歡下去。
七、八十年代香港樂壇有的是甚麼歌?一言以蔽之:是含有中國音樂元素的歌曲。這些含有中國元素的歌曲,主要以兩種形式面世:(一)顧嘉煇式的中式小調流行曲/武俠劇歌曲;(二)港式流行曲(Canto Pop)。這兩種曲種其實都是含有中國音樂元素在內的曲種。中式小調流行曲/武俠劇歌曲的中國音樂元素很明顯:運用中國五音階來撰作旋律,節奏是簡單明顯的節奏(中樂的其中一個特點),配以中國樂器(箏、二胡、揚琴等)作伴奏、加上中國古詩詞味濃厚的歌詞而成。
港式流行曲
至於港式流行曲(Canto Pop),其實就是「時裝版的中式小調流行曲/武俠劇歌曲」,即是說,將中式小調流行曲/武俠劇歌曲脫去古裝外衣,換上時裝,就是港式流行曲(Canto Pop) 了。今且以一首人皆熟悉的港式流行曲《一人有一個夢想》為例,大家便會明白甚麼是「時裝版」的中式小調歌了。《一人有一個夢想》的旋律,其實同樣以中式五音階撰寫,歌曲結構與節奏都十分簡單,不過已減去中國樂器的運用,歌詞方面也不再唱中國古代情與物,是之為「現代版」的中國小調歌曲。它仍保留著一定的中國音樂元素在內。
當然,在七、八十年代,樂壇還有其他曲種的,如許冠傑的樂與怒、樂隊(如 Beyond 、達明一派等)的搖滾和另類搖滾等等。不過,大體上整個樂壇的歌曲就以中式小調/武俠劇歌曲與港式流行曲為主要骨幹(其實即使許冠傑或 Beyond ,都有些作品可歸入港式流行曲或中式小調流行曲去)。
具中國音樂元素流行曲
現在我們大概可以明白為甚麼這麼多樂迷仍眷戀七、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曲:帶中國元素的歌曲,極可能就是香港(及華人)樂迷最喜歡聽的歌曲及他們聽得最舒服的曲種!雖然,今時今日愛聽中國音樂的人已不多,不過,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心底裡原來仍愛聽具中國音樂元素的流行曲!此所以在七十年代中期,香港樂壇開步發展時,會走出一條全球獨有的中式小調流行曲/武俠劇歌曲和港式流行曲道路出來,這個過程和結果絕對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根有據的----那是因為,樂迷就是喜歡聽這種歌。今天,大家聽到有人懷緬於昔日香港歌曲好聽時,他們其實是在回味中式小調流行曲和「港式流行曲」帶給他們的韻味。原來,大家最愛的是有著中國音樂元素的流行曲(這其實並不奇怪),只是,這在當我們失去這類歌之後,才明白它們好聽的原因。
抗拒非中國化的音樂元素
我們且反個角度,看看這說法的支持點:香港人(及華人)對一些非中國化的音樂元素,頗難於接受,甚或會抗拒。拿西方爵士樂來做個例子。很多(甚至絕大部份)香港或華人樂迷皆不愛聽爵士樂,他們一聽到爵士樂三、兩個和絃,就已經會覺得混身不自在;如要他們全盤消化爵士樂那些複雜的旋律與和聲結構及混亂的節奏,他們簡直要抱頭逃竄!不單較年長樂迷如是,就連當今年輕一輩,很多都無法接受爵士樂那份感覺!
原因是爵士樂的各方面元素,跟中國音樂元素很不相同,甚或相反!中國音樂旋律簡單,爵士樂複雜;中國音樂不講求和絃,爵士樂甚強調複雜的和弦;中國音樂用五音階,爵士樂用各式各樣艱澀繁雜音階︰︰︰。
很明顯,讓香港樂迷選,他們一定選中式小調流行曲及港式流行曲,而棄爵士樂。其他西方音樂如較複雜的搖滾、實驗派前衛音樂以至電子音樂,情況亦如爵士樂一樣,只是它們令香港樂迷抗拒程度各有輕重而已。
由此可見,對香港(華人)樂迷,中式小調流行曲與港式流行曲,是早已流於他們血液中的曲種。
今天的曲種
但今天,中式小調流行曲和港式流行曲已經甚少出現了。中式小調流行曲/武俠劇歌曲固不用說,除了一些內地武俠劇和極少數本地電視劇偶有使用之外,其餘就一概「停產」。至於港式流行曲,在新一輩新人歌手唱片中,仍間中有出現,不過今天的港式流行曲在編曲、歌手演繹方式及曲式變奏上,都離原本的港式流行曲愈來愈遠,那中國元素已經愈來愈少了。
今天香港樂壇有的是較現代化、較西化和較多樣化的曲種。這包括了軟性 Hip Hop(如陳冠希、Juno的)、硬心 Hip Hop (如 LMF的)、Pop Rock(如謝霆鋒、何韻詩的)、Dance Pop(如陳慧琳的)、Dream Pop(如王菲的)、Alternative Pop(如陳奕迅的)、Electronic Folk(如 At 17的)、J. Pop的(如E-Kids、EO2)、Electronic Dance(如近年黎明的)和Adult Oriented Rock(如近年張學友的)等等。這些都已沒有或極少包含中國音樂元素在內了。
今天年青一輩樂迷對這些現代的、西化的曲種頗能接受,但對較年長的樂迷而言,便會覺得聽來不是味兒,他們會覺得今天的歌欠缺迷人的旋律、欠缺中國傳統語言的韻味,他們被重型和迷亂的節拍嚇怕----他們喜歡的中國音樂元素和味道,在今天流行曲已近乎盪然無存。這,就是這麼多年長樂迷感失落的原因。
出現轉變其實應該
為甚麼在過去廿多年來,香港樂壇會漸漸變成這樣?這種轉變,其實是自然和具積極性的。世界上沒有一個流行音樂體系長期停滯不變,流行樂壇就是潮流地,有潮流興替才健康。而隨著新一代年青人的思想、生活方式與口味都變了,樂壇也應隨著而變。至於年青人為甚麼喜歡今天樂壇上這些曲種,當然也有著他們的理由。我們其實應主動試圖去喜歡今日的香港流行曲,畢竟,時代不同了,歌曲應有變。但對很多較年長樂迷而言,他們顯然無法喜歡今天的流行曲,這,也是難以改變的事實了。
但,還有一個問題要問:假如中國音樂元素真是香港華人樂迷所喜歡的話,香港流行曲在未來會鳥倦知還,回歸到中式小調/港式流行曲去嗎?
我無法作這預測。一個可能性是香港年青一輩在音樂口味上愈來愈西化,從此中式小調/港式流行曲進一步式微。另一個可能性是,經歷過一個時期的西化/偶像化後,這一代年輕樂迷年紀漸長,又再找回中式小調/港式流行曲來聽,配合年長樂迷的「反擊」,中式歌回歸樂壇。觀乎近來李克勤受歡迎程度,及上一代歌手復出(如黃凱芹、林子祥、黎瑞恩等)成功,中式/港式流行曲重回大地,返到樂壇也不是沒可能的。
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因樂壇放下了中式/港式流行曲,令樂壇疏離 了不少她往日的樂迷。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20: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1000051KK009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