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 代表甚麼?

2006-11-01 3:30 am
http://www. 代表甚麼?

回答 (4)

2006-11-02 4:50 am
✔ 最佳答案
萬維網(亦作「網絡」、「WWW」、「W3」,英文「Web」或「World Wide Web」),是一個資料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一樣有用的事物稱為一樣「資源」,並且由一個全域「統一資源標識符」(URI)標識。這些資源通過超文本傳輸協議傳送給使用者,而後者通過點擊連結來獲得資源。

萬維網常被當成互聯網的同義詞,不過其實萬維網是靠著互聯網運行的一項服務。

[編輯]

基本術語
超文本是由一個叫做網頁瀏覽器的程序顯示。網頁瀏覽器從網頁伺服器取回稱為「文檔」或「網頁」的資訊並顯示。通常是顯示在電腦顯示器。人可以跟隨網頁上的超連結再取回檔案,甚至也可以送出資料給伺服器。順著超連結走的行為又叫瀏覽網頁。相關的資料通常排成一群網頁,又叫網站。

英文短語「surfing the Internet」(「網上衝浪」),即瀏覽網絡,首先由一個叫簡·阿莫爾·泡利(Jean Armour Polly)的作家通過他的作品《網上衝浪》使這個概念被大眾接受。這本書由威爾遜出版社在1992年6月正式出版。她可能是獨立提出這個概念的,但在更早的1991年到1992年間在Usenet就有人使用了。有人記得在這兩年之前就有一些駭客使用這個詞了。泡利在互聯網領域有時被稱作「網絡媽媽」(NetMom)。

儘管英文單詞worldwide通常被寫為一個詞(沒有空格或者連字元),全稱World Wide Web 和其簡稱WWW現在在一些正規的英文中也被廣泛使用。最早的文獻談到萬維網稱其為WorldWideWeb(這正是一個編程序的人喜歡連詞字,即把幾個詞連在一起成一個新詞,的絕佳例子)或者World-Wide Web (加了連字元,這樣這個版本的名字最接近正式的英語用法)。

有趣的是,「WWW」成為了少數音節比它的本來的名字更長的簡稱。在英語里,World Wide Web共三個音節,而單單一個W字母就有三個音節。

[編輯]

萬維網的中文名稱
1994年6月,北美的中國新聞電腦網絡(China News Digest),即CND,在其電子出版物《華夏文摘》上將 World Wide Web 稱為「万维网」,這樣其中文名稱漢語拼音也是以 WWW 開始。万维网這一名稱後來被廣泛採用。

在臺灣,「全球資訊網」這一名稱則是比較直接的意譯。

[編輯]

工作原理
當你想進入萬維網上一個網頁, 或者其他網絡資源的時候,通常你要首先在你的瀏覽器上鍵入你想訪問網頁的統一資源定位符,或者通過超連結方式連結到那個網頁或網絡資源。這之後的工作首先是URL的伺服器名部分被名為域名系統的分佈於全球的互聯網資料庫解析並決定進入哪一個IP地址。

接下來的步驟是為所要訪問的網頁,向在那個IP地址工作的伺服器發送一個HTTP請求。在通常情況下,HTML文本、圖片和構成該網頁的一切其他文件很快會被逐一請求併發送回用戶。

網絡瀏覽器接下來的工作是把HTML、[CSS]]和其他接受到的文件所描述的內容,加上圖像、連結和其他必須的資源,顯示給用戶。這些就構成了你所看到的「網頁」。

大多數的網頁自身包含有超連結指向其他相關網頁,可能還有下載、源文獻、定義和其他網絡資源。像這樣通過超連結把有用的相關資源組織在一起的集合,就形成了一個所謂的信息的「網」。這個網在互聯網上被方便使用,就構成了最早在1990年代初蒂姆·伯納斯-李所說的萬維網。[1] [2]。

[編輯]

起源
可以參考互聯網
這台蒂姆·伯納斯-李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NeXTcube機器成了世界上第一臺網頁伺服器
最早的網絡構想可以追溯到遙遠的1980年蒂姆·伯納斯-李構建的ENQUIRE項目。這是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超文本線上編輯資料庫。儘管這與我們現在使用的萬維網大不相同,但是它們有許多相同的核心思想,甚至還包括一些伯納斯-李的萬維網之後的下一個項目語義網中的構想。

1989年3月,伯納斯-李撰寫了《關於信息化管理的建議》一文,文中提及 ENQUIRE 並且描述了一個更加精巧的管理模型。[3]1990年11月12日他和羅伯特·卡裡奧(Robert Cailliau)合作提出了一個更加正式的關於萬維網的建議。[4]。在1990年11月13日他在一臺NeXT工作站上寫了第一個網頁以實現他文中的想法。[5]

在那年的聖誕假期,伯納斯-李製作了要一個網絡工作所必須的所有工具[6]:第一個萬維網瀏覽器(同時也是編輯器)和第一個網頁伺服器。

1991年8月6日,他在alt.hypertext新聞組上貼了萬維網項目簡介帖子。這一天也標志著互聯網上萬維網公共服務的首次亮相。

萬維網中至關重要的概念超文本起源於1960年代的幾個從前的項目。譬如泰德·尼爾森(Ted Nelson)的仙那都項目(Project Xanadu)和道格拉斯·英格巴特(Douglas Engelbart)的NLS。而這兩個項目的靈感都是來源於萬尼瓦爾·布殊在其1945年的論文《和我們想得一樣》中為微縮膠片設計的「記憶延伸」(memex)系統。

蒂姆·伯納斯-李的另一個才華橫溢的突破是將超文本嫁接到互聯網上。在他的書《編織網絡》中,他解釋說他曾一再向這兩種技術的使用者們建議它們的結合是可行的,但是卻沒有任何人響應他的建議,他最後只好自己解決了這個計劃。他發明了一個全球網絡資源唯一認證的系統:統一資源標識符。

萬維網和其他超文本系統有很多不同之處:

萬維網上需要單項連接而不是雙向連接,這使得任何人可以在資源擁有者不作任何行動情況下連結該資源。和早期的網絡系統相比,這一點對於減少實現網絡伺服器和網絡瀏覽器的困難至關重要,但它的副作用是產生了壞鏈的慢性問題。
萬維網不像某些應用軟件如HyperCard,它不是私有的,這使得伺服器和客戶端能夠獨立地發展和擴展,而不受許可限制。
1993年4月30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佈萬維網對任何人免費開放,並不收取任何費用。兩個月之後Gopher宣佈不再免費,造成大量用戶從Gopher轉向萬維網。

[編輯]

萬維網標準
萬維網的核心部分是由三個標準構成的:

統一資源標識符(URI),這是一個世界通用的負責給萬維網上例如網頁這樣的資源定位的系統。
超文本傳送協議(HTTP),它負責規定瀏覽器和伺服器怎樣互相交流。
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作用是定義超文本文檔的結構和格式。
蒂姆·伯納斯-李現在是萬維網聯盟(W3C)的領導人,這個組織的作用是使電腦能夠在萬維網上不同形式的信息間更有效的儲存和通信。

由於篇幅太長,請看此連結: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0%AC%E7%B6%AD%E7%B6%B2
2006-11-01 3:35 am
WWW =全球網址的開頭
HTTP =傳輸設定

WWW :World Wide Web (WWW)全球資訊網 ,WWW一詞是現任WWW協會總監Tim Berners-Lee當時依CERN要求所移出的網路資訊專案報告當中所創造出來的名詞。廣義的說:「全球資訊網是網路 (Network) 存取 (Access) 資訊的世界,人類知識的具體表現。」全球資訊網是一個不僅提供文字,還有聲音、影像、甚至動畫的圖形環境。以主從架構 (Client/Server) 運作,伺服器 (Server) 與用戶端 (Client) 分隔兩地,當使用者要求時,伺服器將資料送到使用者端。全球資訊網伺服器中儲存的檔案用超文件傳輸協定 (HTTP ) 允許用戶端讀取這些檔案。

HTTP : 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 (HTTP) 超文件傳輸協定,是全球資訊網 (WWW ) 上進行檔案交換的一套規則,用來界定首頁 (Home Page) 與HTTP伺服器之間的互動。相對於TCP/IP協定,HTTP是一種應用協定。
2006-11-01 3:34 am
http -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www - World Wide Web

HOPE CAN HELP YOU^^
參考: 自己
2006-11-01 3:32 am
www= world wide web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59: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31000051KK035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