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認為是戰國時代。其實有幾方面可以看出來:
首先是法家思想的形成背景。法家是為統一天下而設的。自春秋到戰國,戰禍頻仍,當時的人都希望盡快結束戰禍,而產生出不同的思想派系。不幸地,儒、墨、道等思想對這一希望卻是毫無幫助。於是,有識之士傾向於倒向一個大國,助之富強,使之統一天下。法家思想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得到完滿的發展及應用。春秋時代,尚未有一個國家有這個統一天下的能力,而人民亦對自己的國家有眷戀之情,不願天下一統。要在這一環境下發展出一套精密的法家理論是不可能的。
再來說說法家的思想。法家與儒、墨、道不同,是提倡戰爭,鼓勵擴張,崇尚暴力的一個學派。春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戰事尚屬於小規模,相比起戰國時代,國家動輒會動員數十萬大軍上戰場的情形,差距甚遠。一套強兵及主張侵略的理論,在戰國時代自然比較吃香了。
其次,法家所講的是法。法是君王的律法,人民必須絕對遵從國君所頒行的法令。這就需要有一個前提,國君必須要有絕對的權力,保證人民一定會遵照法令而行,一旦有人違反,國君亦必須有能力將之處罰。這樣,才可做到富國強兵的效果。但問題是在春秋時代,天子的權力旁落在諸侯手上,而諸侯的權力又旁落在大夫手上。就以魯國為例,國家的權力牢牢地掌控在三桓手中,魯國國君形同虛設。在國君沒有權力的情況下,要實行法家治國,非常困難。反觀戰國時期,國君的權力亦比較大(至少在秦國,國君有能力殺貴族,貫徹商鞅變法),可以做到法令自君王出。
最後講講法家思想的人物。法家雖集大成於戰國末,卻早在春秋時代已經有了雛型。春秋管仲、子產都有法家的思想,在他們的官治下,齊國鄭國在當時確實有點威望,但他們死後,國威卻不能維持下去。可以看出,春秋的法家思想,用在某一強勢的國君統治時可以收到一時之效,但要長期維持這一富國強兵的目的,就會受到時代很多因素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