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節有什麼習俗?乞巧節的由來?乞巧節的傳說?

2006-10-30 11:40 pm
希望大家盡快回答!

回答 (3)

2006-10-30 11:43 pm
✔ 最佳答案
每 年 農 曆 的 七 月 七 日 , 即 七 夕 , 又 稱 乞 巧 節 , 這 個 節 日 和 牛 郎 、 織 女 的 神 話 傳 說 有 十 分 密 切 的 關 係 。
牛 郎 、 織 女 之 名 始 見 於 《 詩 經 》 小 雅 ‧ 「 大 東 」 :

維 天 有 漢 , 監 亦 有 光 。 跂 彼 織 女 , 終 日 七 襄 。
雖 則 七 襄 , 不 成 報 章 ,
皖 彼 牽 牛 , 不 以 服 箱 。

但 這 首 詩 中 的 牛 郎 、 織 女 , 充 其 量 只 是 兩 個 星 宿 的 人 格 化 , 還 談 不 上 是 傳 說, 一 直 要 到 東 漢 ( 二 五 ~ 二 二 ○ ) 的 《 古 詩 十 九 首 》 , 才 在 牛 、 女 之 間 添 加 了 悲 劇 的 愛 情 色 彩 :

迢 迢 牽 牛 星 , 皎 皎 河 漢 女 。
纖 纖 擢 素 手 , 札 札 弄 機 杼 。
終 日 不 成 章 , 泣 涕 零 如 雨 。
河 漢 清 且 淺 , 相 去 復 幾 許 ?
盈 盈 一 水 間 , 脈 脈 不 得 語 。


至 於 牛 郎 、 織 女 傳 說 的 梗 概 , 則 在 南 北 朝 時 漸 漸 成 型 。 《 歲 時 廣 記 》 引 南 朝 梁 殷 芸 ( 四 七 一 ~ 五 二 九 ) 的 《 小 說 》 道 :

天 河 之 東 有 織 女 , 天 帝 之 子 也 。 年 年 機 杼 勞 役 , 織 成 雲 錦 天 衣 , 容 貌 不 暇 整 。 帝 憐 其 獨 處 , 許 嫁 河 西 牽 牛 郎 , 嫁 後 遂 廢 織 紉 。 天 帝 怒 , 責 令 歸 河 東 , 許 一 年 一 度 相 會 。

但 這 段 記 載 中 完 全 沒 有 提 到 七 夕 。 一 直 要 到 梁 朝 宗 懍 ( 約 五 ○ ○ ~ 五 六 三 年 ) 的 《 荊 楚 歲 時 記 》 才 明 確 的 指 出 : 「 七 月 七 日 是 牽 牛 、 織 女 聚 會 之 夜 」 。 時 間 、 人 物 均 已 確 定 後 , 牛 郎 、 織 女 的 故 事 經 過 代 代 的 口 耳 相 傳 , 及 民 間 創 作 者 不 斷 的 增 飾 、 潤 色 之 後 , 遂 發 展 成 一 個 情 節 豐 富 、 動 人 的 民 間 傳 說 。 以 下 所 述 , 則 是 綜 合 數 種 傳 說 的 複 合 本 。

乞 巧 的 習 俗 大 約 早 在 漢 代 就 形 成 了 , 只 不 過 是 後 來 才 和 牛 郎 、 織 女 的 故 事 相 結 合 。 根 據 陳 元 靚 ( 約 當 十 三 世 紀 前 期 在 世 ) , 《 歲 時 廣 記 》 所 收 集 的 資 料 記 載 , 乞 巧 用 的 針 就 分 雙 眼 、 五 孔 、 七 孔 、 九 孔 之 多 。 七 夕 晚 上 , 手 拿 絲 線 , 對 著 月 光 穿 針 , 看 誰 先 穿 過 就 是 「 得 巧 」 。


七夕當天還得在月下設一香案,供上水果、鮮花向織女乞巧。

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連祭織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場。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裏有蟢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結網,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

講究一點的, 就 把 蟢 子 放 在 小 盒 子 中 , 第 二 天 早 晨 打 開 來 看 。 如 果 網 結 得 密 整 齊 , 就 是 巧 乞 得 多 , 如 果 結 得 稀 疏 又 不 整 齊 , 就 是 巧 乞 得 少 。


詳細七夕的習俗可看此網:

http://parallel.park.org/Taiwan/Culture/Arts/Cyears/b235/#SEC3

2006-10-30 15:46:03 補充:
Food七夕節產生於中國的漢朝,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在歷史上幾經演變。七夕節的食品主要有:食巧食 民間祭拜後,一般將供品中的一半投於屋上給織女用,餘下的大家分食,大多以餃子、餛飩、麵條和油果子等為節日食品,統稱為"巧食",吃的時候人們還多一面吃花生瓜果、喝茶聊天,一面玩乞巧遊戲。

2006-10-30 15:46:27 補充:
七夕祭拜七夕節之前,少女少婦們事先約好主祭人家,大家分攤採購供品,並於節日的前一天齋戒沐浴。七夕當晚在庭院前擺好供桌和各式祭品,然後輪流在桌前對著天上的雙星焚香禮拜,並且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主要祈求長得更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則希望早生貴子或能得丈夫與公婆的寵愛。有的地方對夜空禱誦"乞巧星,智慧星,誰望見,會聰明"。如果這時有人看到織女星,便即已向織女乞到了智巧,今後會像織女一樣奇能百巧

2006-10-30 15:46:50 補充:
香橋會在江南一帶,每逢七夕節都要過一年一度的"香橋會"。香橋是以祭神用的香粉搭成之橋,所用材料均由香客所獻。橋身長約4-5米,寬約0.5米,全橋以香搭成,亦以各種顏色的毛線組成橋上欄杆的裝飾。橋的正中,放滿了由各家各戶送來、以檀香包堆砌而成的香亭。香橋會一般要持續一整天,到了晚上的時候,香燭點燃焚化,火光映天,馨香彌漫,象徵著人們對牛郎織女追求幸福與堅貞愛情的支持,人們想像著牛郎織女已經走過自己獻贈的香橋相會了,也就懷著極大的滿足,盡興而歸。
2006-10-30 11:46 pm
由於是日是農曆的七月初七日的晚間,故稱"七夕"。它起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相傳人間的牛郎與本為王母娘娘外孫女的織女喜結良緣後,互敬互愛,生兒育女,然而天帝聞知織女下嫁人間,勃然大怒。七月初七日,"王母娘娘"奉旨帶著天兵天將,捉住了織女,悲痛欲絕的牛郎經原為仙牛的老耕牛之幫助,用籮筐挑著一雙兒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撥下金簪一劃,牛郎腳下立刻出現了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遙隔兩岸的織女和牛郎只能遙望對泣,哭聲感動了喜鵲,霎時無數的喜鵲飛向天河,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可以在鵲橋上相會了,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於七月初七相會一次。民間被這神話傳說所感,日益重視這個節日。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又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


牛郎星與織女星的直線距離有16光年之遙,即使以光速計算,牛郎與織女來回一 趟都需要16光年之遙。圖右下為織女星,左下為牛郎星。
2006-10-30 11:44 pm
由於是日是農曆的七月初七日的晚間,故稱"七夕"。它起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相傳人間的牛郎與本為王母娘娘外孫女的織女喜結良緣後,互敬互愛,生兒育女,然而天帝聞知織女下嫁人間,勃然大怒。七月初七日,"王母娘娘"奉旨帶著天兵天將,捉住了織女,悲痛欲絕的牛郎經原為仙牛的老耕牛之幫助,用籮筐挑著一雙兒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撥下金簪一劃,牛郎腳下立刻出現了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遙隔兩岸的織女和牛郎只能遙望對泣,哭聲感動了喜鵲,霎時無數的喜鵲飛向天河,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可以在鵲橋上相會了,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於七月初七相會一次。民間被這神話傳說所感,日益重視這個節日。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又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

Food
七夕節產生於中國的漢朝,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在歷史上幾經演變。七夕節的食品主要有:

食巧食
民間祭拜後,一般將供品中的一半投於屋上給織女用,餘下的大家分食,大多以餃子、餛飩、麵條和油果子等為節日食品,統稱為"巧食",吃的時候人們還多一面吃花生瓜果、喝茶聊天,一面玩乞巧遊戲。

食瓜果
古人相信織女除了管理婦女紡織外,還是主宰瓜果生長的女神。《晉書》<天文志>裏就說:"織女。天女也,主司瓜果、絲帛、珍寶……"因此在七夕食品中,除了茶、酒之外,還盛陳"酒、脯、瓜果、菜於庭中"。瓜果中有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乾果。河南新鄉一帶則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餅或糖烙餅,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供奉織女,以祈求"織女送巧"的願望。

相傳織女很有才藝,手很靈巧,能織出漂亮的雲錦,她與牛郎成親後就把織錦繡花的技巧傳授給鄉民。此後七夕節的風俗多圍繞婦女向織女乞求智巧和祈願。歷經千年的習俗風尚有:

七夕祭拜
七夕節之前,少女少婦們事先約好主祭人家,大家分攤採購供品,並於節日的前一天齋戒沐浴。七夕當晚在庭院前擺好供桌和各式祭品,然後輪流在桌前對著天上的雙星焚香禮拜,並且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主要祈求長得更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則希望早生貴子或能得丈夫與公婆的寵愛。有的地方對夜空禱誦"乞巧星,智慧星,誰望見,會聰明"。如果這時有人看到織女星,便即已向織女乞到了智巧,今後會像織女一樣奇能百巧。

卜巧遊戲
唐宋諸朝以來,無論在宮廷還是民間都流行著許多乞巧遊戲。明朝以來,民間流行"丟巧針",即在七月七日上午,拿一碗水暴曬日中,空中的微塵便會於水面產生一層薄膜,把平日縫衣或繡花針投入碗中,針便會浮在水面,此時便需全神貫注觀看水底針影,若呈現如花朵鳥獸的影子,則投擲者便"乞得巧",表示織女賜給她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繡出美麗的圖案。

結彩縷穿七孔針
此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就流行的乞巧遊戲。根據資料所示,七孔針大概是針尾有七個針孔,七夕節時讓婦女把彩線穿過它的針孔,穿得快的表示乞得巧。這種"乞巧針"平時是不能用來縫衣服的。元朝時也有穿九孔針的,最先穿完的人"得巧",遲的人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至今在中國南方,七夕節婦女在祭拜織女時,仍有這樣的習俗:老人們給每人一根線和一枚針,讓她們同時穿引,穿得快的算是乞到了靈巧和智慧。

香橋會
在江南一帶,每逢七夕節都要過一年一度的"香橋會"。香橋是以祭神用的香粉搭成之橋,所用材料均由香客所獻。橋身長約4-5米,寬約0.5米,全橋以香搭成,亦以各種顏色的毛線組成橋上欄杆的裝飾。橋的正中,放滿了由各家各戶送來、以檀香包堆砌而成的香亭。香橋會一般要持續一整天,到了晚上的時候,香燭點燃焚化,火光映天,馨香彌漫,象徵著人們對牛郎織女追求幸福與堅貞愛情的支持,人們想像著牛郎織女已經走過自己獻贈的香橋相會了,也就懷著極大的滿足,盡興而歸。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31: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30000051KK031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