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京,中國歷史的落腳點和歸宿。北京,是華夏文化的北端地帶,“一牆之外,逼近大虜”,它背靠南部廣闊的漢文化區域,北視北狄,西拒西戎,東抗東夷。北京,是華夏衣冠文物的出擊站,從這裡,中華衣冠文物走向全國;北京,又是華夏衣冠文物的凝聚場,全國各地的精英文化匯聚于此,在此碰撞、融匯。
北京有北京的優勢。歷朝都有自己的北京優勢論。金元明清定都北京都是依據了各自的北京優勢說。
金人認定,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中原,若坐堂隍,俯視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環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確獨特,它為中原北方門戶,有人講它是中國的“龍眼”所在。它面平陸,負重山,南通江淮,北連溯漠,可稱得上是“財貨駢集,天險地利”,實為汴(開封)、洛(洛陽)、關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帶)皆不及也。
元代在遼金的基礎上建立大都,這是蒙古貴族認識到北京位于東西地勢的交匯點上,又君臨南方,進可以扼控全國(事實也是如此,從北京南進的軍事、政治行動基本上都是成功的︰蒙古鐵騎的南下,燕王朱棣的南下,清兵的南下,袁世凱的南下等等),退可以依托故地漠北,捲起首飾,騎上馬,一溜煙就會遁入故地,這是以地利人和的建都原則為依據的。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傳說中是件有神祕色彩的事,徐達在劉伯溫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的傳說,彷彿說明北京之成為首都是很偶然的。其實,明代遷都北京,有極為充分的歷史、文化、政治、軍事、經濟、個人情感的原因。它是中國衣冠文物從西向東遷移變動的結果。明開國定都南京,賴以推展全國,是符合明代人定都原則的,但蒙古勢力返回並峙持于漠北,隨時可以卷土重來,如不全力守衛邊疆,可能出現北宋第二。北京的地緣位置屬交通要沖,占住北京,就挾製了西北到東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條關口(這是四條生命線),北京城外有太行山、軍都山、燕山,地勢高峻,明代人認為“以燕京而視中原,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形勝甲天下,層山帶河,有金湯之固,誠萬古帝王之都”。
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于彈壓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懷和眼光,也是出于退可出關的戰略考慮。以多爾袞為首的清廷的遠見卓識者,認為要“以圖進取”,必遷北京。皇太極的遷都北京是要佔據這個關口從而統一全國,“以建萬年不拔之業”。1644年8月20日開始,清朝大遷都,10月10日正式定都北京。
三百多年以後,當中國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代表全國民眾的意志,決定把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選定北京,這裡邊有著太多的理由和依據。而且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其見微知著的遠見卓識,對新中國首都的選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京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統一全國的作用,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人所考慮定都的歷史背景。毛澤東熟悉中國的歷史,熟悉北京的歷史,從歷史的作用來看,定都北京無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廣州市,簡稱穗,別稱羊城,又稱「花城」或「穗城」,是中國的特大型城市之一,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廣州位於珠江口的沖積平原上,是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科教和交通中心。以經濟總量計,目前廣州是排在上海和北京之後的中國大陸第三大城市。
歷史
名稱及其由來
廣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約為2200年。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一帶就有「百越」人活動。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裡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於周夷王八年特建"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為"番禺城",即今天的廣州。到公元226年,孫權為了便於統治,由分交州東部為廣州,「廣州」由此得名。直至1921年2月15日成立市府廳,才特指廣州這個城市。
廣州又稱為「羊城」、「穗城」,又因四季花開不敗而得名花城。「羊城」之名源於一則民間神話: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天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五仙人騎著五隻羊,各攜帶一串谷穗降臨此處,贈谷穗給居民,祝福此地五穀豐登、永無饑荒,後仙人飄然而去,留下五羊化為石頭。傳說中的「五羊」就是今天越秀公園建有的「五羊石像」。
秦漢
秦始皇三十三年為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以後,廣州城開始逐步發展。漢初趙佗據有嶺南,成為第一代南越王,定都於廣州。漢武帝元鼎六年復置南海郡,為郡治。元封五年屬交州。建安二十二年交州廣信(今廣東封開)移治到廣州,為州、郡、縣同治。
三國至隋唐
三國吳黃武五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置廣州。晉置廣州南海郡,南北朝因之。隋文帝廢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仁壽元年因避太子楊廣之諱而改為番州。大業三年復置南海郡,屬番州。唐武德四年復置廣州,初為總管府,後改都督府。貞觀元年置嶺南道,治所在廣州。天寶元年,廣州改為南海郡;乾元元年復稱廣州。咸通三年嶺南分東、西二道,廣州為嶺南東道治。
五代至宋元
五代為南漢國都,改稱興王府,並廢南海縣改設咸寧、常康二縣。宋太祖開寶四年平南漢廢興王府及咸寧、常康二縣,復稱廣州,轄南海、番禺、增城、清遠、懷集、信安、新會、東莞八縣,屬嶺南道。宋至道三年設廣南東路,廣州屬之併為治所。大觀元年升為帥府,祥興元年改為翔龍府。元至元十五年為江西行中書省轄廣東道及廣州路治。
明清至今
明洪武元年設廣州府,為廣東布政使司、廣州府及番禺與南海縣治。清為廣東省會、廣州府及番禺與南海縣治。民國元年廢廣州府。1918年設廣州市政公所。1921年立市政廳,為廣州建市之始,仍為省會。1930年改設特別市,同年改省轄市。1938年10月21日至1945年8月15日,為日軍所佔。1947年復為國民政府行政院院轄市。
1949年10月14日,由陳賡將軍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了守衛廣州的國民革命軍,佔領該城。此後廣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廣東省人民政府駐地。1954年改省轄市至今。1984年10月,劃為國家計劃單列城市。
對外貿易史
廣州是古代中西交流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並從未關閉過的貿易通商口岸。清朝閉關時期的廣州十三行更是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一口通商」使當時的廣州(歐洲商人稱Canton)得以獨攬全國外貿,國際知名度迅速提高,成為廣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
近代革命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1841年的三元裡抗英鬥爭、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均發生在廣州。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為國民革命軍培養軍事人才。在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革命軍便以廣州作為北伐的大本營。同一時期,毛澤東、彭湃等人在這裡舉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為中國共產黨培養骨幹力量。1927年,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在這裡領導了廣州起義(又名「紅花崗起義」,「廣州暴動」)。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等也曾到廣州講學,傳播新思想。
古跡
廣州市內的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219處。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單位1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個。城區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掘秦漢造船遺址和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中國大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陳家祠廣州主要的歷史遺產包括:
秦造船貴遺址
南越王墓
北京路千年古道
藥洲遺址
光塔
六榕寺
南海神廟
黃埔古港
黃埔軍校
陳家祠
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現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