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loween點黎?

2006-10-29 6:35 pm
Halloween點黎?

回答 (6)

2006-10-30 6:24 pm
Halloween is a tradition celebrated on the night of October 31, most notably by children dressing in costumes and going door-to-door collecting sweets. It is celebrated in parts of the Western world, though most commo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the UK, Ireland, Puerto Rico, and with increasing popularity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Halloween originated among the Celts in Ireland, Britain and France[1] as the Pagan Celtic harvest festival, Samhain. Irish, Scots, Calan Gaeaf in Welsh and other immigrants brought versions of the traditions to North America in the 19th century. Most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have embraced Halloween as a part of American pop culture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 term Halloween, and its older spelling Hallowe'en, is shortened from All-hallow-even, as it is the evening before "All Hallows' Day"[2] (also known as "All Saints' Day"). In Ireland, the name was All Hallows' Eve (often shortened to Hallow Eve), and though seldom used today, it is still a well-accepted label. The holiday was a day of religious festivities in various northern European Pagan traditions, until Pope Gregory III moved the old Christian feast of All Saints Day to November 1 to give Halloween a Christian interpretation . Halloween is also called Pooky Night in some parts of Ireland, presumably named after the púca, a mischievous spirit.

Halloween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lt. Many European cultural traditions hold that Halloween is one of the liminal times of the year when the spiritual world can make contact with the physical world and when magic is most potent (e.g. Catalan mythology about witches, Irish tales of the Sídhe).
It is not always easy to track the development of Halloween in Ireland and Scotland from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largely because one has to trace ritual practices from [modern] folkloric evidence that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how the holiday might have changed; these rituals may not be "authentic" or "timeless" examples of preindustrial times.[4]

On Halloween night in present-day Ireland, adults and children dress up as creatures from the underworld (ghosts, ghouls, zombies, witches, goblins), light bonfires, and (especially in Derry and Dublin) enjoy spectacular fireworks displays. The children walk around knocking on the doors of neighbours, in order to gather fruit, nuts, and sweets for the Halloween festival. Salt was once sprinkled in the hair of the children to protect against evil spirits.

The houses are decorated by carving pumpkins or turnips into scary faces and other decorations. The traditional Halloween cake in Ireland is the barnbrack which is a fruit bread. Each member of the family gets a slice. Great interest is taken in the outcome as there is a piece of rag, a coin and a ring in each cake. If you get the rag then your financial future is doubtful. If you get the coin then you can look forward to a prosperous year. Getting the ring is a sure sign of impending romance or continued happiness.

Children also have a week-long break from school for Halloween, and the last Monday in October is a public holiday given for Halloween even though they quite often don't fall on the same day. See Public holidays 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參考: 網址
2006-10-29 9:26 pm
萬聖節的由來:
  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游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裡,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Halloween一詞的產生: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Trick or treat的傳說:
  孩子們今天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游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於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後的擺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南瓜燈至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以驅散鬼魂的;另一種說是鬼魂點上的燭火,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所以人們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面,用以調笑鬼魂:哼!傻瓜纔會上你的當。傳說因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愛爾蘭人Jack,所以人們又將鬼臉南瓜燈叫做Jack-O-Lante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萬聖節(All Saints'Day,All Hallow'Day或Hallowmas)是每年11月1日的歐美大節日。Halloween 是 All Hallows Eve 的縮寫,萬聖節前夜的意思,指10月31日的晚上。
萬聖節其實不是基督教的節日。2500年前,愛爾蘭的凱爾特人(Celts)以10月31日為一年的最後一日,11月1日是新一年的開始,也象徵冬天的來臨。
凱爾特人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在10月31日的晚上會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間,尋找替身。因此他們燃點火炬,焚燒動物以作為死亡之神的獻禮。還會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發出古怪的聲音,使死亡之神認不出自己,避過災難。這就是今天萬聖節化妝舞會的由來。過了當晚,鬼魂回到陰間,一切回復平靜。
基督教興起,教徒沿襲萬聖節傳統,萬聖節的意義慢慢改為紀念為獻身於神而死亡的人(holies)。
節日慢慢演變,由於科學的興起和社會富裕,萬聖節及Halloween 的避難、紀念意義已經淡化,變成一個開舞會的歡樂日子。
大人跟孩子都帶著開玩笑的心情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面具參加舞會狂歡。美國和加拿大的孩子還會去按鄰居家的門鈴,並扮鬼「威脅」大人如果不給糖果就會大鬧一番。鄰居不管是否被嚇著,總會準備糖果、蘋果等點心招待孩子們。熱鬧的節日氣息讓萬聖節成了一個最歡樂的鬼節。
萬聖節的裝飾多以橘色和黑色為主,這兩個顏色也是傳統的萬聖節裝飾代表色。黑色的代表像黑貓、蜘蛛和巫婆,另外橘色的代表像南瓜燈 (Jack-O'-Lantern) 等等,都是常見的萬聖節象徵。另外還有各式面目猙獰的鬼怪和骷髏。小朋友和大人的萬聖節服裝,除了較為可怕的打扮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選擇,可以選擇打扮成美麗的模樣,也可以打扮成外星人的模樣,總之每年到了萬聖節前,就有很多人在傷腦筋要打扮成甚麼模樣。而生產商亦務求利用節日推出新款的產品應節。
萬聖節前夜英文寫作 Halloween,是 All Hallow Eve 的縮寫,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halwen,與 holy 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 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節前夜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萬聖節前夕(Halloween)為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洲和紐西蘭。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節前夜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慶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節前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慶,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慶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游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載上面具。
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也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等。其中美國的萬聖節前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節前夜。
萬聖節前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noka 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象徵物
傑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萬聖節前夕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節前夕扯上關係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殭屍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節前夕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節前夕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傑克燈是萬聖節前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採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級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
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
萬聖節前夜的主要活動是「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鐘,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着恐怖服裝)便會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製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地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傳統的萬聖節前夜服飾包括殭屍、鬼魂、巫婆、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時蓋着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節前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成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殊和克裡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節前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俠,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
2006-10-29 6:59 pm
萬聖節前夕(Halloween)為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洲和紐西蘭。

萬聖節前夜英文寫作 Halloween,是 All Hallow Eve 的縮寫,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halwen,與 holy 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 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節前夜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慶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節前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慶,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慶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游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載上面具。

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也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等。其中美國的萬聖節前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節前夜。

萬聖節前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noka 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象徵物
傑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萬聖節前夕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節前夕扯上關係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殭屍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節前夕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節前夕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傑克燈是萬聖節前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採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級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

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
萬聖節前夜的主要活動是「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鐘,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着恐怖服裝)便會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製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地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傳統的萬聖節前夜服飾包括殭屍、鬼魂、巫婆、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時蓋着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節前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成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殊和克裡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節前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俠,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1]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Trick-or-Treat 計劃」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很普遍。計劃於1950年推出,籌款小錢箱通過學校分發予小孩,讓小孩討糖果時順通收集捐款。據估計,推出以來已籌得超過1.19億美元。

研究機構 BIGresearch 曾為美國全國零售聯盟進行調查,發現53.3%的顧客會為2005年萬聖節前夜購物,平圴消費額38.11美元,較去年高10美元,以此推算,美國消費者為2005年萬聖節支出的金額高達33億美元。


其他活動
此外,還有「咬蘋果遊戲」(bobbing for apples),參加者設法只用嘴巴咬起漂浮在水上的蘋果。

在愛爾蘭,有一種傳統占卜遊戲,參加者矇着眼,從放着幾個小碟的桌上選出其中一隻,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來年會有與參加者有關的人過身,如盛有水代表會遠行,盛有錢幣代表會發財,盛有豆代表會窮困,等等。在19世紀的愛爾蘭,少女會在灑有麵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跡會是少女將來丈夫的模樣。

在北美,傳說如果未婚女子在萬聖節前夜坐在黑暗的房間中,便可以在鏡中看見未來丈夫的樣貌。不過,如果她們將於結婚前死去,鏡中便會出現一個頭骨。這個習俗自19世紀後期已經非常流行,也有相關的賀卡售賣。

說鬼故事及看恐怖片是萬聖節派對中常見的活動。以萬聖節為主題的電視特輯通常在萬聖節假期當天或之前播放,對象多數是兒童。

由於萬聖節前夜臨近蘋果的豐收期,太妃糖蘋果(toffee apples)成為應節食品。製法是把蘋果插上竹籤,然後手持竹籤把蘋果放在糖漿中轉動,有時會再粘上果仁。從前,各家各戶會準備太妃糖蘋果送給小孩,但當傳聞有人把大頭針和刀片放入蘋果中,送太妃糖蘋果的習慣逐漸消失。雖然大部分個案只是惡作劇,而真實個案中小孩也只是受輕傷,但是不少家長仍然以為在蘋果中放刀片是十分普遍的
2006-10-29 6:45 pm
萬聖夜(Halloween)為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萬聖夜英文稱之 Halloween,為 All Hallow Eve 的縮寫,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halwen,與 holy 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 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另由於中文世界的文化隔閡,時常將萬聖夜誤稱為萬聖節。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夜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游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載上面具。

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也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其中美國的萬聖節前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夜。

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noka 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目錄
[隱藏]

* 1 象徵物
* 2 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
* 3 其他活動
* 4 食物
* 5 文化歷史
o 5.1 凱爾特人的薩溫節
o 5.2 Norse Elven Blót
o 5.3 Halloween customs
o 5.4 "Punkie Night"
o 5.5 "Mischief Night"
* 6 宗教觀點
* 7 參閱
* 8 對外連結(英文)
* 9 參考閱讀

[編輯] 象徵物
杰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
放大
傑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

萬聖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夜扯上關係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殭屍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傑克燈是萬聖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採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級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

[編輯] 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

萬聖夜的主要活動是「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鐘,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製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地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傳統的萬聖夜服飾包括殭屍、鬼魂、巫婆、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時蓋著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節前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成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希和克裡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節前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俠,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1]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Trick-or-Treat 計劃」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很普遍。計劃於1950年推出,籌款小錢箱通過學校分發予小孩,讓小孩討糖果時順通收集捐款。據估計,推出以來已籌得超過1.19億美元。

研究機構 BIGresearch 曾為美國全國零售聯盟進行調查,發現53.3%的顧客會為2005年萬聖節前夜購物,平圴消費額38.11美元,較去年高10美元,以此推算,美國消費者為2005年萬聖節支出的金額高達33億美元。

[編輯] 其他活動

此外,還有「咬蘋果遊戲」(bobbing for apples),參加者設法只用嘴巴咬起漂浮在水上的蘋果。

在愛爾蘭,有一種傳統占卜遊戲,參加者矇著眼,從放著幾個小碟的桌上選出其中一隻,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來年會有與參加者有關的人過身,如盛有水代表會遠行,盛有錢幣代表會發財,盛有豆代表會窮困,等等。在19世紀的愛爾蘭,少女會在灑有麵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跡會是少女將來丈夫的模樣。

在北美,傳說如果未婚女子在萬聖夜坐在黑暗的房間中,便可以在鏡中看見未來丈夫的樣貌。不過,如果她們將於結婚前死去,鏡中便會出現一個頭骨。這個習俗自19世紀後期已經非常流行,也有相關的賀卡售賣。

說鬼故事及看恐怖片是萬聖節派對中常見的活動。以萬聖節為主題的電視特輯通常在萬聖節假期當天或之前播放,對象多數是兒童。

[編輯] 食物

由於萬聖夜臨近蘋果的豐收期,太妃糖蘋果(toffee apples)成為應節食品。製法是把蘋果插上竹籤,然後手持竹籤把蘋果放在糖漿中轉動,有時會再粘上果仁。從前,各家各戶會準備太妃糖蘋果送給小孩,但當傳聞有人把大頭針和刀片放入蘋果中,送太妃糖蘋果的習慣逐漸消失。雖然大部分個案只是惡作劇,而真實個案中小孩也只是受輕傷,但是不少家長仍然以為在蘋果中放刀片是十分普遍的。

其他特色食品還有:

* 粟米糖 en:candy corn
* 熱蘋果酒
* 烘南瓜子
2006-10-29 6:41 pm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

  關於萬聖節,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認知:知道萬聖節期間,許多公共場所乃至居家院落,都會布置上很多裝璜,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燈呀、還有黑貓以及巫婆的掃帚之類;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樣的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是『trick or treak』。除此之外,你還想多知道一點嗎?我們在此簡單介紹一下萬聖節的由來與習俗。

  一、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游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裡,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二、Halloween一詞的產生: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三、『Trick or treat』的傳說:

  孩子們今天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游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於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後的擺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於南瓜燈也至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以驅散鬼魂的;另一種說是鬼魂點上的燭火,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所以人們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面,用以調笑鬼魂:哼!傻瓜纔會上你的當。傳說因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愛爾蘭人Jack,所以人們又將鬼臉南瓜燈叫做Jack-O-Lantern。

  四、現在的萬聖節

  萬聖節流傳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個孩子們的節目,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節目。

  社會對節日的活動也一直做著正面的引導:要求大人教育孩子們不做恐嚇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架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纔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駭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端端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暴光,讓公眾指責。

  萬聖節的服裝,也是萬人萬相,不是單調的大鬼小鬼了。有許多渠道教授人們如何制作萬聖節服裝。比如說制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別忘了扣兩個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只絨毛小兔備用;還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褲,再從背後怎麼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當然服裝、道具業的商人們,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學校在萬聖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聖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如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送萬聖卡更為方便經濟,有的網站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各種具有聲響動畫效果的萬聖卡。

  總之,萬聖節已成為西方人一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聖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感恩節、聖誕節乃至新年了。

但係天主教人眼人~ 萬聖節 又稱為 諸聖節

2006-10-29 10:46:48 補充:
http://edmundchowkalai.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0653有關諸聖節-萬聖節
2006-10-29 6:40 pm
萬聖節前夕(Halloween)為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洲和紐西蘭。

萬聖節前夜英文寫作 Halloween,是 All Hallow Eve 的縮寫,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halwen,與 holy 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 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節前夜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慶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節前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慶,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慶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游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載上面具。

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也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等。其中美國的萬聖節前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節前夜。

萬聖節前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noka 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象徵物
傑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萬聖節前夕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節前夕扯上關係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殭屍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節前夕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節前夕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傑克燈是萬聖節前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採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級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

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
萬聖節前夜的主要活動是「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鐘,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着恐怖服裝)便會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製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地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傳統的萬聖節前夜服飾包括殭屍、鬼魂、巫婆、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時蓋着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節前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成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殊和克裡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節前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俠,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1]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Trick-or-Treat 計劃」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很普遍。計劃於1950年推出,籌款小錢箱通過學校分發予小孩,讓小孩討糖果時順通收集捐款。據估計,推出以來已籌得超過1.19億美元。

研究機構 BIGresearch 曾為美國全國零售聯盟進行調查,發現53.3%的顧客會為2005年萬聖節前夜購物,平圴消費額38.11美元,較去年高10美元,以此推算,美國消費者為2005年萬聖節支出的金額高達33億美元。


其他活動
此外,還有「咬蘋果遊戲」(bobbing for apples),參加者設法只用嘴巴咬起漂浮在水上的蘋果。

在愛爾蘭,有一種傳統占卜遊戲,參加者矇着眼,從放着幾個小碟的桌上選出其中一隻,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來年會有與參加者有關的人過身,如盛有水代表會遠行,盛有錢幣代表會發財,盛有豆代表會窮困,等等。在19世紀的愛爾蘭,少女會在灑有麵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跡會是少女將來丈夫的模樣。

在北美,傳說如果未婚女子在萬聖節前夜坐在黑暗的房間中,便可以在鏡中看見未來丈夫的樣貌。不過,如果她們將於結婚前死去,鏡中便會出現一個頭骨。這個習俗自19世紀後期已經非常流行,也有相關的賀卡售賣。

說鬼故事及看恐怖片是萬聖節派對中常見的活動。以萬聖節為主題的電視特輯通常在萬聖節假期當天或之前播放,對象多數是兒童。

由於萬聖節前夜臨近蘋果的豐收期,太妃糖蘋果(toffee apples)成為應節食品。製法是把蘋果插上竹籤,然後手持竹籤把蘋果放在糖漿中轉動,有時會再粘上果仁。從前,各家各戶會準備太妃糖蘋果送給小孩,但當傳聞有人把大頭針和刀片放入蘋果中,送太妃糖蘋果的習慣逐漸消失。雖然大部分個案只是惡作劇,而真實個案中小孩也只是受輕傷,但是不少家長仍然以為在蘋果中放刀片是十分普遍的。

其他特色食品還有:

粟米糖 en:candy corn
熱蘋果酒
烘南瓜子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00: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9000051KK011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