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取40分,納粹黨的資料

2006-10-29 6:30 pm
最佳答案取40分,納粹黨的資料

回答 (10)

2006-10-29 6:33 pm
✔ 最佳答案
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或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通常簡稱納粹黨(英文: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魏瑪共和國時代的一個德國政黨,前身是德意志工人黨(德文: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DAP),後由阿道夫·希特勒領導,在德國議會大選中獲勝,黨魁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魏瑪共和國時代結束,進入希特勒獨裁的納粹黨時代,史稱「納粹德國」或「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並由盟國占領後,盟國管制理事會(Allied Control Council)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並宣佈其為非法。

「納粹」的稱法來自德語的「Nazi」,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國家社會主義者,即納粹主義者)的簡寫。

歷史

1920年2月24日由「德意志工人黨」(德文: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DAP)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

自1933年魏瑪共和國衰落之後,納粹黨成為納粹德國的主要政治勢力,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之後它被宣佈為非法,它的領導者被逮捕併在紐倫堡審判上被宣判犯有危害人類罪。

選舉結果
日期 百萬票 席位
1928年5月20日 0.81 2.6%
1930年9月14日 6.41 18.3%
1932年7月31日 13.75 37.3%
1932年11月6日 11.74 33.1%
1933年3月5日 17.28 43.9%納粹口號

"Sieg Heil! Sieg Heil! Sieg Heil!"
「勝利萬歲!勝利萬歲!勝利萬歲!」(納粹分子集會的口號)
"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
「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一個領袖!」
"Deutschland, erwache!"
「德意志,覺醒!」(取自狄特裡希·埃卡特(Dietrich Eckart)的同名詩歌,也是納粹的主要宣傳歌曲之一)
"Die Juden sind unser Unglück!"
「猶太人是我們的不幸!」
"Lang lebe unser ruhmvoller Führer!"
「我們的光榮領袖萬歲!」
"Heute Deutschland, morgen die Welt!"
「今日德國、明朝世界!」
"Die Deutschen immer vor dem Ausländer und den Juden!"
「德國人永遠高於外國人和猶太人!」
"Sicher ist der Jude auch ein Mann, aber der Floh ist auch ein Tier"
「猶太人當然也是人,可跳蚤也是動物呢!」
"Arbeit; Freiheit; Brot"
「工作、自由、麵包」
2006-10-29 9:43 pm
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或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通常簡稱納粹黨(英文: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魏瑪共和國時代的一個德國政黨,前身是德意志工人黨(德文: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DAP),後由阿道夫·希特勒領導,在德國議會大選中獲勝,黨魁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魏瑪共和國時代結束,進入希特勒獨裁的納粹黨時代,史稱「納粹德國」或「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並由盟國占領後,盟國管制理事會(Allied Control Council)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並宣佈其為非法。

「納粹」的稱法來自德語的「Nazi」,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國家社會主義者,即納粹主義者)的簡寫。

1920年2月24日由「德意志工人黨」(德文: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DAP)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

自1933年魏瑪共和國衰落之後,納粹黨成為納粹德國的主要政治勢力,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之後它被宣佈為非法,它的領導者被逮捕併在紐倫堡審判上被宣判犯有危害人類罪。

納粹主義或國家社會主義指1933年至1945年間統治德國的獨裁政治,即「第三帝國」。儘管納粹通常聲明支持極權民族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形式(與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相反),但納粹主義通常與法西斯主義有關聯。

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國家社會德國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縮寫為NSDAP)這一政黨的領袖。這一時期的德國也稱為納粹德國。納粹主義也稱為國家社會主義(德語Nationalsozialismus,縮寫為Nazi,「納粹」即為其譯音)。納粹主義的信徒稱為納粹。當代德國已取締納粹主義,儘管有少量的殘餘份子仍在德國和其他國家活動,即新納粹。一些歷史修正主義者仍然散佈否認和淡化大屠殺及其他納粹行徑的宣傳,並努力美化納粹政權的政策和行為。
參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6-10-29 7:21 pm
納粹黨

納粹黨的標識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或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 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通常簡稱納粹黨(英文: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魏瑪共和國時代的一個德國政黨,前身是德意志工人黨(德文: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DAP),後由阿道夫·希特拉領導,在德國議會大選中獲勝,黨魁希特拉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魏瑪共和國時代結束,進入希特拉獨裁的納粹黨時代,史稱「納粹德國」或「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並由盟國占領後,盟國管制理事會(Allied Control Council)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並宣佈其為非法。

「納粹」的稱法來自德語的「Nazi」,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國家社會主義者,即納粹主義者)的簡寫。

歷史
1920年2月24日由「德意志工人黨」(德文: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DAP)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 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

自1933年魏瑪共和國衰落之後,納粹黨成為納粹德國的主要政治勢力,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之後它被宣佈為非法,它的領導者被逮捕併在紐倫堡審判上被宣判犯有危害人類罪。

符號
國旗:卐
國歌:旗幟高揚(德文:Horst Wessel Lied,亦稱:Die Fahne Hoch)
納粹口號
"Sieg Heil! Sieg Heil! Sieg Heil!"‎ 「勝利萬歲!勝利萬歲!勝利萬歲!」(納粹分子集會的口號)
"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 「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一個領袖!」
"Deutschland, erwache!"‎ 「德意志,覺醒!」(取自狄特裡希·埃卡特的同名詩歌,也是納粹的主要宣傳歌曲之一)
"Die Juden sind unser Unglück!"‎ 「猶太人是我們的不幸!」
"Lang lebe unser ruhmvoller Führer!"‎ 「我們的光榮領袖萬歲!」
"Heute Deutschland, morgen die Welt!"‎ 「今日德國、明朝世界!」
"Die Deutschen immer vor dem Ausländer und den Juden!"‎
「德國人永遠高於外國人和猶太人!」
"Sicher ist der Jude auch ein Mann, aber der Floh ist auch ein Tier"‎
「猶太人當然也是人,可跳蚤也是動物呢!」
"Arbeit; Freiheit; Brot"‎ 「工作、自由、麵包」

*****************************
國家主義,又有人譯作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為包含民族種族國家認同在內的的意識形態,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並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無從區分。開化的社會過去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前者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班迪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李亞·戈林菲爾德(Liah Greenfeld)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但於今最主要者或為族群意識(ethnicity),即種族上之歸屬與躋身其中之地位。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民族主義以民族特色看待人類活動。各民族有其民族表徵(national symbols)、民族特色(national character)、民族文化(national culture)、民族音樂、民族文學( national literature)、 民俗(folklore)、民族傳說(national mythology),甚至在若干例子中,尚且帶有民族宗教(national religion)。個人作為民族之一員,共享民族性價值體系與民族認同,敬佩民族英雄,進食民族性菜餚,從事民族性運動。

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上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nation)一詞常錯誤地被等同於這些國家政府(state)。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ethos)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法統』(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倫。梵諦岡是為了天主教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法統之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irredentism)、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形的民族主義。
2006-10-29 7:04 pm
納粹主義是指1921年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拉所提倡的一系列思想。當希特拉執政時,這些思想大部份成當時的政策。它們記載於希特拉在1924年被困牢獄時撰寫的傳記《我的奮鬥》。納粹主義的主要內容如下:

人類分為兩類:雅利安人及非雅利安人。前者比後者優勝,他們是主宰人類的種族,而非雅利安人只不過是被奴役的種族。

納粹主義是反民主的。

甲、內部動盪

在1923至1929年間,它在帝國議會佔有約10%的議席。1923年間,成為德國第三大政黨。

戰後不少德國人相信國家從未真正戰敗:「德國是被國內某些人出賣;它被威爾遜的《十四點》欺騙!」相信這說法的人包括軍人、保守派人士、教會 ¼ 等等。與共產黨一樣,他們用暴力企圖推翻威瑪共和國,如1920年的卡甫叛變;與共產黨一樣,他們亦成立民族人民黨,要求軍國主義路線及向外擴張,反對政府。1930年前,民族人民黨成為德國第二大政黨。

納粹黨原名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1921年希特拉成為黨魁,但其時只不過是一個小政黨。1923年希特拉與魯道夫在慕尼黑的啤酒館發動政變,但政變失敗。希特拉下獄後獲釋。

乙、憲法內缺點

最首要的詬病是政府不斷的更迭。由於憲法規定選舉需按比例代表制,只要取得每六萬票數,任何政黨便在國會佔一席位。因此,每次大選後,德國只能組成一連串的聯合政府,政府由大小不同政黨組成。雖然某黨贏得大選執政,但由於不能擁有大多數席位,必須與其他政黨合作;政見的不同使長久合作不能持久,聯合政府被迫解散,而政府亦宣佈更改。在 1919年2月至1933年1月間,德國有12位總理及21個政府。

有謂德國不應實行民主制度。它過往缺乏推行民主政府的經驗。短時間內要人民及政府領導人從專制君主制轉而接受代議政府,談何容易。更甚的是,新政府始終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丙、經濟死結

國內固定收入的中產階級徹底破產,他們淪為最困窮的工人階級,因此不少人其後加入納粹黨。
由於美國的援助,魯爾事件後德國曾有短暫的繁榮。1924年的《多茲計劃》及1929年的《楊格計劃》給予德國政府貸款,清還部份賠償。但當時德國的經濟潛伏著三大危機:美國貸款可能隨時撤走、經濟過份依賴出口貿易、失業人數從未低於一百萬。

1929年自美國蔓延的《大經濟蕭條》終於把災難帶來。德國的出入口驟降,失業人數急升至六百萬。執政的社民黨在國會中失去很多議席。1930年3月納粹黨贏得九十幾個席位,同時共產黨的議席由54席增至77席。全國共產黨員與納粹黨人在街上打鬥,退伍軍人、下層中產階級、大學生、農民、及數以百萬計失業者紛紛加入納粹黨。

「三」阿道夫‧希特拉的興起

甲、希特拉早年生涯

阿道夫‧希特拉來自奧地利布勞瑙一個關卡官員的家庭,自1907至1913年在維也納居住。由於受到當時反猶太主義運動的影響,對猶太人極為偏見。第一次大戰時加入德軍,因其英勇表現而獲得鐵十字勳章。戰後,他與大部份德國軍人一樣,不相信德國戰敗這個事實。失業的他,於1919年在慕尼黑加入一個半軍隊、半政黨的組織 ¾ 德國勞工黨。它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或納粹黨的前身。

乙、納粹黨的掌權

1921年希特拉以他天賦的演說天才及領導能力,成為納粹黨的黨魁。他隨即網羅心腹 ¾ 赫斯、戈培爾、戈寧及希姆萊,並仿效意大利墨索里尼使用的方法增加自己的實力。納粹黨採納曲十字(卍)作為黨標記。

納粹黨漸漸取得人民支持,會員人數由1925年的二萬七千人增加至1929年的十七萬八千人。它更取得部份大工業家如替森、基道夫及胡根堡的支持。

1929年納粹的實力因以下兩事大增:一為威瑪共和國最有才幹及最具民望的總理及外交部長斯特萊斯曼病逝。此後,若然國家再發生危機,國內再沒有強人處理。二為《大經濟蕭條》的影響。人民因而轉向支持希特拉,使他在1932年的總統大選中奪得11,000,000票,僅次於當時的總統興登堡。1930年納粹黨已在國會內取得107個議席。到了1932年,它又獲得230席,成為全國第一大黨。

1932年是決定性的一年。雖然希特拉未能當選總統,但興登堡委任巴本為總理,代替意欲鎮壓衝鋒隊的布魯寧。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簽署法令,委任希特拉為總理,成立一個由納粹黨及保守派組成的聯合政府,納粹黨從此執政。

「四」納粹統治下的德國

甲、一黨專政
乙、極權社會的產生
丙、重整經濟


「五」納粹外交

甲、廢除凡爾賽和約
乙、侵佔萊茵河區(1936)
丙、侵略奧地利(1938.4)
丁、吞併捷克〈1938.9)
戊、佔領邁曼爾及但澤
2006-10-29 6:37 pm
納粹主義是指1921年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拉所提倡的一系列思想。當希特拉執政時,這些思想大部份成當時的政策。它們記載於希特拉在1924年被困牢獄時撰寫的傳記《我的奮鬥》。納粹主義的主要內容如下:

人類分為兩類:雅利安人及非雅利安人。前者比後者優勝,他們是主宰人類的種族,而非雅利安人只不過是被奴役的種族。

納粹主義是反民主的。

甲、內部動盪

在1923至1929年間,它在帝國議會佔有約10%的議席。1923年間,成為德國第三大政黨。

戰後不少德國人相信國家從未真正戰敗:「德國是被國內某些人出賣;它被威爾遜的《十四點》欺騙!」相信這說法的人包括軍人、保守派人士、教會 ¼ 等等。與共產黨一樣,他們用暴力企圖推翻威瑪共和國,如1920年的卡甫叛變;與共產黨一樣,他們亦成立民族人民黨,要求軍國主義路線及向外擴張,反對政府。1930年前,民族人民黨成為德國第二大政黨。

納粹黨原名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1921年希特拉成為黨魁,但其時只不過是一個小政黨。1923年希特拉與魯道夫在慕尼黑的啤酒館發動政變,但政變失敗。希特拉下獄後獲釋。

乙、憲法內缺點

最首要的詬病是政府不斷的更迭。由於憲法規定選舉需按比例代表制,只要取得每六萬票數,任何政黨便在國會佔一席位。因此,每次大選後,德國只能組成一連串的聯合政府,政府由大小不同政黨組成。雖然某黨贏得大選執政,但由於不能擁有大多數席位,必須與其他政黨合作;政見的不同使長久合作不能持久,聯合政府被迫解散,而政府亦宣佈更改。在 1919年2月至1933年1月間,德國有12位總理及21個政府。

有謂德國不應實行民主制度。它過往缺乏推行民主政府的經驗。短時間內要人民及政府領導人從專制君主制轉而接受代議政府,談何容易。更甚的是,新政府始終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丙、經濟死結

國內固定收入的中產階級徹底破產,他們淪為最困窮的工人階級,因此不少人其後加入納粹黨。
由於美國的援助,魯爾事件後德國曾有短暫的繁榮。1924年的《多茲計劃》及1929年的《楊格計劃》給予德國政府貸款,清還部份賠償。但當時德國的經濟潛伏著三大危機:美國貸款可能隨時撤走、經濟過份依賴出口貿易、失業人數從未低於一百萬。

1929年自美國蔓延的《大經濟蕭條》終於把災難帶來。德國的出入口驟降,失業人數急升至六百萬。執政的社民黨在國會中失去很多議席。1930年3月納粹黨贏得九十幾個席位,同時共產黨的議席由54席增至77席。全國共產黨員與納粹黨人在街上打鬥,退伍軍人、下層中產階級、大學生、農民、及數以百萬計失業者紛紛加入納粹黨。

「三」阿道夫‧希特拉的興起

甲、希特拉早年生涯

阿道夫‧希特拉來自奧地利布勞瑙一個關卡官員的家庭,自1907至1913年在維也納居住。由於受到當時反猶太主義運動的影響,對猶太人極為偏見。第一次大戰時加入德軍,因其英勇表現而獲得鐵十字勳章。戰後,他與大部份德國軍人一樣,不相信德國戰敗這個事實。失業的他,於1919年在慕尼黑加入一個半軍隊、半政黨的組織 ¾ 德國勞工黨。它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或納粹黨的前身。

乙、納粹黨的掌權

1921年希特拉以他天賦的演說天才及領導能力,成為納粹黨的黨魁。他隨即網羅心腹 ¾ 赫斯、戈培爾、戈寧及希姆萊,並仿效意大利墨索里尼使用的方法增加自己的實力。納粹黨採納曲十字(卍)作為黨標記。

納粹黨漸漸取得人民支持,會員人數由1925年的二萬七千人增加至1929年的十七萬八千人。它更取得部份大工業家如替森、基道夫及胡根堡的支持。

1929年納粹的實力因以下兩事大增:一為威瑪共和國最有才幹及最具民望的總理及外交部長斯特萊斯曼病逝。此後,若然國家再發生危機,國內再沒有強人處理。二為《大經濟蕭條》的影響。人民因而轉向支持希特拉,使他在1932年的總統大選中奪得11,000,000票,僅次於當時的總統興登堡。1930年納粹黨已在國會內取得107個議席。到了1932年,它又獲得230席,成為全國第一大黨。

1932年是決定性的一年。雖然希特拉未能當選總統,但興登堡委任巴本為總理,代替意欲鎮壓衝鋒隊的布魯寧。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簽署法令,委任希特拉為總理,成立一個由納粹黨及保守派組成的聯合政府,納粹黨從此執政。

「四」納粹統治下的德國

甲、一黨專政
乙、極權社會的產生
丙、重整經濟


「五」納粹外交

甲、廢除凡爾賽和約
乙、侵佔萊茵河區(1936)
丙、侵略奧地利(1938.4)
丁、吞併捷克〈1938.9)
戊、佔領邁曼爾及但澤
2006-10-29 6:36 pm
納粹黨於1919年成立,“納粹”(NAZI)為德語縮寫詞的音譯,原意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國社黨”), 納粹黨所用的黨徽,是四個箭頭以順時針方向,折成直角的正十字形,亦是反猶太主義的標誌.1921年希特拉任黨魁,其綱領是要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要求納粹黨: 前身係德意志工人黨,一九一九年希特拉加入了德意志工人黨後,次年改名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 ( 簡稱納粹黨 ).1921年希特拉成為該黨黨魁。

拓展領土,重視瓜分殖民地,維護私有財產權.1931年和富紳合作建立法西斯政權,1933年大肆清除異已,宣揚大日耳曼主義,鼓吹反基督主義,復仇主義和軍國主義,以滅絕性的恐慌手段屠殺猶太人,最後掀起二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和日本締結盟約,造成廿世紀人類文明的大浩劫,納粹德國於1944年投降,翌年被定性為非法組織,納粹黨以至其徵號為歐洲人民所齒冷.二次大戰納粹德國戰敗後,德國東部的勢力在前蘇聯的支持下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東德)的共產政權.1961年8月13日晚上東德政府下令在封鎖柏林,用以劃分勢力範圍,翌晨東德當局開始在圍牆附近加設有棘剌的鐵絲網并實行防禦措施,以防人民西逃.德國人民在德共的控制下東西方從此斷絕交往,德國正式分裂.柏林圍牆由一連串方形混凝土板塊拼合而成,第一組件於8月15日在柏林豎立,至1975年止經過共四期加固工程使它更有效抵禦群眾衝擊.

人性的弱點為野心家製造良好的環境建立屬於他們的極權世界。他們首先發出簡單卻很有吸引力的口號,歷史上出現過兩個成功的口號:一是民族優越性,例如德國納粹黨、意大利法西斯黨。一是工人及貧窮者的起義,例如共產黨。

  口號對極權社會非常重要,甚至是可以說是極權社會的根基。

  一、口號是吸引群眾的原動力。一個簡單易明的口號,上至知識份子,下至市井流氓,他們也會像蜜蜂見到糖漿一樣纏著野心家,甚至為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二、口號是糖衣毒藥,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產物。以納粹黨為例,表面上納粹主義是為建立強大的日耳曼民族而努力,實際上是只要任何一個金頭髮、綠眼睛的純種日耳曼人反對希特勒政權和他不斷屠殺、不斷軍事擴張的政策,他也難逃納粹黨的魔掌。希特勒將日耳曼民族的福祉和他個人的權力強行劃上等號,表面上是要求人民為民族而努力,實際上是要求人民為自己而服務。口號是極權社會的最終而唯一的目的,而提倡口號的野心家則為口號的最終解釋人。如此一來,只要有人提出異議,只要野心家拿出「口號」的權杖,他們便可為所欲為地打壓任何的異見者。

  三、進一步來說,口號是極權社會的最終而唯一目的,野心家和他們的手下便可以為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軟硬兼施,最終使社會上所有的異見者完全被消滅為止。
2006-10-29 6:33 pm
納粹主義是指1921年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拉所提倡的一系列思想。當希特拉執政時,這些思想大部份成當時的政策。它們記載於希特拉在1924年被困牢獄時撰寫的傳記《我的奮鬥》。納粹主義的主要內容如下:

人類分為兩類:雅利安人及非雅利安人。前者比後者優勝,他們是主宰人類的種族,而非雅利安人只不過是被奴役的種族。

納粹主義是反民主的。

甲、內部動盪

在1923至1929年間,它在帝國議會佔有約10%的議席。1923年間,成為德國第三大政黨。

戰後不少德國人相信國家從未真正戰敗:「德國是被國內某些人出賣;它被威爾遜的《十四點》欺騙!」相信這說法的人包括軍人、保守派人士、教會 ¼ 等等。與共產黨一樣,他們用暴力企圖推翻威瑪共和國,如1920年的卡甫叛變;與共產黨一樣,他們亦成立民族人民黨,要求軍國主義路線及向外擴張,反對政府。1930年前,民族人民黨成為德國第二大政黨。

納粹黨原名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1921年希特拉成為黨魁,但其時只不過是一個小政黨。1923年希特拉與魯道夫在慕尼黑的啤酒館發動政變,但政變失敗。希特拉下獄後獲釋。

乙、憲法內缺點

最首要的詬病是政府不斷的更迭。由於憲法規定選舉需按比例代表制,只要取得每六萬票數,任何政黨便在國會佔一席位。因此,每次大選後,德國只能組成一連串的聯合政府,政府由大小不同政黨組成 。雖然某黨贏得大選執政,但由於不能擁有大多數席位,必須與其他政黨合作;政見的不同使長久合作不能持久,聯合政府被迫解散,而政府亦宣佈更改。在1919年2月至1933年1月間,德國有12位總理及21個政府。

有謂德國不應實行民主制度。它過往缺乏推行民主政府的經驗。短時間內要人民及政府領導人從專制君主制轉而接受代議政府,談何容易。更甚的是,新政府始終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丙、經濟死結

國內固定收入的中產階級徹底破產,他們淪為最困窮的工人階級,因此不少人其後加入納粹黨。
由於美國的援助,魯爾事件後德國曾有短暫的繁榮。1924年的《多茲計劃》及1929年的《楊格計劃》給予德國政府貸款,清還部份賠償。但當時德國的經濟潛伏著三大危機:美國貸款可能隨時撤走、經濟過份依賴出口貿易、失業人數從未低於一百萬。

1929年自美國蔓延的《大經濟蕭條》終於把災難帶來。德國的出入口驟降,失業人數急升至六百萬。執政的社民黨在國會中失去很多議席。1930年3月納粹黨贏得九十幾個席位,同時共產黨的議席由54席增至77席。全國共產黨員與納粹黨人在街上打鬥,退伍軍人、下層中產階級、大學生、農民、及數以百萬計失業者紛紛加入納粹黨。

「三」阿道夫‧希特拉的興起

甲、希特拉早年生涯

阿道夫‧希特拉來自奧地利布勞瑙一個關卡官員的家庭,自1907至1913年在維也納居住。由於受到當時反猶太主義運動的影響,對猶太人極為偏見。第一次大戰時加入德軍,因其英勇表現而獲得鐵十字勳章。戰後,他與大部份德國軍人一樣,不相信德國戰敗這個事實。失業的他,於1919年在慕尼黑加入一個半軍隊、半政黨的組織 ¾ 德國勞工黨。它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或納粹黨的前身。

乙、納粹黨的掌權

1921年希特拉以他天賦的演說天才及領導能力,成為納粹黨的黨魁。他隨即網羅心腹 ¾ 赫斯、戈培爾、戈寧及希姆萊,並仿效意大利墨索里尼使用的方法增加自己的實力。納粹黨採納曲十字(卍)作為黨標記。

納粹黨漸漸取得人民支持,會員人數由1925年的二萬七千人增加至1929年的十七萬八千人。它更取得部份大工業家如替森、基道夫及胡根堡的支持。

1929年納粹的實力因以下兩事大增:一為威瑪共和國最有才幹及最具民望的總理及外交部長斯特萊斯曼病逝。此後,若然國家再發生危機,國內再沒有強人處理。二為《大經濟蕭條》的影響。人民因而轉向支持希特拉,使他在1932年的總統大選中奪得11,000,000票,僅次於當時的總統興登堡。1930年納粹黨已在國會內取得107個議席。到了1932年,它又獲得230席,成為全國第一大黨。

1932年是決定性的一年。雖然希特拉未能當選總統,但興登堡委任巴本為總理,代替意欲鎮壓衝鋒隊的布魯寧。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簽署法令,委任希特拉為總理,成立一個由納粹黨及保守派組成的聯合政府,納粹黨從此執政。

「四」納粹統治下的德國

甲、一黨專政
乙、極權社會的產生
丙、重整經濟


「五」納粹外交

甲、廢除凡爾賽和約
乙、侵佔萊茵河區(1936)
丙、侵略奧地利(1938.4)
丁、吞併捷克〈1938.9)
戊、佔領邁曼爾及但澤
參考資料:
http://aer2.sbc.edu.hk/~wcc/nazi.DOC
2006-10-29 6:33 pm
納粹黨
Nazi,Party

德國法西斯政黨。即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党。曾譯爲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党(簡稱國社黨)。納粹是德語Nationalsozialist(民族社會主義者)一詞的縮寫詞Nazi的漢語音譯。前身爲1919年1月5日由A.德萊克斯勒和C.哈勒建立的德國工人党。1920年9月30日,該黨用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聯盟的名義在慕尼黑登記。1921年6月29日,A.希特勒任党的主席。1946年9月30日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判爲犯罪組織。
1919年希特勒成爲德國工人党黨員。1920年2月該黨公佈他與德萊克斯勒合作起草的25點綱領,後改名爲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党,1923年啤酒店暴動失敗後納粹黨被取締,1925年2月重建。重建後利用德國人民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大肆煽動日爾曼民族主義情緒,黨員人數激增,1928年爲10萬人,1932年達140萬人。在1930~1932年的國會選舉中,該黨議席從12席增至230席。1929~1932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爲納粹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土壤,愈來愈多的壟斷資本家支援納粹黨。1932年11月,大資產階級和大地主聯名上書魏瑪共和國總統P.von興登堡 ,要求委任希特勒爲總理,並最終於次年1月30日將希特勒推上臺,納粹党成爲執政黨。希特勒當權後,宣揚泛日爾曼主義,打擊和取締其他政黨,確立法西斯一黨專政。 在國內取消民主自由,煽起排猶運動,實行法西斯恐怖統治。對外撕毀《凡爾賽和約》,瘋狂擴軍備戰,組織軸心國集團,實行侵略擴張政策,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德國和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納粹黨的理論是19~20世紀各種反動思想的混合,法西斯主義者通過狡詐的種族及社會煽動和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欺騙宣傳,散佈對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猶太人的刻骨仇恨。納粹黨還竭力宣揚種族優劣論、個人獨裁論和生存空間論,爲其侵略擴張和戰爭政策製造理論根據。
納粹党的成分十分複雜,既有經歷過納粹運動早期風險的亡命之徒、種族主義空談家,也有殷實的資產階級,還有一般店主、職員、工人和農民。納粹党成立伊始,便培植對領袖的崇拜,編造關於希特勒的神話,貫徹對獨裁者的絕對服從。納粹党頭目除希特勒外,還有G.施特拉塞、 R.赫斯、H.戈林、P.J.戈培爾等。在州、區、鄉設地方和基層組織,統歸全國委員會領導。下轄組織有衝鋒隊、党衛軍、蓋世太保、納粹黨外事局、希特勒青年團、納粹婦女聯合會等。宣傳喉舌爲《民族觀察家》、《 進攻 》、《 民族社會主義通訊》。綱領性的讀物爲希特勒的《我的奮鬥》。黨旗上有紅底白圓心、中間是一個 字的圖案。納粹黨徒聲稱紅的象徵社會主義,白的象徵民族主義。黨徽上亦有 字圖案。
2006-10-29 6:33 pm
納粹主義是指1921年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拉所提倡的一系列思想。當希特拉執政時,這些思想大部份成當時的政策。它們記載於希特拉在1924年被困牢獄時撰寫的傳記《我的奮鬥》。納粹主義的主要內容如下:

人類分為兩類:雅利安人及非雅利安人。前者比後者優勝,他們是主宰人類的種族,而非雅利安人只不過是被奴役的種族。

納粹主義是反民主的。

甲、內部動盪

在1923至1929年間,它在帝國議會佔有約10%的議席。1923年間,成為德國第三大政黨。

戰後不少德國人相信國家從未真正戰敗:「德國是被國內某些人出賣;它被威爾遜的《十四點》欺騙!」相信這說法的人包括軍人、保守派人士、教會 ¼ 等等。與共產黨一樣,他們用暴力企圖推翻威瑪共和國,如1920年的卡甫叛變;與共產黨一樣,他們亦成立民族人民黨,要求軍國主義路線及向外擴張,反對政府。1930年前,民族人民黨成為德國第二大政黨。

納粹黨原名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1921年希特拉成為黨魁,但其時只不過是一個小政黨。1923年希特拉與魯道夫在慕尼黑的啤酒館發動政變,但政變失敗。希特拉下獄後獲釋。

乙、憲法內缺點

最首要的詬病是政府不斷的更迭。由於憲法規定選舉需按比例代表制,只要取得每六萬票數,任何政黨便在國會佔一席位。因此,每次大選後,德國只能組成一連串的聯合政府,政府由大小不同政黨組成 。雖然某黨贏得大選執政,但由於不能擁有大多數席位,必須與其他政黨合作;政見的不同使長久合作不能持久,聯合政府被迫解散,而政府亦宣佈更改。在1919年2月至1933年1月間,德國有12位總理及21個政府。

有謂德國不應實行民主制度。它過往缺乏推行民主政府的經驗。短時間內要人民及政府領導人從專制君主制轉而接受代議政府,談何容易。更甚的是,新政府始終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丙、經濟死結

國內固定收入的中產階級徹底破產,他們淪為最困窮的工人階級,因此不少人其後加入納粹黨。
由於美國的援助,魯爾事件後德國曾有短暫的繁榮。1924年的《多茲計劃》及1929年的《楊格計劃》給予德國政府貸款,清還部份賠償。但當時德國的經濟潛伏著三大危機:美國貸款可能隨時撤走、經濟過份依賴出口貿易、失業人數從未低於一百萬。

1929年自美國蔓延的《大經濟蕭條》終於把災難帶來。德國的出入口驟降,失業人數急升至六百萬。執政的社民黨在國會中失去很多議席。1930年3月納粹黨贏得九十幾個席位,同時共產黨的議席由54席增至77席。全國共產黨員與納粹黨人在街上打鬥,退伍軍人、下層中產階級、大學生、農民、及數以百萬計失業者紛紛加入納粹黨。

「三」阿道夫‧希特拉的興起

甲、希特拉早年生涯

阿道夫‧希特拉來自奧地利布勞瑙一個關卡官員的家庭,自1907至1913年在維也納居住。由於受到當時反猶太主義運動的影響,對猶太人極為偏見。第一次大戰時加入德軍,因其英勇表現而獲得鐵十字勳章。戰後,他與大部份德國軍人一樣,不相信德國戰敗這個事實。失業的他,於1919年在慕尼黑加入一個半軍隊、半政黨的組織 ¾ 德國勞工黨。它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或納粹黨的前身。

乙、納粹黨的掌權

1921年希特拉以他天賦的演說天才及領導能力,成為納粹黨的黨魁。他隨即網羅心腹 ¾ 赫斯、戈培爾、戈寧及希姆萊,並仿效意大利墨索里尼使用的方法增加自己的實力。納粹黨採納曲十字(卍)作為黨標記。

納粹黨漸漸取得人民支持,會員人數由1925年的二萬七千人增加至1929年的十七萬八千人。它更取得部份大工業家如替森、基道夫及胡根堡的支持。

1929年納粹的實力因以下兩事大增:一為威瑪共和國最有才幹及最具民望的總理及外交部長斯特萊斯曼病逝。此後,若然國家再發生危機,國內再沒有強人處理。二為《大經濟蕭條》的影響。人民因而轉向支持希特拉,使他在1932年的總統大選中奪得11,000,000票,僅次於當時的總統興登堡。1930年納粹黨已在國會內取得107個議席。到了1932年,它又獲得230席,成為全國第一大黨。

1932年是決定性的一年。雖然希特拉未能當選總統,但興登堡委任巴本為總理,代替意欲鎮壓衝鋒隊的布魯寧。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簽署法令,委任希特拉為總理,成立一個由納粹黨及保守派組成的聯合政府,納粹黨從此執政。

「四」納粹統治下的德國

甲、一黨專政
乙、極權社會的產生
丙、重整經濟


「五」納粹外交

甲、廢除凡爾賽和約
乙、侵佔萊茵河區(1936)
丙、侵略奧地利(1938.4)
丁、吞併捷克〈1938.9)
戊、佔領邁曼爾及但澤
2006-10-29 6:32 pm
納粹主義是指1921年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拉所提倡的一系列思想。當希特拉執政時,這些思想大部份成當時的政策。它們記載於希特拉在1924年被困牢獄時撰寫的傳記《我的奮鬥》。納粹主義的主要內容如下:

人類分為兩類:雅利安人及非雅利安人。前者比後者優勝,他們是主宰人類的種族,而非雅利安人只不過是被奴役的種族。

納粹主義是反民主的。

甲、內部動盪

在1923至1929年間,它在帝國議會佔有約10%的議席。1923年間,成為德國第三大政黨。

戰後不少德國人相信國家從未真正戰敗:「德國是被國內某些人出賣;它被威爾遜的《十四點》欺騙!」相信這說法的人包括軍人、保守派人士、教會 ¼ 等等。與共產黨一樣,他們用暴力企圖推翻威瑪共和國,如1920年的卡甫叛變;與共產黨一樣,他們亦成立民族人民黨,要求軍國主義路線及向外擴張,反對政府。1930年前,民族人民黨成為德國第二大政黨。

納粹黨原名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1921年希特拉成為黨魁,但其時只不過是一個小政黨。1923年希特拉與魯道夫在慕尼黑的啤酒館發動政變,但政變失敗。希特拉下獄後獲釋。

乙、憲法內缺點

最首要的詬病是政府不斷的更迭。由於憲法規定選舉需按比例代表制,只要取得每六萬票數,任何政黨便在國會佔一席位。因此,每次大選後,德國只能組成一連串的聯合政府,政府由大小不同政黨組成。雖然某黨贏得大選執政,但由於不能擁有大多數席位,必須與其他政黨合作;政見的不同使長久合作不能持久,聯合政府被迫解散,而政府亦宣佈更改。在 1919年2月至1933年1月間,德國有12位總理及21個政府。

有謂德國不應實行民主制度。它過往缺乏推行民主政府的經驗。短時間內要人民及政府領導人從專制君主制轉而接受代議政府,談何容易。更甚的是,新政府始終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丙、經濟死結

國內固定收入的中產階級徹底破產,他們淪為最困窮的工人階級,因此不少人其後加入納粹黨。
由於美國的援助,魯爾事件後德國曾有短暫的繁榮。1924年的《多茲計劃》及1929年的《楊格計劃》給予德國政府貸款,清還部份賠償。但當時德國的經濟潛伏著三大危機:美國貸款可能隨時撤走、經濟過份依賴出口貿易、失業人數從未低於一百萬。

1929年自美國蔓延的《大經濟蕭條》終於把災難帶來。德國的出入口驟降,失業人數急升至六百萬。執政的社民黨在國會中失去很多議席。1930年3月納粹黨贏得九十幾個席位,同時共產黨的議席由54席增至77席。全國共產黨員與納粹黨人在街上打鬥,退伍軍人、下層中產階級、大學生、農民、及數以百萬計失業者紛紛加入納粹黨。

「三」阿道夫‧希特拉的興起

甲、希特拉早年生涯

阿道夫‧希特拉來自奧地利布勞瑙一個關卡官員的家庭,自1907至1913年在維也納居住。由於受到當時反猶太主義運動的影響,對猶太人極為偏見。第一次大戰時加入德軍,因其英勇表現而獲得鐵十字勳章。戰後,他與大部份德國軍人一樣,不相信德國戰敗這個事實。失業的他,於1919年在慕尼黑加入一個半軍隊、半政黨的組織 ¾ 德國勞工黨。它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或納粹黨的前身。

乙、納粹黨的掌權

1921年希特拉以他天賦的演說天才及領導能力,成為納粹黨的黨魁。他隨即網羅心腹 ¾ 赫斯、戈培爾、戈寧及希姆萊,並仿效意大利墨索里尼使用的方法增加自己的實力。納粹黨採納曲十字(卍)作為黨標記。

納粹黨漸漸取得人民支持,會員人數由1925年的二萬七千人增加至1929年的十七萬八千人。它更取得部份大工業家如替森、基道夫及胡根堡的支持。

1929年納粹的實力因以下兩事大增:一為威瑪共和國最有才幹及最具民望的總理及外交部長斯特萊斯曼病逝。此後,若然國家再發生危機,國內再沒有強人處理。二為《大經濟蕭條》的影響。人民因而轉向支持希特拉,使他在1932年的總統大選中奪得11,000,000票,僅次於當時的總統興登堡。1930年納粹黨已在國會內取得107個議席。到了1932年,它又獲得230席,成為全國第一大黨。

1932年是決定性的一年。雖然希特拉未能當選總統,但興登堡委任巴本為總理,代替意欲鎮壓衝鋒隊的布魯寧。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簽署法令,委任希特拉為總理,成立一個由納粹黨及保守派組成的聯合政府,納粹黨從此執政。

「四」納粹統治下的德國

甲、一黨專政
乙、極權社會的產生
丙、重整經濟


「五」納粹外交

甲、廢除凡爾賽和約
乙、侵佔萊茵河區(1936)
丙、侵略奧地利(1938.4)
丁、吞併捷克〈1938.9)
戊、佔領邁曼爾及但澤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45: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9000051KK011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