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劉徽﹝約公元3世紀﹞:
關於劉徽的生卒年代和身世履歷不詳,他可能是現今山東省臨淄或淄川一帶人。
劉徽注《九章算術》,同時又撰有《重差》一卷,《重差》後來印成單行本改稱為《海島算經》,在注文中,劉徽用語言來講清道理,用圖形來解釋問題﹝析理以辭,解體用圖﹞。他不是只停留在對《九章》的注釋上,而是更上一層樓,在注釋的同時提出了許多創造性見解,例如為闡述幾何命題,証明幾何定理,創造了「以盈補虛法」,更為計算圓周率提出了「割圓術」:劉徽從最簡單的正六邊形開始,由正192邊形的面積得到π=151/50或3.14。
後來在另一個地方,劉徽用他的方法,繼續演算到3072邊形,並且得到他的最佳值──一個相當於3.14159的數。
《 割圓術 》:
是我國數學史上首次將極限概念用於近似計算。此外,劉徽的「齊同術」和「方程新術」等,是對《九章算術》方法的進一步闡述與補充。在注釋《九章》的同時,劉徽深感有創立新的測量方法的必要,於是提出了重差術,撰《重差》一卷。
《九章算術》:
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數學著作,是《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種。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它是經歷代各家的增補修訂,而逐漸成為現今定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