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明湖在山東省省會濟南舊城北部,現在的市區中心,面積約46萬平方米,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另外兩處名勝為趵突泉、千佛山。
目錄[隱藏]
1 名稱變化
2 地理特徵
3 特色
3.1 湖心亭
4 參看
5 外部連接
[編輯] 名稱變化
北魏酈道元編著的《水經注》中稱之為「歷水陂」,唐時稱蓮子湖。北宋文學家曾鞏稱之為「西湖」、「北湖」。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稱為「大明湖」,從此沿襲該名稱。
[編輯] 地理特徵
起初大明湖範圍很大,南至濯纓湖,北通鵲山湖。
西晉永嘉年間,建分割大湖,基本規模延續至今未變。湖水面積46公頃,水平均深度為3米。水源來自城區珍珠泉和王府池子附近的泉群,然後由北水門流入小清河,向東注入渤海。湖底為不透水的火成岩,泉水不易下泄,再加排水系統合理,便形成了「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a/a6/Daminghu20Ct.jpg/320px-Daminghu20Ct.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20世紀初的大明湖舊景
[編輯] 特色
大明湖風景秀麗。如清代乾隆志書《歷城縣誌·山水考四》所載:「湖光浩渺,山色遙連,夏挹荷浪,春色揚煙,蕩舟其中,如游香國,簫鼓助其遠韻,固江北之獨勝也。」岸上翠柳垂蔭,湖中碧波映荷,輕舟爭渡,游舫徐行;樓臺亭榭,隱現蔥蘢之間,景色宜人。
歷史悠久的大明湖的人文景觀也是極為著名。多處建築景觀是為紀念古人政績、行蹤而修建,如歷下亭、鐵公祠、小滄浪、北極閣、匯波樓、南豐祠、遐園、稼軒祠等,引得歷代文人前來憑吊、吟詠。其中包括唐朝的李白,宋代的曾鞏、蘇軾,金元時期的元好問、張養浩,明代的李攀龍、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禎、蒲松齡等。
歷下亭位於湖心島,歷來為文人會集之地,清高宗乾隆為其御書「歷下亭」匾額。杜甫的詩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是亭前楹聯。古歷下亭原在五龍潭一帶。宋以後遷至今大明湖南畔,現在的歷下亭建於清康熙年間。
馬可·波羅在《中國遊記》中寫大明湖:「園林美麗,堪悅心目,山色湖光,應接不暇」。清朝劉鶚在《老殘遊記》中,作家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均寫到大明湖美景。
[編輯] 湖心亭
大名湖中,湖心亭位於湖中一方形小島上,因而得名。古書記載說:「島上有方亭,紅柱青瓦,重檐出廈,起脊飛檐,脊飾吻獸。」亭高有約11米,邊長為10米,建在石砌臺階上,是濟南市現存最大的方亭,1990年建。因島名湖心島,所以亭也就名湖心亭了。
早在宋代,湖心島上就有亭,當時名字叫做環波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任齊州掌書記期間,曾寫有《環波亭》詩一首:
南山迤邐入南塘,北渚苕嬈枕北牆。
過盡綠荷橋斷處,忽逢朱檻水中央。
鳧鷗聚散湖光淨,魚鯊浮沉瓦影涼。
清境不知三伏熱,病身唯要一藤床。
[編輯] 參看
千佛山 趵突泉
[編輯] 外部連接
大明湖官方網 《老殘遊記》第二回 歷山山下古帝遺蹤 明湖湖邊美人絕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7%E6%98%8E%E6%B9%96&variant=z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