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和細菌有甚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006-10-31 11:02 pm
病毒和細菌有甚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回答 (2)

2006-11-01 12:51 am
細菌大個病毒囉
2006-10-31 11:06 pm
細菌的種類繁多,分布極廣,即使是不利於一般生物生長的環境,也都有細菌的存在。其實,人們隨時隨地都和空氣接觸。因為細菌非常的微小,必須用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一直到顯微鏡發明以後,人們才知道有細菌的存在。

細菌的構造比較簡單,沒有粒線體,也沒有核膜和核仁等構造;細菌的染色體只由一條裸露的DNA所構成;細胞壁不含纖維素,主成分為月太聚糖。

有些細菌還有鞭毛與莢膜。鞭毛的數目及長短,因細菌種類不同而異。鞭毛由蛋白質構成,為一種運動構造,如果斷掉,將會影響運動。莢膜則是一種黏性構造,大多數細菌的莢膜由多糖構成,具保護的作用;莢膜的存在也往往和致病力有關。有些細菌還會為了要度過不良的時期,形成一種休眠孢子,稱為內孢子。內孢子對環境的抵抗力特別強,到環境適合時,孢子才會萌發並進行繁殖。





根據細菌的形狀,可將之區分為1.球菌2.桿菌3.螺旋菌 三類。

球菌呈圓球形,絕大多數不具鞭毛,分裂以後往往會暫時排列在一起;有些成對排列,稱為雙球菌;有些呈鏈狀排列,稱為鏈球菌;有些則聚集成團,稱為葡萄球菌。桿菌呈桿狀,有的具鞭毛,有的沒有。細菌中以桿菌的種類最多,如大腸菌赫枯草菌或破傷風菌等都是。螺旋菌呈螺旋狀,具鞭毛,種類遠比桿菌或球菌少,主要生活在土壤或水中,通常沒有致病的能力。
-----------------------------------------------------
1)細菌和病毒有咩分別?
ANS:細菌在體積上比病毒大得多,而且構造比病毒複雜。概念上最明顯的分別是:細菌可單獨存在於周圍環境,因此在我們周圍都佈滿細菌;但病毒則必須寄生在生物細胞內才可以生存及繁殖,然而,只要有傳播媒介,不論是細菌或病毒都可以令人致病。另外重要的事是,我們服用的抗生素是針對殺死細菌引起的疾病(如敗血症),但對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則無效。

2)用漂白水可殺死99.9%的細菌?
ANS:漂白水的確是很強的消毒化學物,但殺死幾多%就見仁見智(因濃度不同會影響效果)。基本上漂白水可殺死大部分細菌及病毒,因為漂白水中的"次氯酸"是很強的氧化劑,會破壞細菌及病毒中的蛋白質,使之死亡。

3)用口罩可阻隔口水飛沬,但以上的可唔可以阻隔病毒呢?
ANS:用口罩的確可阻隔口水飛沬,但卻不能阻隔微小的病毒,不過請勿忘記,病毒的傳播需要媒介,因此病毒是存在於我們的口水飛沬及呼出的水蒸汽中,所以只要阻隔這些媒介,就可阻斷傳染源。

4)"沙士"和"禽流感"都係由於病毒引致,用漂白水和口罩是否真的有用?
ANS:用(1:99)稀釋漂白水清潔物品可殺滅附在物件表面的病毒(因導致SARs 的冠狀病毒可獨立存在於空氣3小時);而口罩則阻隔口水飛沬因而阻斷傳染源。然而要減低大爆發的風險,始終是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及增強自身抵抗力。

細菌的型態 ]

細菌有多大?

各個細菌的大小並不一致,但是都必須用顯微鏡方能一睹廬山真面目。細菌大小的單位是微米(μm)。像是桿菌長約0.5-10μm,寬約0.2-1.0μm;球菌的直徑約為0.3-1.2μm;螺形菌的長約3-50μm。不僅不同種的細菌大小不同,即使由同一個細菌增生出的細菌也會有不同的大小。

細菌的形狀和排列

依細菌在正常環境下的基本形態大致可分成三種:

球菌 單一菌體為球形或卵形,若再依分裂方向及分裂後的排列狀況來看,還能細分5種:

球菌名稱
分裂方向
分裂後的排列狀況

雙球菌
在一個平面上分裂
成對排列

鏈球菌
在一個平面上連續分裂
形成長鏈條

四聯球菌
在二個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
排成田字形

八聯球菌
在三個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
形成立方體

葡萄球菌
在不同平面上進行不規則分裂
形成葡萄串狀






桿菌 菌端多圓鈍,菌體呈桿狀,或微彎。桿菌的大小依種類不同而有異,例如大腸桿菌長2-3μm,流行性感冒桿菌長0.7-1.5μm。排列方式有三種:單獨、成雙、成鏈。











螺形菌 菌體彎曲或旋轉,可細分兩種:

螺旋菌名稱
彎曲數目
彎曲程度

弧菌
1
不超過圓周的四分之一

螺旋菌
2-6
超過圓周的四分之一
















[ 細菌的結構 ]









細胞壁

無色透明、堅韌富彈性的膜壁,佔細菌整體乾重的10-40﹪。由於折光性及不易染色,所以很難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細胞壁的厚度隨種類而異,平均約為10-25mm,主要功用在於保持細菌外型和保護細菌。細胞壁的化學組成也隨種類而異,基本上由醣類、蛋白質和脂質鑲嵌而成。若用革藍氏染色法染色,可把所有細菌分作革蘭氏陽性及革蘭氏陰性兩種,兩種的細胞壁的組成不同。

細胞膜

具有半透性的生物膜。共分三層,內外層較暗,厚度有2-4nm,中層較透明,厚度有3-5nm。膜佔乾重的10﹪,由類脂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組成。具有許多微孔,控制分子進出及調節滲透。膜上有許多種酵素,參與細菌的物質交換、合成及氧化。

細胞質

含水、蛋白質、核酸、脂類、醣類及鹽類的透明膠體。細胞質是代謝的中心,內有許多胞器和酵素。這些胞器包括有:

核糖體

微小的游離球狀顆粒,主要集中在核區和細胞膜上,數目隨年齡有異,合成最活躍時,核糖體可多達5萬個,佔細胞質乾重的25﹪。

中個體

細胞膜向內凹陷折疊而成的膜狀構造,多在革蘭氏陽性菌中見到,位於細菌的一側與核區連接。主要功用在於細胞壁的合成、DNA複製、呼吸及芽孢的形成有關,相當於粒腺體,因此有類粒腺體之稱。

質體

環形雙股DNA片段,能進行複製,其中含有一些非生命所必須的基因。質體比染色體小,只有50-100個基因,也可以插入染色體中,稱為附加體。目前已知質體存在於許多革蘭氏陰性菌和部份革蘭氏陽性菌中。



核物質

細菌的核物質無核膜來與質分開,而呈現球狀、卵狀、啞鈴狀或帶狀,由於無核膜,所以不能稱之為細胞核而改稱核物質。核物質也由DNA組成,環形,長1.36mm的細絲折疊成盤繞的結構。核物質的大小、形狀與排列形式,不但因種類不同而不同,還隨生長階段及環境而改變。


收錄日期: 2021-04-12 17:45: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31000051KK017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