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的歷史

2006-11-01 3:56 am
我想知道有關日本戰國 的歷史由最古代開始...

請比d多資料阿... 以及有mo一d有關的書及網站介紹呢@@?

回答 (7)

2006-11-01 4:17 am
✔ 最佳答案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

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後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以幕府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於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中、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係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採以現金僱用職業軍人為其作戰。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新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編輯] 戰國歷史
雖然室町幕府自足利義滿之後便分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主,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夏之陣[1]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故在此採用最後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編輯] 應仁之亂,戰國豋場
詳見應仁之亂

四職之一、身兼三國守護的赤松滿祐因在京都自宅刺殺將軍足利義教(嘉吉之亂)而遭到亦為四職之一、身兼五國守護的山名宗全率領之部隊討伐並平定。戰後幕府以山名氏平亂有功將赤松氏所屬之三國守護授與山名氏,勢力成長到八國守護的山名氏一躍成為西國的一大勢力。此時三管領之一,身兼八國守護和和泉半國統治權的細川氏面對山名氏的崛起採取聯合山名對抗同為三管領的田山氏的政策。但隨著田山氏的衰退,兩家之間的衝突也浮現出來,尤其在三管領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兩家陸續發生繼承問題後,雙方對立更加嚴重。一直到將軍足利義政長子足利義尚誕生引發繼承風波後,在應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應仁之亂爆發,各守護分別選邊支持,形成東軍細川聯軍與西軍山名聯軍的大混戰。

戰事一開始,由於東軍爭取到將軍與天皇的支持,且聚集了相對優勢的兵力,因此開戰頭幾個月可說是佔盡優勢。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國地方四國守護大內政弘率領萬餘援助西軍後,整個戰況頓時改觀。加上西軍決定擁立將軍足利義政之弟義視與京都當局相抗衡,讓整個戰局陷入膠著,日後更擴大為全日本的大混戰。隨著兩軍領袖相繼去世和將軍繼承糾紛解決後,兩方決定和解,應仁之亂正式宣告結束。雖然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後幾任將軍仍試圖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應之變爆發的前刻。


[編輯] 明應之變,關東大亂
詳見明應之變

雖說應仁之亂後幕府的影響力大幅喪失,可是歷任將軍仍試圖改變整個局面。不但多次討伐鄰近的細川氏、六角氏等大名,還屢屢頒布爭討令令諸國大名對抗各地方對京都當局具影響力的國主。可畢竟這已經不是將軍強勢的時代了:將軍的詔令除了作為大名奪權的工具外,幾乎無人願意服從。到了1493年,將軍足利義材親自討伐細川氏,反而遭到細川氏策動京都當局罷免其將軍職位。此事史稱明應之變。自此以後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喪失,剩下的也只是大名控制上洛(進入京都)後操控政局的傀儡罷了。

除了近畿動亂不安外,關東的局勢也不甚安穩。當初足利尊氏開創幕府的時候,為了對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設在京都,而在武家的重心關東,尊氏分封自己的兒子於鐮倉,是為鎌倉公方。而以關東管領為輔佐。由於鎌倉公方府與室町幕府的體制非常相似,有小幕府之稱。

室町時代中業,鎌倉公方足利成氏不滿關東管領上杉憲忠,進而將其暗殺。此舉引發關東管領和公方的長期對抗,導致幕府派遣駿河守護今川氏前去討伐而迫使足利成氏移往下總古河,成為初代古河公方。(享德之亂)戰後關東出現得到關東管領上杉氏支持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關東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彼此對抗了近三十年。日後因山內上杉氏重臣長尾景春叛亂,使扇谷上杉氏趁機擴張自己的力量,促使山內上杉氏選擇和古河公方和解來對抗扇谷上杉氏。而扇谷上杉氏為了對抗山內上杉氏,和伊勢長氏結盟,使兩方又陷入拉鋸戰中。1491年,因堀越公方發生內亂而被伊勢長氏消滅,後北條氏因而實力大增。不久後上杉定正猝死導致扇谷上杉氏轉衰,後北條氏轉而攻擊扇谷上杉氏,並消滅相模三浦氏且佔領小田原城,促成兩上杉聯合對抗後北條氏的新局面。後北條氏二代家督氏綱更入侵武藏國,取代舊有的足利、兩上杉氏,成為關東地區最強的大名。


[編輯] 以下剋上,將軍被弒
除了伊勢長氏崛起於關東,成為新時代大名的代表外,日本各地也開始出現以下剋上,甚至成為一方之雄的新強權。在中國方面,出雲守護代尼子氏篡奪守護京極氏實權,日後其大名尼子經久更取代京極氏,成為出雲守護。在尼子經久生前,尼子氏擴張成與大內氏家督,因海外貿易而興盛的大內義興並駕齊驅,勢力達十一國的中國雙雄。在雙雄爭霸過程中,安藝國人毛利元就採取牆頭草的態度,逐漸吸收尼子、大內的力量,日後乘大內氏內亂,在嚴島會戰中擊倒大內氏權臣陶晴賢,成為中國新霸主。此外,美濃守護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長井規秀的驅逐而衰敗,長井規秀日後繼承齋藤氏,改名為齋藤秀龍,也就是織田信長的岳父,齋藤道三。在東海,尾張守護斯波氏亦大權旁落,由守護代岩倉與清洲兩織田氏取而代之,而清洲織田氏旗下重臣織田信定、信秀父子日後取得實權,在織田信長繼承家業後,更完全取代斯波氏、岩倉織田氏與清洲織田氏,成為尾張一國之主。在戰國時代,以下剋上崛起的新興勢力和舊有豪門間的對立從未停歇,但最慘烈的莫過於是將軍足利義輝被弒一事。


1603年,德川家康獲得天皇賜與征夷大將軍一職,正式成立江戶幕府;可隨著豐臣秀賴年紀漸長,豐臣氏對德川家康的不滿之聲也越來越大。同樣在德川方面,有鑒於豐臣氏財力漸豐,大有重振旗鼓之勢,德川家康也顧不得兩家密切的聯姻關係,決心斬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豐臣家重建的方廣寺梵鐘銘文上出現「國家安康,君臣豐樂」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責豐臣家有詛咒自己之嫌,脅迫秀賴交出淀殿(秀賴母親)到江戶城作為人質並退出大阪城。豐臣家斷然拒絕,並積極召集浪人與流亡大名共約11萬人,並儲備糧食以備作長期抗爭。德川方立刻發出動員令討伐豐臣家,並輕易召集了二十多萬大軍對大坂城進行包圍。可是由於豐臣方的積極抵抗,特別是名將真田幸村等人的指揮,再加上大坂堅城之利,德川方進展緩慢。於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砲襲擊大阪城天守閣,震撼居住其中的豐臣氏,之後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護城河作為和談條件。可是在和談進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動數萬人在一夜之間不但把外護城河填平,就連二城與三城及內護城河也一一悉數破壞。大阪冬之陣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結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動軍隊討伐大坂城,這次史稱大阪夏之陣的戰役最後以大阪城被攻陷,秀賴母子自殺告終。德川家康消滅了豐臣家,結束自應仁之亂以來混亂的戰國局面。


[編輯] 總結
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日漸衰敗,其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漸被破壞殆盡,最後被織田信長驅逐而滅亡。而各地原有的守護大名有的受到本國國人的國一揆暴動挑戰(如安藝武田氏被毛利氏發動國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護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護的越前、遠江、尾張三國依序被朝倉氏、甲斐氏、織田氏三守護代控制)有的甚至被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賀守護富堅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滅)。「下剋上」的風氣瀰漫著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同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特色。
2006-11-04 3:02 am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

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後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以幕府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於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中、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係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採以現金僱用職業軍人為其作戰。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新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編輯] 戰國歷史
雖然室町幕府自足利義滿之後便分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主,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夏之陣[1]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故在此採用最後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2006-11-03 5:46 am
你是想知道全部的日本史還是只要戰國的?
以下是日本戰國時代的資料, 若想知道全個日本史可到這網址:
http://hkcee.no-ip.org/kira/viewthread.php?tid=10480&extra=page%3D3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準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爲“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爲“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爲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爲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2006-11-01 11:41 pm
http://domachun.xlphp.net

以上的網頁是小弟寫的一個關於日本戰國時代網站,有空去看看吧.
2006-11-01 6:27 am
如果你單是指日本戰國時代, 就以"應仁之亂"(1467)開始至1571年後進入"安土桃山"時代,到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後進入江戶時代.

看簡單的繁體書可以買城邦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的圖解日本史, 由武光誠監修, 陳念雍譯

簡體字書可賣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的幕府大將軍, 作者:矢川

以上兩本書都有同系列的其他書

2006-10-31 22:29:23 補充:
如果你單是指日本戰國時代, 就以"應仁之亂"(1467)開始至1571年後進入"安土桃山"時代,到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後進入江戶時代.看簡單的繁體書可以買城邦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的圖解日本史, 由武光誠監修, 陳念雍譯簡體字書可賣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的幕府大將軍, 作者:矢川以上兩本書都有同系列的其他書
2006-11-01 4:15 am
如果你單是指日本戰國時代, 就以"應仁之亂"(1467)開始至1571年後進入"安土桃山"時代,到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後進入江戶時代.

看簡單的繁體書可以買城邦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的圖解日本史, 由武光誠監修, 陳念雍譯

簡體字書可賣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的幕府大將軍, 作者:矢川

以上兩本書都有同系列的其他書
2006-11-01 4:01 am
應仁、文明之亂以後,幕府、將軍與守護大名的固有權威失墜,代之而起的則是戰國大名的登場。守護大名乃室町時代由幕府任命,將地方分國委由其支配管理者。應仁之亂以後,除了部份邊境地區外,許多的守護大名相繼沒落,進而從次層級的守護代或國人(*)當中,產生一些實力派的新貴階級,稱為戰國大名。
(*)守護代:有力的守護大名多半兼任數個分國的統轄工作,並在京協助幕府的政務。因此領國方面則委請有力的家臣以「守護代」的身分監管。
(*)國人:又稱為國眾。國人的歷史淵源比較複雜,簡而言之,即南北朝﹑室町與戰國時代地方分國上的在地領主。

由於戰國時代起於一四八0年末,並延續至一五九0年左右,因此習慣上我們常稱戰國時代為「戰國百年史」。戰國大名的人數到底有多少位,伴隨我們對戰國大名的認定條件之基準點不同,則有不同的數額。一般而言,大約有一百至三百位左右。

戰國大名得以生存的要件各式各樣,有的仰賴莊園制而生存,有的則憑藉幕府‧守護制而屹立不搖。支配區域的領國規模也是決定能否被認定為戰國大名的重要關鍵。然而, 例如尼子氏與毛利氏是擁有十個分國以上廣大領地的大名;相對地,淺井氏則僅領有三個郡,卻依然能獨立自主。因此,對於戰國大名的定義至今仍莫衷一是,學界也有主張以「戰國期守護」稱呼的說法提出。

根據戰國大名的出身背景,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群。
*一種是由原先的守護大名直接轉型成戰國大名。例如甲斐的武田氏﹑駿河的今川氏﹑豐後的大友氏﹑薩摩的島津氏,皆屬於此種案例。伊達氏則是從國人身份出身,被升任為守護,再轉型為戰國大名,應該也可以歸納在這個案例當中。
*另一種則是經由戰爭的手段瓦解原來守護大名的勢力,使自己的身份昇格為戰國大名。例如出雲的守護代尼子經久將守護大名的京極氏推翻,而成為戰國大名;越後的守護代長尾為景將守護大名上杉氏推翻,而成為戰國大名,皆屬此案例。這種以家臣的身份卻將主君推翻,甚至取而代之的做法,成為戰國時代的一大歷史特色,被稱為是「下剋上」。
*第三種則是由在地領主的國人結合鄰近地區眾國人的勢力,發動「國人一揆」,起來抗爭,而轉型為戰國大名。例如安藝的毛利氏﹑近江的淺井氏都是屬於這種案例。

從戰國大名產生的過程中,可以了解這是一個講究個人實力的時代,而實力養成的來源則極其多元。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戰國大名乍看之下好像是實施專制君主制,但是其實卻有濃厚的重臣共同經營的團隊主義特質。戰國時代的封建主從關係與江戶時代不同。主從關係如同船與水的關係,主君是船,家臣是水,船若無水則無法前進。甚至,先有家臣才有主君的概念非常普遍。主君在處理政務時,也必須考慮到臣下是否歡心。一般而言,「加恩」便是討臣下歡心最具體的做法。所謂「加恩」就是經由戰爭的手段,掠奪對方的土地,再分配給有功的將領。身為戰國大名,如果無法買得臣下的歡心,就可能招致被「離反」的命運。「離反」就是指家臣放棄不成材的主君而離去。為了防止家臣的「離反」,主君只好不斷地發動戰爭,以爭取「加恩」的本錢。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46: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31000051KK037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