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之夜,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說法,也流傳著如"嫦娥奔月"、"月神生日"等神話故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祭典,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對於秋天豐收的喜悅和感恩,酬神祭祖,向月神祈年、祈生育,將月神女性化、大母神化和秋分之夜望月占年,都是構成後世中秋節習俗的重要內容,並先於戰國時代的楚國形成雛形。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明、清諸朝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人們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歡度佳節。
月餅是中秋節的主要食品,月餅象徵著團圓。關於吃月餅的由來,民間也有不同的說法,一說唐太宗八月十五出征北方突厥,凱旋而歸,得一圓餅,太宗大喜,指著懸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應將胡餅邀蟾蜍",與文武百官共食,從此就有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一說是唐明皇遊月宮時,吃了嫦娥款待的仙餅後,回宮命人製成。還有一說是元末農民起義,利用月餅內夾的紙條傳遞起義資訊。
可是根據文獻記載,月餅最早出現於南宋時候,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干,只是作為一種蒸作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繫是在明代。當時,北京城市裏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會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製作的名堂亦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只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到了近代,月餅不僅製作精良,品種也日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