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2006-11-01 5:55 am
我想知第一次大戰.....同第二次大戰既野......同埋第二次點解會有.....同埋y德國最後要打埋美國.....美國同埋中國有冇核彈?

回答 (2)

2006-11-02 4:17 am
✔ 最佳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Entente Powers)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塞爾維亞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德國和奧匈帝國戰前的同盟,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1.1 德國:第三帝國的迅速崛起
1.2 義大利:法西斯勢力登場
1.3 日本:軍國主義抬頭
1.4 戰前的蘇聯
1.5 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1.6 美國立場的改變
1.7 中國戰前之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次大戰、二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戰爭進展到最高潮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同盟國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集團。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

儘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而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約6千2百多萬人的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

美國人普遍對他國的戰爭不感興趣。所以羅斯福只能向盟軍提供物資援助,但常常遭到嚴格執行中立政策的國會的阻撓。直到1941年3月,美國國會才在西歐戰事吃緊,全世界都有陷入戰火危險的時候通過《租借法案》,這個法案授權總統向他認為防務至關重要的國家提供軍火和戰爭物資,至此,美國已由中立國成為事實上的同盟國陣營。同年8月,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在軍艦上舉行會談,並簽署旨在摧毀納粹政權的《大西洋憲章》。珍珠港事變以後,美國正式參戰。
2006-11-05 7:02 am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有德國、意大利、austria-hungary(←唔知中文係乜)、土耳其、保加利亞組成同盟國(central power),
與法國、英國、俄國(russia)、塞爾維亞(serbia)等27個國家組成的協約國(allies)於1914年6月28日起對抗,1919年11月11日大戰結束。

其後德國因為種種問題,例如受到戰勝國的不平等對待,支付龐大賠償給戰勝國、割地、解除國家軍備、以及負上導致大戰發生的罪名,激發人民全國團結、愛國、還有報復的心。
其他戰敗國也對戰後受到的懲罰感到不滿,加上戰後衍生的經濟、政治、民生等問題相繼出現,助長了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的發展。而德國的希特拉(hitler)和意大利的馬索里里(musolini)可算是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的表表者。

在戰後,各國都極需要時間及和平來重建國家,所以各國對於德國及意大行的侵略行動不願加以理會,即使他們違反了戰後所簽訂的條約,各國都只是加以譴責了事,並沒有採取任何阻止的行動。
最後到了1939年,德國因違反了與俄國所簽訂的互不侵略條約(nazi-soviet non aggression pact),突然進攻波蘭,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展開。

德國最後攻打美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事。
原本美國共沒有直接參與戰事,但其後因為德國海軍的潛水艇把所有運送物資的貨船都給炸毀,當中當然包括了美國的船。此舉動觸怒了美國,因此美國於戰事後期加入,不久更在日本投擲兩枚原子彈結束了大戰。

中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受害國之一,所以理應沒有原子彈。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23 12:58: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31000051KK046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