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the nazi party 急!!!!! plz help me!!!

2006-11-01 2:05 am
i wanna ask
how did the Nazis maintain power and control the people

the more detail, the more points!!!

回答 (1)

2006-11-01 2:10 am
✔ 最佳答案
納粹德國(Nazi Deutschland),正式國名為德意志帝國(Deutsche Reich)和大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 Reich),又稱第三帝國(Drittes Reich)。通常指1933年至1945年間的德國,當時它處於阿道夫·希特拉的獨裁和國家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變體)的意識形態的堅固統治之下。

納粹(Nazi)是德語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的縮寫,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 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為NSDAP,簡稱為「國社黨」或納粹黨)的制度化意識形態。

納粹德國(阿道夫·希特拉)與軍國主義的日本(昭和天皇裕仁) 和法西斯主義的意大利(本尼托·墨索里尼)結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同盟(Berlin-Rome-Tokyo Axis)集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策動者。

根據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亞瑟(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 所寫的書,神聖羅馬帝國是第一帝國, 1871-1918 德國為第二帝國。亞瑟認為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的失敗後,德國人要為德國重奪榮耀,建立「第三帝國」。

納粹政權的特點是政治上控制社會的一切方面——(一體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種族(雅利安人,北歐白種人)、社會和文化的純淨。納粹黨通過迫害被認為是不純的事物來達到他們的目的,特別針對少數人群如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和政治敵人。這一時期的政治反對派,參見德國抵抗運動。

這種迫害在政權的最後幾年中達到了高峰。大約六百萬猶太人、一千萬斯拉夫人及各種各樣的其他人被有組織地殺害。這種滅絕種族的罪行在英語中稱為Holocaust(意為「大屠殺」),在希伯來語中稱為Shoah,納粹委婉的在德語中稱其為「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一般將猶太人殺死就叫「最終解決」)。

納粹黨組織了一個混雜各種職能的「精英組織」——黨衛隊(Schutzstaffel,縮寫SS,其標誌為兩個閃電型的字母S) ,其中包含準宗教職能、情報機構職能、準警察職能和一支武裝力量(稱作「武裝黨衛隊」等。這支部隊原本由經過嚴格挑選具有雅利安血統的人組成(但後期隨着局勢惡化而成分混雜),號稱納粹武裝力量中的精英,在戰爭後期常常充當戰場消防員的角色。

二戰末期,根據希特拉遺囑,廢除元首制,恢復魏瑪時代責任內閣制,北部戰區司令鄧尼茨海軍元帥任總統兼總理,海軍部部長,作戰部部長。最後鄧尼茨向盟軍投降。第三帝國時代終結。


大事記

* 魏瑪共和國 (包括致使希特拉1933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的事件)
* 一體化 (納粹建立獨裁的合法手段)
* 納粹德國的種族政策 (歧視政策的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軍事事件為中心)


戰前政策 1933-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大蕭,因為魏瑪共和國未能解決失業和其他問題,使許多德國人開始支持希特拉。希特拉諾言會削減失業及對經濟, 文化, 和軍事進行改革。在1933年1月30日,魏瑪共和國第二任總統 保羅·馮·興登堡任希特拉為德國總理。

統一勢力

在1933年2月27日,德國國會大樓被燒,希特拉立即公佈「國家及人民保護令」,廢止公民自由權,是為德國踏入極權主義的第一步。

希特拉其後奪取立法權,把反對勢力一一鏟除,再成立第三帝國。

接著,希特拉成立半軍事組織如衝鋒隊和黨衛隊;在「長刀之夜」裏,傳聞共有400人被殺害。

在1934年8月2日,保羅·馮·興登堡死後,希特拉直接地控制德國,並派出100,000 名間諜,監察國內的評論家及異議者。

當時,多數普通的德國市民都因經濟的改善和更好的生活水準而高興。但許多政治對手、尤其是共產主義者和一些社會主義者,被送去集中營,據估計,在納粹最初統治的時間裏頭,就有成千上萬政治受害者因而死去或消失

經濟政策

經濟大蕭條時,失業人口激增,失業率高達40%,Hjalmar Schacht領導時,起草了一項新經濟政策,當中的一項是廢除工會和實施嚴密的薪水控制。

希特拉另一方面又重新建軍及進行大型工程,短時間內,失業人口大幅下降。(由六百萬減至二百萭)


收錄日期: 2021-04-23 15:46: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31000051KK027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