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資料(10分)

2006-11-01 5:03 am
我想要一些關於戰爭的資料如韓戰,越戰等,請用中文,不要用英文

回答 (4)

2006-11-02 6:34 am
對美國來說,越戰始於一九六一年二月甘迺迪總首次提出『特 種 戰 爭 』適用於越南,或是該年五月十四日,美國特種部隊一百名人員奉命赴越開始。但對越南和法國而言,越戰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

美國原子彈投下日本約一星期後,英、法接獲情報,史太林有赤化東南亞計劃,利用胡志明(原名阮愛國)軍隊打頭陣 。 法國於一八五八年入侵越南,在中南半島實行殖民主義統治,二戰結束後決心重新控制該地區。英、法接獲此情報後,再翻閱胡志明於一九三零年二月在香港活動的檔案,認為共黨想控制東南亞或中南半島的可能性甚大。胡志明那年在香港召開會議,把越南三個共產主義組織合併,創立越南共產黨, 共和中共的支持,來發動革命,一九四四年十二月,胡志明把越南人民軍重新整編,建立越南人民解軍。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半個月後法國秘密策劃侵越,胡志明則發動總起義,先後解放河內、西貢和順化等地方。九月二日,越南民主共和國誕生,推翻法國八十多年殖民統治和近千年封建統治。 九月二十一日,法國軍隊乘英國戰艦登陸西貢,法軍與剛從日本集中營出來的法國士兵匯合,英軍全力配合,以西貢為基地,向內地推進,越人反抗,越戰由此展開。阮氏王朝第十三代皇帝保大,在西貢變成法國傀儡,越南分裂,南北對抗。

法軍在越一直苦戰,英、美提供軍援,由四五年九月到五四年七日二十一日,法國簽署『日內瓦協議』而撤出中南半島。在那九年當中,河內聲稱殲敵四十六萬人,法軍慘敗的關鍵性一仗是五四年三月到五月的奠邊府戰役,該處是控制越南西北和寮國北部戰略要地,北越名將武元甲指揮三萬五千名越軍包圍法軍,連續五十五個晝夜激戰,將法軍打敗,法軍在這場戰後最少死去一萬六千多名士兵。法軍五四年七月撤走後,美國開始捲入越戰,據秘密文件透露,杜魯門因秘密軍援法軍在越展開反共戰爭,又誤信情報分析認為美軍必勝,從而使他以後幾屆政府捲入越戰,美國被困殺戮戰場十四年。
越戰是美國歷史上重要的和最長的一場戰爭,也是最不得人心的戰爭

美國一共有五萬八千名軍人在越戰中喪生,三十萬人受傷,而北越和越共總共有一百萬名軍人被殺,六十萬人受傷,這還未計數之不盡被殺的平民。

1995年出版的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的越戰回憶錄《回顧:越南的悲劇及教訓》(In Retrospect: The Tragedy and Lessons of Vietnam),引起美國朝野特別是越戰老兵的強烈反應,即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麥克納馬拉在1961-1968年期間就任美國國防部長,由於他捲入越南決策太深,以致當時許多人稱越戰為「麥克納馬拉的戰爭」。可悲的是,這個曾被稱作「生活在無所不能的社會和無所不能的時代中無所不能的人」,到1967年後開始對美國的越南政策感到懷疑,但就如何解決問題卻束手無策。1968年2月,麥克納馬拉在極度沮喪中離開五角大樓。此後,他對越戰一直三緘其口,沉默了近20年。現在,他終於寫出了這本他從來不準備寫的書。這本書與一般回憶錄的最大不同處是,它是在大量研究基礎上寫成的,有歷史學家指導。另一個特別之處是,該書是一本懺悔錄,它揭示了一個因越戰而備受心靈及良心折磨的當事人的心路歷程。作者公開指出,在越南問題上,「我們錯了,大錯特錯了」。麥克納馬拉以其對數字的終生不疲的愛好,在書中列出美國陷入越戰災難的11個原因:

1 美國錯誤判斷了越南的動機,高估了越南行動對美國的威脅。

2 美國把自己的經驗套到南越身上,對南越的政治力量作出完全錯誤的估計。

3 美國低估了民族主義對越南人民的推動力。

4 美國在越南的錯誤,反映了其對越南的歷史、文化、政治的無知。美國缺乏這方面的專家。

5 美國沒有意識到現代化軍隊,高科技裝備及先進理論在對抗特殊的、高度動員的人民運動中的局限性。

6 行政部門在決定重大步驟前,沒有同國會和美國人民進行開誠布公的討論。

7 因為決策者在越戰問題上向美國人民解釋不力,導致其外交政策缺乏人民的廣泛支持。

8 決策者未意識到美國不是無所不知。美國無權按自己的意志去改造別國。

9 在美國的安全未受到直接威脅下,其在越南的行動應該與多國部隊配合,並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但美國沒有做到這一點。

10 美國沒有意識到在國際事務中有些問題是沒有直接答案的。

11 行政部門不能有效地處理特別複雜的政治及軍事問題。這種組織缺陷也是美國在越南失敗的重要因素。

麥克納馬拉的這些觀點代表著美國對越戰的最新記憶及反省,同時也「喚醒了久遠的和痛苦的記憶」。該書一問世,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反響極其強烈。
參考: me
2006-11-01 5:08 am
第一次世界大戰
(簡稱一次大戰、一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Entente Powers)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塞爾維亞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德國和奧匈帝國戰前的同盟,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
(簡稱二次大戰、二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戰爭進展到最高潮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同盟國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集團。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

阿富汗戰爭
(2001年)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

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拉登等蓋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佈分子支援。

波斯灣戰爭
是伊拉克和由聯合國授權,以美國為首的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它的起因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佔科威特。戰爭結果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的決定性勝利:以相當小的損失將伊拉克軍隊逐出科威特。主要戰役由空戰和在伊拉克、科威特和附近的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陸戰組成。陸戰的範圍僅限於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邊境地區。此外伊拉克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飛彈。





儘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而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約6千2百多萬人的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
2006-11-01 5:08 am
東京大轟炸

東京大轟炸(主要指1945年3月10日、5月25日這兩次轟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對日本首都東京的一系列大規模戰略轟炸。
早在1942年的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的吉米·杜立德(Jimmy Doolittle)中校曾派出16架B-25戰略轟炸機襲擊日本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和神戶的油庫、工廠和軍事設施。但這次攻擊主要上是象徵性的任務。

然而,當美國成功研究B-29轟炸機後,美軍便有能力對日本作出有實質作用的戰略轟炸。B-29轟炸機的時速達563公里/小時,飛行高度超過1萬米,續航里程為6430公里。打擊距離達到2,400公里,並能攜帶9,000公斤的炸彈。當時軸心國的戰鬥機都不能達到此高度,即使達到也追不上它們的速度。

美軍的首輪使用B-29的襲擊是在1944年6月15日,47架B-29從成都起飛,轟炸位於日本四國的八幡鋼鐵廠。但這次攻擊並沒有造成太大的破壞,68架飛機中,只有47架命中目標,有4架未能起飛,有4架墜毀,有6架因機件問題要在途中棄置所帶的炸彈,有一架被擊落,其餘的大多隻轟炸了次要的目標。

首次來自南方的襲擊是1944年的11月24日,美軍派出88架轟炸機空襲東京,意欲進行一次白天的精準轟炸。飛機在10,000公尺高空投彈,結果只有約30架飛機找到了轟炸目標,約10%命中預定目標,只有一個飛機製造廠受了輕傷。

當時美軍並未攻佔馬利亞納群島、硫磺島等軍事基地,如果由中國出發則會有補給問題,而且距離也太遠,由中國起飛的B-29必須減少載彈量以運載燃料,故此B-29在中國的日子裏,只對日本發動了有限的攻擊。直到尼米玆海軍上將的跳島戰術攻佔了一些接近日本的島嶼後,美國第20空軍被編配到第21轟炸師,並開始籌備對日本本州的大規模轟炸。

美軍在歐洲曾使用日間精確轟炸戰術,但因日本的天氣並不適合此戰術,最終美軍決定在夜間進行地毯式燃燒彈轟炸,派出轟炸機在1,500-2000米的高度轟炸日本的大城市。美軍的戰略轟炸造成的傷亡比後來的原子彈攻擊還要多。


[編輯] 燃燒彈攻勢
美軍在1945年2月23日至24日首次對東京採取大規模燃燒彈攻勢,當晚174架B-29轟炸機在東京拋下大量凝固汽油彈(Napalm),把東京約2.56平方公里的地方焚毀。

隨後在3月9日至10日,美軍再派出334架B-29轟炸機從馬里亞納群島出發,再次使用凝固汽油彈對東京進行持續2小時的地顫式轟炸,每架飛機攜帶六至八噸燃燒彈,燃燒面積可達6500平方公尺。為避免不必要的傷亡,空襲時隔轟炸機單獨轟炸而不進行編隊。當晚東京出現火災旋風(Firestorm),334架B-29共投下了超過2千噸燃燒彈,產生的高溫足以使區內所有可燃物(包括人體)燒著,造成近10萬人死亡,近41平方公里的地方被焚毀,主要是皇居以東的地區,東京約有四分之一被夷為平地,其中18%是工業區,63%是商業區,其餘是住宅區。計劃中的22個工業目標全部摧毀,26萬7千多幢建築付之一炬,上百萬人無家可歸,83793人被燒死,10萬被燒成重傷。空襲中有9架B-29被擊落,5架負重傷並在海面迫降,42架其餘受傷飛機返回了基地。大火之後的清理工作進行了25天。

3月9日的轟炸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非核武空襲,這比二次大戰中任何一次軍事行動都造成了更多的傷亡,破壞力可以和後來的原爆相比。

火攻東京後不到30小時,317架B-29轟炸機又夜襲名古屋,使該市的飛機製造中心化成一團火焰。13日,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也遭到了300架B-29的轟炸,使用了1700噸燃燒彈,約20.7平方公里的市區在3小時內焚毀。16日,美軍又轟炸神戶,使其造船中心被摧毀。美軍於四、五、六月又大舉空襲日本各大中小城市。4月13日,皇宮與宮殿一部分被焚燒,明治神宮澤化為烏有。7月4日時美軍宣佈當時日本已遭受10萬噸炸彈的轟炸。

美軍轟炸過程中許多東京市民逃離出城。李梅派美機投下警告傳單,通知下一步轟炸的目標,使他們更加恐懼。僅東京就有上百萬人逃亡農村,工廠工人的出勤率不到從前的一半。轟炸東京及其他城市使日本戰時經濟陷入癱瘓。

其後美軍在5月26日再一次派出470架飛機轟炸東京,造成7415人死傷,22萬間房屋被焚毀。連月來轟炸使東京有一半的建築物被摧毀。


[編輯] 免於被轟炸的地區
美軍把一些地區列為受保護地區,不予以轟炸。

聖公會的聖路加國際醫院
東京大學
救世軍
皇居

[編輯] 爭議
美國使用燃燒彈轟炸東京民居的做法,造成10萬人死亡,多數為平民,引起極大爭議,部分人甚至視之為戰爭罪行。即使後來的原爆引起更大傷亡,但這至少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這種戰略轟炸行為的目的主要是破壞日本生產戰爭物資的能力,以及降低日本人的士氣,在總體戰的理論中,這種攻勢是可以接受的行為。

美國對日本的戰略轟炸也引起了對使用燃燒彈的道德討論,策劃轟炸行動的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後來也指出如果美國戰敗,他本人肯定會被控犯下戰爭罪行,但他也認為這次轟炸提早了戰爭的結束,從此減低了人命傷亡。日本前首相近衛文麿也曾指出,東京大轟炸使日本開始考慮停戰。
2006-11-01 5:06 am
你可以去參考一下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6%E9%A1%B5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32: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31000051KK0428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