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問題▽第1問▼

2006-10-31 3:58 am
有甚麼人是出名的世界歷史人物?
可以說約5至15個嗎?(請說人名)

可以說他/她的約50至200字的詳細介紹嗎?
以上三問,可答兩至三條吧(起碼)。

回答 (1)

2006-11-01 10:56 pm
✔ 最佳答案
人名﹕唐太宗李世民
詳細介紹﹕中國書法史上,以行書刻碑的首創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溫泉銘》便是行書入碑的代表作。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他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的鼎盛,而且李世民身體力行地倡導書法,促使唐代書法成為中國書法史上輝煌的一頁。他親自為王羲之寫傳記,不惜重金搜購大王墨跡三千六百紙。李世民「以書師虞世南」(《宣和書譜》),常與虞世南論書,並云:「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唯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這反映了唐太宗的書法觀,亦是相當開放的。唐太宗書法師承魏晉,《書小史》稱其「工隸書、飛白,得二王法,尤善臨古帖,殆於逼真。」《晉祠銘》為其書法傑作,當時各國使節都將精拓本帶回去,廣泛宣傳。《溫泉銘》是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此碑立於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臨死前一年。原石早佚,1900年發現於敦煌石窟,現藏於法國巴黎圖書館。《溫泉銘》書風激躍跌宕,字勢多奇拗。俞復在貼後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歐陽詢)、登善(褚遂良)諸人,各出其奇,各詣其極,但以視此本,則於書法上,固當北面稱臣耳。」對其評價極高。此碑書法不同於初唐四家的平穩和順,而有王獻之的欹側奔放。有人認為太宗書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間,但從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於王獻之。

人名﹕唐玄宗李隆基
詳細介紹﹕李隆基(685~762),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多才多藝。神龍元年(705)中宗李顯即位,恢復了唐國號,但政柄卻旁落在皇后韋氏手中。中宗去世後,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李隆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少帝被迫遜位,相王李旦即位,是為睿宗。李隆基以除韋後功,被立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傳位太子,退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為先天,是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發動宮廷政變以廢玄宗,李隆基乃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於先天二年(713)先發制人,賜太平公主死,盡誅其餘黨。改為開元。唐代進入了開元至天寶長達40餘年政局比較穩定的鼎盛階段。玄宗早年英明果斷。他深知安定昇平的政局來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後,擢同州刺史姚崇為相。開元四年(716)姚崇罷相以後,玄宗又重用宰相宋璟。在姚、宋執政時期賦役寬平,刑罰清省,天下富庶。此後玄宗所用諸相張嘉貞、張說、韓休及張九齡等亦堪稱賢良,各有所長。玄宗在開元初年提倡節儉,選京官有才識者為地方都督、刺史;以後又在行政、財政、軍事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繁榮。但與此同時,土地兼併盛行,農民逃亡日多,社會政治危機也已經伏下。從開元末年起,玄宗在長期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漸發生變化。在政治上,他以為天下無復可憂,便深居禁中,怠問政事。自開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專權達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見重用;玄宗熱衷於開邊,對吐蕃、南詔、契丹不斷發動戰爭,不僅惡化了民族關係,而且財政上也用度不足,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斂之臣,對人民加緊搜括;同時大量擴充邊軍,導致了軍事佈局上的外重內輕;他專以聲色為娛,天寶二年後寵幸楊貴妃,放縱楊氏姐妹窮奢極欲,而李林甫死後楊貴妃從祖兄楊國忠又成了專權的朝臣。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人的矇蔽,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後,直逼長安。唐玄宗於天寶十五載六月急忙率從官及楊貴妃等離長安西逃。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禁軍嘩變,殺楊國忠,玄宗被逼縊殺楊貴妃,軍情始定。此後,太子李亨率一部份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肅宗。李隆基率另一部份禁軍南逃成都,後被尊為上皇天帝。至德二載,玄宗由成都還長安,居興慶宮(南內)。宦官李輔國曾因勸肅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肅宗寵信。安史之亂平定後,他自以出自微賤,為玄宗左右所輕視,乃離間玄宗與肅宗的關係,迫使玄宗遷居太極宮(西內)甘露殿。玄宗晚年憂鬱寡歡,去世後,葬於泰陵。

人名﹕諸葛亮
詳細介紹﹕(181-234),字孔明,人稱「臥龍」,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有一兄諸葛謹,兩位姊姊和一個弟弟諸葛均.父(諸葛珪)母皆早喪,諸葛亮與兄弟姊妹都由叔父諸葛玄撫養教育,漢世諸葛為琅琊大族,諸葛亮少年時便受到嚴格的教育.後來曹操攻打徐州,屠殺了幾十萬人民,令只有13歲的孔明留下極深的印象.後來叔父病死,哥哥到了孫權帳下工作,兩位姊姊又出嫁了,所以只有17歲的諸葛亮就與弟弟隱居於襄陽二十里的隆中,過著清靜的農耕生活,刻苦自學,但諸葛亮相信自己一生絕不會窮於此地,經常與有識之士,徐庶,司馬徵,崔州平,黃承彥等共談論天下大事,另外更娶了黃承彥的醜女為妻,引起一時奇談!他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不過有些人只覺得他不過是自大狂妄的黃毛小子而已.當然"大鵠之志,黃雀豈知"有日,孔明與朋友共談及將來的志向,孔明說他們可以當上刺史,太守 (後來果真如此!)但當朋友問到諸葛亮時,他只笑而不語,其實他的朋友也知道,孔明的志向理想都比任何人遠大得多了~他只是在默默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值得自己為他鞠躬盡瘁的賢主罷了!---10年後,機會終於來臨...漢獻帝的「遠房皇叔」劉備,雖有復興漢室的希望,但奈何在群雄四起的亂世下,別說是復興,即使要站穩陣腳,建立勢力也很難,一次偶然機會,遇見了司馬徵,他向劉備推薦了二人:「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於是劉備便決心要尋訪孔明,第一,二次拜訪都適逢孔明外遊,無功而還;到第三次,今次孔明終於在家,但卻在午睡,劉備不想吵醒先生,靜靜地等候著,孔明翻了個身,又繼續睡大覺,良久才起床尚容更衣,口中唸著:「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劉備道明來意,諸葛亮拿出地圖,向劉備透徹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和劉備建立地位的方法,這便是出名的<隆中對>!劉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懇請諸葛亮出山,但他辭以「懶於應世,不能奉命」,於是劉備又使出他的喊包本色,最後諸葛亮答應了,自這天開始,他便不能再「窗外日遲遲」,日夜操勞,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日.那年諸葛亮27歲以後,劉備與孔明來往甚密,因而招致關羽,張飛不滿,但劉備安慰他們曰:「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從此,劉備的天下就在孔明的妙計協助下,一步一步的打了出來.經過諸葛亮的獻計幫助下,劉備渡過了一個個的難關,也一步步的建下基業,劉備終在諸葛亮的支持下於西蜀自立為漢中王,而諸葛亮就被任為丞相.但由於關羽被東吳所殺,劉備不理會趙雲的力勸,親自領兵報仇.結果大敗而病故於白帝城 .劉備臨死前,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立即叩著頭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事實上,他真的徹徹底底地實踐了他的諾言.劉備死,後主即位,但「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儘管如此,他仍毫無異心,只是盡心盡力地輔助後主.後來,南蠻孟獲起兵作亂,諸葛亮先後用計打敗蠻兵,但孟獲總是不服,於是孔明便放他回去,一連七擒七縱,最後,孟獲心服口服,主動的說:「丞相天威,南人不再反矣.」諸葛亮每每擒住孟獲,總好言相勸,因為他認為,要令南方永遠安寧,不是單單殺掉主腦便可以了,否則根本不用他親自出馬,而最重要是收復人心;孟獲降服後,諸葛亮允許他和各部族首領照舊管理原來的地區,不派出官吏,也不留軍隊,使漢人和各民族長期相安無事,蠻人都感受到丞相的恩威,於是一直到蜀國覆亡,南方也沒有再發動叛亂.不久,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北伐,繼續完成先主的遺願.第一次北伐,孔明攻天水時,發現那兒的中郎將姜維文武全材,有勇有謀,足以繼承諸葛亮的衣缽,於是孔明用計令姜維投降,他高興地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但另一方面,孔明卻誤用了參軍馬謖駐街亭。結果馬謖指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但仍然以右將軍身分處理政務。大約一年後,諸葛亮因北伐凱旋而復丞相職位.到第四次北伐,當時蜀兵打了勝仗,士氣正盛,但此時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東吳攻蜀,要他退兵.諸葛亮退軍後,李嚴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敵將司馬懿堅守不戰,這對蜀軍是很不利的.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三路進軍失敗.孔明一聞此信,長嘆一聲,皆倒於地.其實當時諸葛亮日夜操勞,經常食少事煩,每事都親力親為,需杖責二十以上的案件都自行審核一早積勞成疾了,而且軍隊數次出兵不利,所以對這隊援軍抱很大期望,此消息對孔明,甚至蜀軍,都是個沈重的打擊!孔明自知命不久矣,召姜維,傳授了自己平身所學24篇,又與楊儀,馬岱等安排退兵之計,操勞了一陣子,又昏倒過去,醒來還命人扶上小車,出營視察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建興十二年八月廿三日,公元234年,諸葛亮暴卒於前線,時年54歲,蜀軍依諸葛亮生前所安排,秘不發喪,緩緩地全線撤軍。諸葛亮後被追諡為[忠武侯],遺命葬於漢中定軍山。

實在太多啦!!!!你再問問題,我才回答你啦(最多4000字)!!!!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48: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30000051KK0521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