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只要該皇帝的作為對國史〈或後世〉有正面關鍵性的影響,都可稱為千古一帝,因此「千古一帝」一詞,頗有主觀的意涵,所以不固定指說是那一位皇帝〈註:別被中國的某些歷史連續劇所誤導〉。
綜合我國史書與史家的評論,有下列皇帝,均可被稱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嬴政
漢武帝劉徹
漢光武帝劉秀
北魏孝文帝元宏
隋文帝楊堅
唐太宗李世民
武周皇帝--武則天
宋太祖趙匡胤
元世祖忽必烈
明太祖朱元璋
清聖祖康熙
以下擇錄本人認為稱得上千古一帝之人:
http://iask.sina.com.cn/b/5776101.html
(一)秦始皇
二千多年來秦始皇被大多人視為 暴 君,人們批評他焚書坑儒、修長城、廣建宮室,大興土木;然而亦有人讚揚他為“千古一帝”,肯定他開統一之局、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版圖之貢獻。那麼,秦始皇究竟是 暴 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這個其實是你從怎樣的角度去評價他。角度不同評價自然不同,所以才有兩個不同的秦始皇。其實,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肯定“人”的性格是立體的,即是說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論,評價秦始皇也一樣。我們常說秦皇修長城、建宮室,勞民傷財,然而在秦代那個時代,建築技術不發達,要建一個如長城般的軍事防線,不動用大量民力,行嗎?雖然為人民帶來痛苦,但卻為秦代建成了堅固的防線,抵禦匈奴的入侵,也為後來的歷代提供了基礎,這不可以說是功嗎?而秦始皇的其他所作所為,如並天下、稱皇帝、廢封建、置郡縣、銷兵器、遷富豪、夷險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溝渠、車同軌、書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對於全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中國版圖之確立、中國民族之從傳承,是有重大之影響的,這方面他可稱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徵暴斂、嚴刑峻法,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曆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極權統治,使中國老百姓長期過著難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對於秦始皇作為“ 暴 君”的這一面,則不應隨便為之辯解。由此可見,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專制獨裁的“ 暴 君”正好印證人性是立體的事實。所以評一個歷史人物不偏于一面,應多角度探討,才能還歷史人物真面目!!!
(二)康熙帝
順治十一年(1654年)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天表英俊,岳立洪聲.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駕崩,聖祖時年八歲,即位,翌年改元康熙.史稱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一生坎坷,八歲喪父,九歲喪母.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康熙皇帝臨危不亂,勤於讀書,精通歷史,地理,算學,醫學等諸多學科.在祖母孝莊文皇后的輔佐下,智擒鼇拜,裁撤三藩,收復臺灣.歷史上有名的康熙盛世自此發端.康熙皇帝一生崇尚孝道.對其祖母,母親皆極為尊敬.他的母親孝康章皇后去世後,幾十年來,對其嫡母孝惠章皇后恭順有加,每年親自侍奉孝惠章皇后赴熱河避暑.在其病重期間,每日前往壽甯宮探望,直至皇后駕崩.康熙皇帝對其祖母,太宗之莊妃,世祖生母孝莊文皇后更是恪盡孝道.不但每日前往慈甯宮問安,還在孝莊文皇后生病時幾次步行至天壇,為其祈禱,言願以己之壽命換祖母萬壽.孝莊文皇后駕崩後,康熙悲痛萬分,親視其入殮,斷發著服,廬次於慈甯宮外,正直除夕佳節,群臣請其回宮,未允.回宮後,仍然每日去慈甯宮,睹物思人.康熙皇帝,一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除卻上文所提,康熙皇帝積極抵抗外國勢力侵略,與俄國精確邊界,兩次親征准葛爾,定鼎天下,完成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因其文治武功,後人稱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 十一月十三日 駕崩於北京京郊暢春園,享年69歲,廟號聖祖,是為清朝唯一有聖字廟號的皇帝.康熙皇帝在天有靈,其仁德在乾,功勳於坤,必將流芳百世,光照千秋!
(三)唐太宗
唐太宗改革了中書、門下省的封駁制度,使宰相及其屬員有職有權,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互相監督。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藉故貶逐了高祖親信裴寂,罷黜了前朝遺老陳叔達、蕭王禹等,以房玄齡、杜如晦為尚書左右僕射,李靖為兵部尚書,魏征守秘書監,參與朝政,完成了中央集團機構的調整。
完成中央機構調整,還對地方行政機構的用人制度進行了整頓。他認為都督、刺史、縣令等地方官員,實屬“治亂所系”,特別是縣令,“尤為親民”,“尤須得人”,於是規定,刺史以上地方官由自己選派,縣令則由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員各舉一人。並在屏風上寫上都督、刺史的姓名,“記其善惡”,“坐臥恒看”。
唐太宗的用人標準是“才行兼備”,“舉行能之人”(《舊唐書·杜正倫傳》)。所謂“才”與“能”是指辦事能力而言,所謂“行”就是講政治標準。他曾與魏征討論用人,認為“為事擇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別的好人都來;用一壞人,別的壞人都跟著進來”。魏征說:“這是對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幹,顧不得德行,天下已定,那就必須才德兼備才可用。”唐太宗基本上遵循了這個規矩用人。他公開宣佈:“朕之授官,必擇才行。若才行不至,縱朕至親,亦不虛授。若才有所適,雖怨仇而不棄。”(《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舊唐書·房玄齡傳》)處理高祖時的老官僚,東宮、齊王府的主要人員,秦王府的僚屬就足以證明他對選用的物件,執行的是不避仇敵、不避親疏,惟才是舉、破格提拔的原則,如對待魏征、薛萬徹就是最著名的、突出的例子。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兄長,貴為國戚,當冊封其為司空時,有人以“私親之俏”加以反對,太宗排除干擾:“委以重官,蓋是取其才行耳。”他還能從貧賤中選拔人才,如馬周,曾為人門客。太宗用其為“直門下省”,繼又提為“監察禦史”,十分稱職。他還採取多種措施,通過各種管道選拔人才。方法之一是改定“氏族志”,提高新的士族的尊榮,壓制舊有的士族勢力,為士庶並用的方針開闢了道路。
其次是發展科舉、重視進士及第,進一步為庶族地主士人開拓了一條入仕和發揮才智的途徑。據《唐摭言》記載:唐太宗曾私幸端門,見新進士魚貫而出,不禁大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於他的“孜孜求士,務在擇官,改革舊弊,興複製度”(《貞觀政要》卷1)政策的實施,獲得了用人致治的顯著效果。貞觀一代,人才輩出,佼佼者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人才濟濟的盛況,“前有漢,後有宋,皆所不逮”(《讀通鑒論》卷20)。
在歷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從諫如流,位及人主而兼聽納下”的開明作風而聞名於世的。他指出:“朕年十八,猶在民間,百姓艱難,無不諳練。及居帝位,每商量處置,或時有乖疏,得人諫諍,方始覺悟。若無忠諫者為說,何由行得好事?”(《貞觀政要》卷4)“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萬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同上)他也不認為自己是完人,而是敢於承認:“自知者為難,如文人、巧工,自謂己長,若使達者、大匠詆訶商略,則羌辭、拙跡見矣。天下萬機,一人獨斷,雖甚憂勞,不能盡善。”(《新唐書·吳兢傳》)
(四)隋文帝
自十六國時起,黃河流域漢族民眾長期遭受非漢族統治者的歧視和虐待,是要求恢復漢族政權的.就是漢士族,也並不滿足自己治政治地位.曾經取得統治權的各族,失勢後陸續融合到漢族裏,與漢族成為一體,政治要求也就一致了.宇文氏成立政權,主要依靠漢族,本身並無宇文部落作根基.周武帝滅北齊後,漢族勢力更有極大的增加,宇文氏政權想一葉扁舟漂浮在大海上,一遇風浪就會覆沒,隋文帝在風浪中輕而易舉的奪取了宇文氏的政權.
578年,周武帝死,子宣帝昏狂暴虐,屠殺宗室和大臣.頒佈<刑經聖制>,用法苛刻,外自朝士,內至宮女,人人恐怖,不保朝夕.
隋文帝在北周輔政時,革除周宣帝所行暴政,撤銷<刑書要制>,用法較為寬大.又令漢人各複本姓,廢棄宇文泰所給鮮卑姓.這都是符合漢族人民願望的.周臣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起兵反抗,都是很快消滅,因為隋文帝已獲得民眾的歸心.他即位後,首先取消北周官制,恢復漢魏官制.宇文泰定官制,模仿周禮,表示上繼西周,實際是想行用一種與漢魏官制完全隔絕的制度,同時令百官穿著鮮卑服裝,稱呼鮮卑姓字,希望漢族在復古形式下,逐漸鮮卑化.隋文帝恢復漢魏官制,就表示真正恢復漢族政權.
隋文帝對延續漢文明,從而延續中華民族,居功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