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仁有義的例子(20分)

2006-10-30 7:27 pm
古今中外有仁有義的例子

回答 (2)

2006-10-30 7:31 pm
✔ 最佳答案
http://www.zuowen.com/index.htm
http://www.newman.edu.hk/ecampus/chi_composition/main.htm
給你「古」「今」題材各一篇,希望您找到靈感,完成大作。
歷史故事:
          仁義重于利 作者:陳意 【正見網】
《戰國策•國策》中有這麼一個故事:“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
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
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
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有一天,孟嘗君出了個通告,詢問府裏的賓客:“有誰熟
悉算帳理財,能夠替我到薛地去收債?”馮諼在通告上寫:“我能”。於是孟嘗君派
馮諼去收債,辭 行的時候,馮諼問道:“債款全部收齊,用它買些什麼東西回來
呢?”孟嘗君說:“看我家裏缺少什麼東西,就買什麼。”馮諼趕著馬車到了薛城,
派出官吏召集那 些應當還債的百姓都來核對借約。借約核對完了,馮諼假傳孟嘗
君的命令,把借款賜給百姓,燒掉借約,百姓齊聲歡呼萬歲。 馮諼又馬不停蹄的
趕回齊國都城,一清早就要求進見孟嘗君。孟嘗君奇怪他回來這麼快,便穿戴好
衣帽接見他,問道:“債款全收齊了嗎?怎麼 回來的這麼快呀?”馮諼回答說:
“收齊了。”孟嘗君又問:“用它買了些什麼回來呢?”馮諼說:“您說‘家裏缺什麼
就買什麼’我考慮您府裏已經堆滿了珍寶, 好狗好馬擠滿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滿
了美女。您府裏缺少的東西要算‘義’了,因此我替您買了‘義’。“孟嘗君問:“買義
怎麼個買法?”馮諼說:“如今您只有 一塊小小的薛地,卻不能撫育愛護那裏的百姓,反用商賈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傳您的命令把借約燒了,百姓齊聲
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給您買的‘義’ 啊。”孟嘗君不高興,說:“好吧,先生算了罷!”
過了一年,齊泯王對孟嘗君說:“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為自己的臣子。”孟嘗君
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離薛城還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攜幼,在大路
上迎接孟嘗君,整整有一天。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替我田文買的義,竟在
今天看到了。” 仁義不象錢或物那樣實在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孟嘗君對馮諼買仁義
非常不高興。當孟嘗君被齊王貶出回到薛城時才認識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
得到了回報。真是‘仁義重於利’啊!

『寓言格言』 [故事新編]仁義之釺 作者:希陽
提交日期:2006-2-1 11:03:54   (894字)
聳入雲霄的仁德峰上,漫天飛舞的雪花,將天地塗抹,一片白茫茫。
  銀白的仁德峰頂上,凸立著一個碩大的冰雪團,他一動不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這個碩大的冰雪團,射出兩道光柱,如凝固的閃電,如風掣的長箭,是他一雙炯炯的目光。
  冰雪團,冷俊而堅碩,兩光柱,犀利而鋒芒。
     五千年啦,仁德峰的積雪從沒有消融過,晶瑩冰封的世界將這個碩大的冰雪團定格。
     突然一聲炸雷,碩大的冰雪團動了,開始融化滴落。此時,他只要再吞一口山上的冰雪,就能修煉得道,擁有神功。
     他就要離開這個他呆了五千年的銀色世界,他多麼流連腳下白茫茫的雪地呀!情不自禁,他伸出雙手,在大地懷抱裏捧起一把冰雪,張開了嘴,一口吞下它,冰雪劃破了他的喉嚨,熱血順著冰雪流淌,冰雪立即變成“仁義之釺”,嵌入他心裏,體內被染得殷紅。
  他全身湧動著熱浪,滿腔熱情噴發而出,身上的積雪全部消融,露出了他的真身。
  他沉思著,犀利的目光刺向遠方。
     他,就是德德兔!一隻修煉成仙、身懷神功、體含“仁義之釺”的兔子。      德德兔下山了,他慈顏善目,體柔肥碩,動作緩慢。
  德德兔來到茂盛的森林裏,居住下來,這裏一片繁華,熱鬧非凡,各色動物競顯風流。
  動物們聽說德德兔會講仁義經,於是,一些動物前來德德兔家裏,聽他講經授道。
  梅花鹿來到德德兔家,德德兔拱手相迎,香茗奉上。
  大象仔來到德德兔家,德德兔拱手相迎,香茗奉上。
  小豬豬、小狗狗來到德德兔家,德德兔拱手相迎,香茗奉上。
  ……   許多動物來到德德兔家裏,他們非常喜歡這裏和諧溫暖的氣氛,
聽著德德兔優雅渾厚的嗓音,滿屋子裏蕩漾著春意盎然的氣息。
     庫克狼聞風而至,它青面獠牙,急不可耐,想著德德兔那肥美肉體,
早已垂涎欲滴。
  庫克狼站在德德兔家門口,高聲叫嚷:“善待一切的德德兔,

快快迎接我。”
  仁德兔拱手相迎,香茗奉上。
  庫克狼露出淫威,問德德兔:“你敵我不分嗎?你不怕我吃了你?”
  德德兔微微笑著。
  庫克狼急了,“嗖”地撲上去,一口將德德兔吞食到腹中。
  結果,德德兔心裏的“仁義之釺”穿透了庫克狼的心臟,兇殘的庫克狼死了。   德德兔從庫克狼的肚子裏從容地走了出來。
  動物們歡欣鼓舞,一片掌聲。
  德德兔目光柔和,慈顏微笑,繼續講經授道……
2006-10-30 7:34 pm
一)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1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2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3。犧牲4既成,粢盛5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盡心下〉,14)
(二)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6,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7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8。殘賊之人謂之一夫9。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梁惠王下〉,8)
(三)
孟子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11,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12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13不負戴14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15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3)
(四)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16;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離婁下〉,3)
(五)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17,文王事昆夷18,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19,句踐事吳20。以大事小者,樂天21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22者也。樂天者,保天下23;畏天者保其國24。詩云:「畏天之威,于時25保之。」(〈梁惠王下〉,3)

1 社稷: 社,土地神。稷,五穀之神。引申有國家之義。
2 丘民: 朱注:「田野之民。」又指眾民。
3 變置: 更立也。朱注:「諸侯無道,將使社稷為人所滅,則當更立賢君,是君輕於社稷也。」
4 犧牲: 供祭祀之牲畜,牛羊豕之屬也。
5 粢盛: 供祭祀之黍稷也。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6 湯放桀: 放,逐也。尚書云:成湯放桀於南皋。
7 賊: 害也。
8 殘: 傷也。朱注:「害仁者,凶暴淫虐,滅絕天理,故謂之賊;害義者顛倒錯亂,傷敗彝倫,故謂之殘。」
9 一夫: 猶獨夫,言眾叛親離,不復以為君也。
10 時: 謂孕字之時。指懷胎哺乳的時節。
11 勿奪其時: 謂勿以徭役奪其稼穡之時也。
12 庠序: 皆鄉學之名也。殷曰序,周曰庠。
13 頒白者: 頒與「斑」通。謂髮半白半黑之老人。
14 負戴: 以背任物曰負,以首任物曰戴。
15 黎民: 黎,黑也。黎民謂黑髮少壯之人民。
16 國人: 朱注:「猶言路人。言無怨無德也。」
17 湯事葛: 葛為小國,湯禮遇之,而葛君還隨意殺人,湯不得已而滅其國。
18 昆夷: 西戎國名。昆夷伐周,一日三至周之東門,文王雖怒但仍派使者聘問,不廢交鄰之禮。(焦循說)
19 大王事獯鬻: 大王即太王,周文王之祖古公亶父。獯鬻,北狄之強者,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匈奴欲侵地取財,大王不欲人民死傷,與所屬亡走岐下。
20 句踐事吳: 句踐為吳夫差所敗。投降後,忍辱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21 樂天: 喜歡真理。
22 畏天: 敬畏真理。
23 樂天者保天下: 朱注:「包含遍覆,無不周遍,保天下之氣象也。」樂天的人包容大度。
24 畏天者保其國: 朱注:「制節謹度,不敢縱逸,保一國之規模也。」畏天的人謹守禮法。
25 于時: 於是也。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可以說是孟子思想的主軸之一。儒家思想在孔子手中已建立了體大思精的思想系統,但是孔子在政治思想上著重於指導性和理想性的建構,對於政治主體的人民,尚未釐析出其所具決定性的地位;對政治制度的討論也較淺少。蓋春秋末期,社會階級的變動尚未達顛峰。所以孔子一心所想的是:如何維繫社會的安定,如何恢復穩定的倫理秩序。他所找出的方法就是祈求人人往內省的路去走,再依此發而至人群。

孟子所處的時代,已經是階級制度鬆動、社會動亂、人民生活塗炭之際。這時值得關心的就是為廣大民眾謀生存的問題。孟子特別措意於政治,提出了不少基本理論和實踐方法。綜合他的思想,大致分以下幾項來敘述:

(一)天意與民意
政治的主體在人民,民意可以主導政局,從古至今向來如此。孟子常提醒梁惠王要「與民偕樂」(〈梁惠王上〉,2),對齊宣王也希望他「與百姓同樂」(〈梁惠王下〉,1)。這都是指出主政的人要傾聽民意,要和人民同心,才能使政治清明,受人民擁戴。這種思想比較不受孔子的注意,孔子看待人民為受約制者,而不是主導者,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第八》,9)但是孟子卻有極開明的思想,似乎是一種進步。其實重視民意早在《尚書‧泰誓》中就有了,它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不但說一切以民意為依歸,還把天意連結上了民意。這裡的「天意」不要誤會成「神意」,這裡的「天意」是指「天理」的意思,就是說天理是站在民意這一邊的。民意中普遍存在著的天理就是人性。孟子主張人性本善,他舉《詩經》所說:「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為例,說明人民所秉執的常性,都是喜歡美好的道德的。「美好的道德」指的是甚麼?那就是「仁、義、禮、智」等善端,他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可見這些美德是承之於天性,天性是善的 。所以廣大的民意中合理的要求那就是天意了。孟子是說天意是藉由民意顯現出的,主政的人那裡可以不重視天意呢?那裡可以不重視民意呢 ?既然人心都具有善性,所以個體的人民人人都是可貴的,從這裡推出「民貴」的思想。

2006-10-30 11:35:12 補充:
http://www2.kuas.edu.tw/prof/chi/mu/chap_6.htm#B1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14: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30000051KK014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