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贊干布的生平

2006-10-31 3:26 am
我想知道松贊干布的生平。
謝謝!

回答 (4)

2006-10-31 3:29 am
✔ 最佳答案
松贊干布(617- 650),吐蕃第32代贊普。其父朗日松贊被叛臣害死,吐蕃內亂。松贊干布平定叛亂,統一西藏各部,使吐蕃成為一個強大的王國。他定都邏些(今拉薩),建立健全政權。迎娶鄰國泥婆羅(今尼泊爾)尺尊公主,請泥婆羅工匠及藝人傳授建築、繪畫、雕刻工藝等,引進佛教。他更選派吞彌‧桑布扎等青年到天竺學習梵文和天竺文字。吞彌‧桑布扎學成歸藏,遵照松贊干布的意願,以梵文為基礎,創造了藏文。松贊干布為加強和唐朝的親密關係,積極謀求與唐朝聯姻,唐太宗答允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他,從而揭開了藏漢人民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文武雙全的松贊干布成為藏族人民最景仰的民族英雄,亦是藏族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006-10-31 5:44 am
松赞干布(藏文:སྲོང་བཙན་སྒམ་པོ་;威利:Srong-btsan Sgam-po;藏文拼音:Songzain Gambo;THDL:Songtsen Gampo; 又称 khri-srong btsan)(604年—650年),在唐朝的中文历史资料里名为弃宗弄赞、器宗弄赞、弃苏农赞等。按照藏族的传统每他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他征服苏毗、象雄、吐谷浑,派了大官噶儿(mgar)——汉语史料称为禄东赞——到长安向唐太宗请婚,娶了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以后,离开琼结(vPhyong-rgyas)迁都拉萨。

他派大臣土弥桑布扎(thon-mi sam-bho-Ta)到印度求经,并创制藏文,初译佛经。
2006-10-31 4:24 am
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藏文:;威利:Srong-btsan Sgam-po;藏文拼音:Songzain Gambo;THDL:Songtsen Gampo; 又稱 khri-srong btsan)(604年—650年),在唐朝的中文歷史資料里名為棄宗弄贊、器宗弄贊、棄蘇農贊等。按照藏族的傳統每他是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實際上是吐蕃王朝立國之君。他征服蘇毗、象雄、吐谷渾,派了大官噶兒(mgar)——漢語史料稱為祿東贊——到長安向唐太宗請婚,娶了文成公主。

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以後,離開瓊結(vPhyong-rgyas)遷都拉薩。

他派大臣土彌桑布扎(thon-mi sam-bho-Ta)到印度求經,並創製藏文,初譯佛經。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BE%E8%B5%9E%E5%B9%B2%E5%B8%83&variant=zh-hk

松贊干布(617- 650),吐蕃第32代贊普。其父朗日松贊被叛臣害死,吐蕃內亂。松贊干布平定叛亂,統一西藏各部,使吐蕃成為一個強大的王國。他定都邏些(今拉薩),建立健全政權。迎娶鄰國泥婆羅(今尼泊爾)尺尊公主,請泥婆羅工匠及藝人傳授建築、繪畫、雕刻工藝等,引進佛教。他更選派吞彌‧桑布扎等青年到天竺學習梵文和天竺文字。吞彌‧桑布扎學成歸藏,遵照松贊干布的意願,以梵文為基礎,創造了藏文。松贊干布為加強和唐朝的親密關係,積極謀求與唐朝聯姻,唐太宗答允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他,從而揭開了藏漢人民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文武雙全的松贊干布成為藏族人民最景仰的民族英雄,亦是藏族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http://www.chiculture.net/1704/html/1704d32/1704d32.html

西藏歷史

遠自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生活棲息於西藏高原。古時為外族—羌、戎之地。藏族的先民最早聚居於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公元前2世紀中葉,出現了第一位當地原始部落首領—聶赤贊普。贊普是英武之主的意思,其子孫亦世襲贊普的尊號。

公元629年,第32代贊普松贊干布統轄了整個西藏,制定法律及官兵制,建立吐蕃王朝,同時仿照印度梵文創立西藏文字;並遷都吉雪臥塘(即現今拉薩)。吐蕃的彊域擴展北至吐谷渾、南至尼泊爾、印度、東與唐朝相鄰,形成了吐蕃有史以來彊域最大的時期。

松贊干布以聯姻的外交政策來鞏固王朝,於是先向南方鄰國—尼婆羅(即今尼泊爾)請婚,迎娶赤尊公主。於公元634年(貞觀8年),向唐太宗提親遭婉拒後,揮軍攻入吐谷渾;但被擊退。公元640年松贊干布派祿東贊率團到長安提親,唐太宗應允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唐高宗並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其後又晉封為賓王。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由長安出發,經歷兩年多時間的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終於抵達西藏拉薩。進藏時並帶有大量經典書籍、造酒、紙墨等生產技術、醫書及醫療器械、農作物及蔬菜種子等;更教導藏民耕作種植、建築等先進技術,積極掀提高農業生產及大規模建設。

公元710年,德祖贊普與唐朝金城公主聯姻,更為積極發展藏漢文化交流。唐金城公主不單帶花錦緞數萬匹,工技書籍及多種器物入蕃,並曾資助新疆境内—于田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譯經,並向唐朝求得禮記、左傳、文選等典籍。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訌和部族、邊將之間的混戰而分裂瓦解,出现了眾多互不統屬的派系。他们各據一方,互相征伐,戰爭連綿持續了400多年。13世紀初,蒙古族領袖成吉思汗在中國北部建立蒙古汗國。

1247年,薩迦派高僧與蒙古汗國議定了西藏諸部歸順蒙古汗國,並接受所規定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其後薩迦地方政權建立。13世紀中期,元朝將藏族地區置於中央王朝統一管理下,正式設官建制。明朝設置了行都指揮使司等地方行政機構。明末清初,5世達賴喇嘛獲得蒙古固汗的支持,建立噶丹頗章政權。

1644年,清朝滅明後,對西藏的治理更加嚴密。1652年,5世達賴率3,000人赴京,於西黃寺居住兩個月後,在返藏途中,順治皇帝派大臣追贈5世達賴,冊封金印—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之印,正式確定了達賴喇嘛的封號。

1713年,康熙皇帝書冊封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正式確定了班禪喇嘛的名號。自此,達賴喇嘛在拉薩統治西藏的大部份地區,班禪額爾德尼在日喀則統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區。

1751年,清朝政府正式授權委派7世達賴喇嘛,並設立駐藏大臣,督辦管理西藏政教事務,加強對西藏的管理。1793年,清朝政府頒發了欽定藏内善後章程,加強規劃駐藏大臣的職權、達赖與班禪及其他活佛轉世、邊界軍事防務、對外交涉、財政稅收、貨幣鑄造與管理,以及寺廟的供養和管理等。辛亥革命以後,更在拉薩設立辦事處,以便管治工作。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9年設立蒙藏委員會,主管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行政事宜。1940年,國民政府在拉薩設立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作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常設機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問題達成協議,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包括對西藏現行制度、達賴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職權不予變更、尊重西藏人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護、西藏的社會改革,採取與西藏領導人員協商解決,在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等。

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達賴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9年3月發生反對改革的武裝叛亂,駐西藏的人民解放軍平息了叛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於3月28日,宣佈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職權,並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區。

http://www.tibet-travel.com/c-Tibet-History.htm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松贊干布才24歲,第一次見到大唐親王和大臣穿著的錦緞華服,光彩眩目,不由得有些失態,這應該是情理中的事。至於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相會的「柏海」究竟在何處?至今仍然沒有最後的定論,但可能指的是黃河源頭的鄂陵和扎陵兩湖。
  離開鄂陵湖,我們來到人們所說的黃河第一橋。如今的黃河橋是水泥建造的,大約長50米左右。看寬度,應該能對開兩輛中型汽車。河比橋要窄一些,流得極緩,因而平靜無波。河水很淺,清澈極了。
  這裡的地名叫「黃河沿」。一些專家考證,認為這裡很可能是古道通過的渡口。聽人說在鄂陵和扎陵兩湖的上游,有一片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約13公里的盆地草原,無數涓涓小溪淌入這盆地中,形成上百個湖泊,還有數也數不清的小水泊和被草地相隔的沼澤。站在盆地邊緣朝下看,就像無數的大小明鏡撒滿了草原,稱作「星宿海」。藏民還給這一片盆地起了個「約古宗列」的名字,含意是「炒青稞的鍋」。而黃河的源頭河「約古宗列曲」,就從這「鍋」的西南面一眼小泉裡流出。

http://www.hkctp.com.hk/magazine/300/story2.asp

佛教傳入西藏

漢朝時代,佛教已經從印度傳入中國,但直至唐朝才傳到西藏。 在唐太宗年代,西藏贊普(藏王之意)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墀尊公主及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由於兩位公主都信奉佛教,嫁粧中有很多佛經、佛像,也有不少佛教僧侶陪同來到西藏,使信奉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松贊干布也對佛教產生興趣;但當時只是少數人能夠得到法益。 至贊普赤松德贊時,他迎請印度密教大師蓮花生大士進入西藏,建「桑耶寺」,有七位西藏貴族子弟出家,是為藏人出家做佛教僧侶之始。

因為漸漸更多人改信佛教,引起﹝苯教﹞教徒對佛教不滿。


至贊普朗達瑪時代,他本身信奉﹝苯教﹞,遂以消滅佛教為己任,迫令僧人還俗、火燒佛典、將寺院改為屠房等。後來,朗達瑪被一僧人所殺。 從此西藏進入黑暗時期,贊普王朝崩潰,佛寺多被破壞,西藏社會處於分裂狀態。 至二百多年後,我國宋代期間,西藏欲復興佛教,有感於大量佛典毀於戰火,遂紛紛派人往印度求法。 在這些人中,有瑪爾巴大譯師、卓彌譯師等。

瑪爾巴後來成為西藏迦珠派創派祖師。 卓彌譯師從印度學回來的
<道果法>成為日後薩迦派特有的大法。

http://www.karmakagyu.org.hk/home/intro/lineage.html

其實有關松贊干布的生平係冇乜資料的~~= =||
我溫左幾頁都溫5到..T^T
參考: 網上
2006-10-31 3:30 am
唐太宗滅了東突厥后,又派李靖擊敗了西南的吐谷渾(我國古代民族之一,在今青海
省,谷音y ),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國紛紛和唐朝交往,遠在西南的吐蕃(我國古
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蕃音b ),也派使者來了。

當時的吐蕃贊普(吐蕃王的稱號)名叫松贊干布,是個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十三歲的
時候,就精通騎馬、射箭、擊劍等各种武藝,而且愛好民歌,善于寫詩,受到吐蕃人的愛
戴。他的父親死去后,吐蕃貴族發動叛亂,松贊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亂平定了。

年青的松贊干布并不滿足吐蕃的貴族生活,為了學習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長途跋
涉,到長安來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關系。

唐太宗也听到吐蕃的名聲,愿意跟他們結交,還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訪。

過了兩年,松贊干布又派使者到長安向唐朝求親,唐太宗沒有答應。吐蕃使者怕松贊責
備他不會辦事,回到吐蕃后,向松贊撒謊說:“唐天子快要答應把公主下嫁給我們啦,因為
吐谷渾王也去求親,才把我們求親的事給擔擱了。”

吐蕃和吐谷渾兩國本來就在鬧摩擦,松贊干布听了使者的回報,更加怨恨吐谷渾。他馬
上出動二十万人馬進攻吐谷渾。吐谷渾王看吐蕃軍攻勢很猛,抵擋不住,就退到環海一帶。

松贊干布打敗了吐谷渾,乘胜打到唐朝境內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個大胜仗。
松贊干布驕傲起來,派人威脅唐朝說:“如果不把公主嫁給我,我就帶兵打到長安。”

唐太宗生气了,派大將侯君集帶兵反擊吐蕃。吐蕃將士對松贊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戰爭,
本來不愿意,看到唐朝派大軍前來,都要求退兵。松贊干布眼看蠻干下去,要遭到失敗,就
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來愿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講和了。

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又派了個能干的使者祿東贊帶了一百人的出使隊伍,備了五千
兩黃金和許多珍寶的厚禮,到長安去求親。

唐太宗接見了祿東贊。祿東贊傳達了他們的年青國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說得娓娓動
听。唐太宗心里挺滿意,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選一個美麗溫柔的,封為文成公主,把她許
嫁給松贊干布。

据說,使者祿東贊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后來,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傳著一個“五難
求婚使”的動人故事:

祿東贊在長安求親的時候,各國來求親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來求親
的使者先解答五個難題。哪一國使者能夠解答,就答允跟那國和親。

第一道題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細的絲線,穿過一顆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祿東贊把絲線系在
一只螞蟻的腰部。螞蟻帶著絲線,爬過明珠的九曲孔道,絲線也就帶過來了。

第二道題目是把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小馬駒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認出哪匹馬駒儿是哪匹
母馬生的。祿東贊把母馬和馬駒儿分開關了一天,斷絕了馬駒儿的飼料和水。第二天,再把
它們放在一起。餓慌了的馬駒儿分別奔到自己的母親那里去吃奶。它們的母子關系也就認出
來了。

祿東贊通過了一道道考試,最后一道是要從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子中,找出誰是文
成公主。祿東贊憑他敏銳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儀態大方的公主認出來了。

這些傳說不大可能是事實,但是卻反映了吐蕃人民對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完成這個使命的
使者的贊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歲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動身到吐蕃去。唐朝廷
為公主備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妝。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當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還有
許多吐蕃沒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藥材,蚕种。她還帶了大批的醫藥、种樹、工程
技術、天文歷法的書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傳到吐蕃,從唐朝邊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備好馬匹、 牛、
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贊干布親自從邏些(今西藏拉薩)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
或札陵湖)迎接。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婚禮結束后,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越過雪山高原,到了邏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邏些
人民像過盛大節日一樣,載歌載舞,夾道歡迎。松贊干布還在邏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為
公主專門建造了一座城郭宮殿,給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為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聯系和發展藏族經濟文化作出
了貢獻。直到現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
元650年,松贊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這就是唐高宗。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09: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30000051KK049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