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分題目)中國歷史上邊位人物有萬世師表之稱?

2006-10-30 7:17 am
中國歷史上邊位人物有萬世師表之稱?

回答 (13)

2006-10-30 4:45 pm
孔子!
So easy
2006-10-30 4:40 pm
孔子
記住!!
2006-10-30 7:36 am
萬世師表係孔子。他名丘,字仲尼
2006-10-30 7:23 am
孔子  文章節錄自國立教育資料館網站

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家貧,青年時代嘗為貧而仕,其後約在孔子
五十一歲時,魯定公任命孔子為中都宰,在職一年,治績卓著,各地
奉為模範。孔子五十六歲,以大司寇攝行相事,為政三月,教化大行
。及五十六歲致仕以後,周遊列國,雖受到禮遇,但其所懷理想終不
為時君所採納而付諸實施。孔子在國外僑居了十四年,始由季康子迎
歸魯國。自是以後,孔子不再出仕,專心從事於文物的整理。

孔子早年已以『知禮』見稱於世,故從學者甚眾,開創了私人傳道講
學的風氣,弟子多至三千人,身通六藝亦即學養深厚者達七十二人,
弟子之中、有父子先後受教的,有自遠方來學的。就弟子的家世而言
,有貴族,有平民,有富人,有貧人。就弟子的資質而言,有領悟力
甚高的,有領悟力較差的,有性情急躁的,有性情遲緩的。只要其人有志上進,能自
己檢束修飭其言行,孔子無不樂於施教。孔子教誨弟子、誠摯而無所隱,懇切而不知
倦。

孔子為人,非常謙虛,總以為自己的知識不夠充實,自己的行為不夠高潔,自己在改
過遷善方面的努力不夠積極。孔子勤於學,至老不衰,持之以恒,積之以久,故其成
就之大、遠非常人所能及。孔子在少年時代,已覺察為學之可貴,已立志從事於學。
孔子立志既早,為學又勤,歲歲有所悟,年年有所成。

孔子的日常生活、雖小節,亦求其有合於道德的氣氛,不願見其流於苟且。孔子的生
活、並非專主嚴肅,亦有其輕鬆的一面。孔子愛好音樂,深通樂理,遇到善歌的人,
必請其一唱再唱,並且與之合唱。孔子亦嘗釣魚,只是不張大網,亦嘗射鳥,只是不
射睡中的鳥。故康樂活動之無違於禮的、孔子未嘗鄙視而不為。

孔子未有所著作,其思想之流傳於後世的、都出於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紀錄。

基本思想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實踐道德哲學。他是一位入世主義者,不是一位出世主義者,他
只計劃把塵世改造為樂土,並不計劃在塵世以外另創天國。孔子非常重視『仁』,謂
為高尚人格所不可須臾離去。對於教育,孔子因材施教,故對於弟子們同一問題、不
同其答語,有舉一事以為仁的,有舉數事以為仁的。

他的終極理想、是眾人的安寧。仁是一腔求安的心,義是一套致安的術。仁的本義是
愛,義的重心在於內心,故孔子的基本思想、可以簡稱為『仁義合一主義』。

教育的任務

孔子認為教育的基本任務、在於把每一個人養成為實行仁義的人。孔子有一句在教育
思想史上具有無量價值的名言,為達成此一任務,提供了原則性的辦法。

「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類』:指智愚賢不肖乃至富貴貧賤等區
別而言。「有教無類謂不論其人屬於何類,只要是人,都須施以教育,以發展其實行
仁義的潛能。孔子此言、揭示了國民教育的基本原則。

教育以發展實行仁義的潛能為任務,亦可說是以發展理想的人格為任務,故孔子所講
求的教育、其重心在於『人格教育』。孔子在論述理想人格時、用有三個名稱,即
『聖人』、『仁者』與『君子』。

因材施教

孔子因學生的特殊需要而實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後世總稱為『因材施教』,頗能顯示
其特色。因材施教,事雖辛苦,收效則宏,確為教育的理想方式,所可惜的、在現行
合班教授且每班學生人數甚多的制度下、不易見其實行。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實踐道德家,亦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其德行與思想,滋潤了我們
中華民族的精神,提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品德,餘波所屆,且亦澤及了鄰近諸國。孔
子一生教澤之廣被深入及其歷久不衰,世間甚少其匹,尊為萬世師表,不失為至當的
稱謂。
2006-10-30 7:23 am
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的代表人物。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一般所指的"聖人",就是他的代名詞。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
   他的先世弗父何,是著名的宋國大夫,曾讓位於宋厲公。但後來宋國內亂,弗父何的後代孔父嘉被殺,其子逃亡到魯國,改姓孔,傳了四世,便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叔梁紇是魯國的勇士,曾為國立下戰功,被封於陬邑,又稱陬人紇。所以,孔子也算是貴族之後。不過,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了。而據漢經學家的考證,孔子母親顏氏不是叔梁紇的正室,因此她享受不到榮華富貴,終身貧困。孔子實際上是他父親的私生子。




   孔子在貧窮的環境下長大,以至他很早就認識了人生,即是較一般同齡的少年早熟。他本人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在少年時,沒有受過正式的"君子"的教育(古時,"君子"一詞原指貴族,而"小人"即是下層人民,這和當今的定義不同),相反,卻有很多謀生的技能,且能忍受貧困的生活。但他在生活的魯國,至少在文化上,仍保持最多的周文化傳統。其倫理教育使國民也受到周禮的影響。這樣的背景,使孔子不但沒布成為魯國制度的叛逆者,反而令他因對魯國現實生活的不滿,發展到仰慕往古的周禮。


   孔子他說自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可見他的思想大致在這段時期完成,但歷史對他這段人生的事蹟沒有什麼詳盡的記載,只知他開始講學,廣收弟子,且為過魯國權貴季氏當過委吏、乘田等官職。


   不過,他所辦的私學,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逐漸聞名。連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子弟也受學於孔子。後來,由於孟孫氏平定了奸臣陽虎之亂,勢力大增,孔子受孟孫氏推薦,出任中都宰,"四方皆則之",不久,歷任司空,再到大司寇。時為魯定公十年,孔子51歲。他在任最為人稱道的事蹟,是齊魯夾谷之會。會上齊國原以武力相脅,要求魯國為其保護國;但孔子事前做好準備,以更多的軍隊防守,使齊人不得逞,且歸還了汶陽三處之地。但不久之後,孔子便因"墮三都"之事,被魯國貴族迫害,最後離開魯國,是為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


   自此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過程中,孔子曾經歷絕糧,甚至被人圍困。所幸兩之都有人幫其解圍。不過,既然自己的抱負不能伸展,孔子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他的弟子為他行禮,皆守孝三年。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2006-10-30 7:20 am
孔子嘛!!
2006-10-30 7:20 am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的代表人物。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一般所指的"聖人",就是他的代名詞。
2006-10-30 7:20 am
孔子孔仲尼
2006-10-30 7:20 am
孔子 孔聖人
2006-10-30 7:19 am
孔子......................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55: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9000051KK060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