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節日

2006-10-31 4:10 am
有咩節日係以前有,而家卻消失左?
古今中外都得。
請講埋點解會失傳,謝謝。

回答 (1)

2006-10-31 4:16 am
✔ 最佳答案
香港節是香港政府於1969年、1971年和1973年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慶祝活動,是香港開埠以來的首次同類活動。

起因
香港政府舉辦香港節的主要目的,是由於1960年代香港經歷文化大革命引發六七暴動,香港政府需要疏導民怨和安撫民心,加強香港年青人對香港的歸屬感,並希望可以營造出歌舞昇平的氣氛。早於1966年爆發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後,香港政府於1967年發表了《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建議提出「要利用青少年活動疏導青少年過剩的精力,作為預防社會騷動方法之一」。1968年,香港政府成立一個指導委員會,研究為香港安排一星期的娛樂的可行性。1969年初,委員會獲撥款200萬港元籌辦香港節。


內容
1969年12月6日至12月15日,籌備了超過7個月、耗資達400萬港元的第一屆香港節正式舉行,於香港各地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參觀人次超過500,000,當中更包括不少外地遊客。一系列的活動以中國文化傳統為主題,性質主要是文娛康樂活動,還包括了郵票、古董、書畫和花卉等展覽,亦有嘉年華會、舞會、時裝表演、歌唱比賽和選美比賽等節目。開幕當日於尖沙咀亮燈儀式,更有花車巡遊彌敦道。

結果
其後香港節曾先後於1971年與1973年舉辦過兩屆,但規模比第一屆為小,市民的踴躍程度亦大為減低。加上香港政府也認為香港節已經達到其成效,故此之後便再沒有舉辦。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共有四百多個,經識別後,確認為56個民族。而少數民族除了漢族外,尚有55個,屬於語言族群。
  那究竟少數民族的節日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些都日是人們隨著季節、時間和物候轉變或關於宗教,以開展有特定主題的風俗和有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日,離不開那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民族特色。染習傳承,世代相傳,成為節俗文化。
  我們組的習作主要以農業為主,火把節、吃蟲節、趕鳥節和達努節都是人們保護莊稼的不同方式而成的慶祝節日。
  最為人所熟悉的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相當於彝族的新年,俗稱「星回於天而除夕」。高舉火把這項特色源於村民火燒“天蟲”,保護莊稼免受蟲患。緊接著仡佬節的吃蟲節,其食法層出不窮,炆、燉、蒸、煮、炸、灼、煨、烤、炒、焗、煎,樣樣惧全。自此,蟲災禍害消失得無影無踪,獲得好收成。耕地人在驅趕雀鳥,保護莊稼這方面所用的方法自成一格,是以歌聲吸引雀鳥,沉醉於其中,引領到山中,讓雀鳥遺忘了要飛回林中。等到他們飛回林中時,人們春耕播種已完成了。瑤族人在達努節中燃放沖天炮,光天沖天,犹如白晝,十分壯觀。本以藉著巨響嚇走飛禽走獸,阻止偷吃莊稼。
  除了保護莊稼的節日外,還有感謝、祈求收成。
  祭鳥節是白族人感謝候鳥啼喚他們做農事,年年好收成,炒一些蕎粒花撒給候鳥吃。藏族的望果節,即轉田地的節日,是一種收割儀式,意在向天祈求五穀豐收,風調雨順。
  最後,沐浴節是藏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那為甚麼他們要集體沐浴呢?原來吉曲河的河水相傳有起死回生之說,族人紛紛跳入河中,流滌身心。這是有科學根據的。
  那麼,我們現在就開始少數民族節日之旅。即使未能親歷其境,也能體會他們的熱情、奔放,更深入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簡直是受益匪淺。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1: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30000051KK053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