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有114所中學是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獲教育統籌局特許可以在所有課堂以全英語授課。這114家中學佔全香港501家中學的22.8%。
緣起
香港在回歸前,大多數中學都是聲稱用英語教學,但實際上中、英雙語並用。前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曾積極推動香港中學實行母語教學,希望全香港的中學都使用粵語授課。不過,由於有關政策受到部份「名校」本身及學生家長的強烈反對,他們利用各種方法向傳媒投訴,並透過在商界有影響力的畢業生以種種途徑越級向董建華施加壓力,使教統局屈服,使得當中的100家學校得以保留以英語為授課語言。但離奇的是,這100家學校的選擇並非根據過往該校有沒有招收外籍學生,而是純綷以該校入讀學生的成績。套用香港教育學院的甘國臻教授在課堂上的說話,這100家中學「變成了因為母語教育失敗之後所產生的畸胎」(大意)。
後來,有另外24家過去一直有招收外籍學生或使用全英語授課的學校要求重新評核,而其中14家學校在評核後再次獲準使用英語授課;不過,餘下10家學校,包括不少過去有接受外籍學生的中學(如慈幼中學),卻要改用母語授課。
影響
有關政策被指為搞階級分化,使獲標籤為「EMI學校」的中學有如被抬高身價,儼然有如晉身名校行列一樣,對其他被逼採用母語授課的學校來講並不公平。這各種問題茲詳列如下:
收生問題
一家學校能否成為EMI學校,與學校本身能力無關,而在於他們所收的小六畢業生的能力有關。
一個小六畢業生能否入讀EMI學校,並不是單單基於他們的英語能力,而是同時由他們的中文及英文能力決定。教統局把全港所有小六畢業生分成三類:
中文及英文能力同時俱佳的學生,
中文及英文能力同時欠佳的學生,及
中文或英文能力中等的學生。
而當中,只有中文及英文能力同時俱佳的學生,才可以入讀EMI學校,而一家學校,必須有至少六成學生屬第一類,及其餘學生都屬於第三類,才有資格成為EMI學校。否則,就只能以母語授課。這個條件,帶出了以下的問題:
一個從外國來的迴流學生,或南亞裔的新移民,即使他們一句中文也不會,都會因為中文能力欠佳而被逼入讀以廣東話授課的學校;
一些過去專門收取外籍學生的學校(如慈幼英文中學),卻因為所收的學生能力較低,而不獲准讓部份學生以英語上課。
一些學校即使他們的畢業生在英語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仍然不獲教統局授予EMI學校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