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宏觀的定義:經濟學在台灣分為總體經濟學和個體經濟學,但是在大陸則翻譯成「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所以「宏觀調控」這樣的用語是在大陸開始使用的,也就是用政府的力量來控制經濟的總體面因素,以求達到國家經濟計畫之目標。經濟最主要的就是供需問題,在自由市場經濟下,都是透過市場機制來自然調整,而宏觀調控則是透過人為的操控來達到政治或經濟目的。
而大陸官方對宏觀調控的定義是指:全局性的、總體的調控,是站在戰略高度的調控,不是局部的、地區的、權宜性質的調控。其特質:
1.結合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之利益,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2.國家計劃仍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要更新計劃觀念,改進計劃方法。
至於實施的手段通常是以貨幣政策、匯率政策、土地政策、租稅政策居多。如果以此次大陸實施的情形來說,因為此次是為了因應投資過熱的問題,所以主要的政策工具就是土地管制及放款管制。
而這次中國的宏觀調控主要措施有三個:第一個是提高投資專案貸款准入門檻,主要是針對水泥、鋼鐵等原物料產業及房地產業。第二個是收縮資金供應鏈,禁止貸款用於投資股市或金融衍生產品,並加強放款風險管理。第三個是利用行政手段抑制經濟過熱,包括表列限制及禁止投資項目。
宏觀調控中國最近宣布推動宏觀調控政策,外界認為這將嚴重影響台灣的經濟,首先我要澄清,許多人認為中國對全世界有很大的貢獻,事實上,是全世界給了中國經濟很大的貢獻,而台灣由於和中國關係密切,中國的宏觀調控,對台港影響也就特別大,其實台灣經濟已經發展很久了,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和出超,並不是中國所創造出來的機會,而是原本在台灣的產業,搬到中國生產再轉出口,也就是說,我國對中國的出口和出超增加,其實是來自台灣對全世界的出口和出超的減少,亦即我國對中國的出口和出超增加,並不是中國對台灣的貢獻,而是台灣對中國的貢獻,是中國搶走了台灣產業的結果。
從數字上來看,我國目前總出口有36%出口到中國和香港,生產毛額有4%被移往中國投資,每年出入中國的人次達四百萬人,過去許多人忽視中國經濟和政策大幅波動的危機,現在因為中國動宏觀調控政策如果使盲目投資的台商受到傷害,正好讓大家重新注意中國市場的高風險。這方面不只是實際的風險,其實最重要的更是心理上的一廂情願,和盲目憧憬,從好的方面來看,這時候推出降溫,還不至於傷得太重,若是到問題更嚴重時才推出,將會對台商造成更慘痛的結局。
這次中國進行宏觀調控,雖然對台商有傷害,但另方面也是給台商和台灣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真正受傷最嚴重的,應該是到中國從事泡沫經濟和過度投資的台商,也就是盲目投資的台商,宏觀調控正可以讓這些台商重新思考,並停止不當的投資;此外,中國宏觀調控也讓台商重新省思,是否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過度樂觀,及是否應該減緩產業外移中國。
中國若發生泡沫經濟,復甦的速度將曠日廢時,因此,中國進行的宏觀調控,勢必要矯枉過正才能收效,其調控的程度,甚至會細微到控管每一筆信用管制,雖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國政府不一定管得了,但在加速原理和乘數效果這兩個經濟學原理的交互作用下,一旦中國壓下某部份的成長,勢將影響到其他週邊行業;因此中國有句歇後語說「一縮就死,一放就亂」,宏觀調控做了風險大,不管卻又真的會發生泡沫經濟的危險。
現在比較須擔心的,是如果中國的宏觀調控,造成硬著陸,則在中國受到傷害的台商,會不會將傷害傳回台灣;近年來許多台商受到中國經濟加溫的誘惑,忘記了台灣本身具有的發展機會,因此,政府應利用這次中國宏觀調控降溫經濟的機會,協助國內廠商產業升級,並儘速擴大公共建設,改善投資環境,讓企業做到根留台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次中國宏觀調控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拖延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因為一旦經濟成長降低,中國就有理由拒絕人民幣升值,這對新台幣和亞洲貨幣的匯率競爭力,倒是項幫助,可以保持出口競爭力。
我要強調,過去台灣許多人誤認中國的經濟發展好得不得了,只要和中國沾上邊,就可以賺錢,例如所謂中國概念股,就銳不可當,反而讓台灣本土產業乏人問津,經由這次宏觀調控,正可以破除這種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