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一些關於武則天的劣跡和一些替她平反的文章

2006-10-29 4:20 am
我好想知~謝謝
更新1:

請問仲有冇幫她平反ge文章?

回答 (2)

2006-10-29 4:34 am
✔ 最佳答案
武則天當上皇后,為控制後宮,消除隱患,殘忍地殺害了王皇后和蕭淑妃。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初,皇太子仍然是高宗長子燕王李忠。武則天恐若有一天太子當上皇帝,對己不利,於是利用許敬宗等人上奏,更換皇后之子李弘為太子。

武則天為鞏固自己的地位,便清除異己,於是將褚遂良、長孫無忌及韓瑗等人貶官,或令其自縊。另外,武則天亦扶植了許敬宗、李義府等新貴,以穩固政治地位。又將《氏族志》改為《姓氏錄》,以提高新貴的社會地位。

王皇后和蕭淑妃之死

據《通鑒》記載,武則天當上皇后,為控制後宮,消除隱患,殘忍地殺害了王皇后和蕭淑妃。傳說武則天憤於唐高宗念舊,到別院探看,故對她們二人各杖一百,然後砍掉手腳,塞進酒甕,使她們哀號而死。蕭淑妃臨死怒罵:「阿武妖猾,乃至於此!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於是武后下令宮中嚴禁養貓。後來史家對這則記載頗多疑竇,王、蕭二人到底是高宗下詔賜死,還是武則天擅自處死她們?恰當的推測是武則天請求高宗下詔,令她們自縊。

換易太子

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初,皇太子仍然是高宗長子燕王李忠。李忠母親身份卑微,因當時王皇后不能生育,為壓蕭淑妃,長孫無忌等人便提攜李忠當上太子,故他始終站在武則天的對立面長孫無忌一邊。武則天恐若有一天太子當上皇帝,對己不利,於是利用許敬宗等人上奏,更換皇后之子李弘為太子。據《通鑒》記載,許敬宗曰:「皇太子,國之本也。本猶未正,萬國繫心。且在東宮者,所出本微,今知國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竊位而懷自疑,恐非宗廟之福。」此意正中高宗下懷,於是,顯慶元年(656)正月六日,太子忠被降位梁王、梁州刺史;李弘當上太子。

貶殺褚遂良長孫無忌

武則天為鞏固自己的地位,下一步便是清除異己。在立后鬥爭中,褚遂良曾以辭職且當朝撞頭尋死來勸諫,認為以先帝才人立后,替換名門閨秀,世人「將謂陛下為何如」,勸高宗三思,其後被貶為潭州都督。顯慶元年,韓瑗上書為褚遂良喊冤,並同以辭職「相要脅」,觸怒高宗。同時許敬宗告褚遂良謀反,於是再貶褚遂良及韓瑗。顯慶三年(658)冬,褚遂良在抑鬱中死去,時年63歲。其子褚彥甫、褚彥沖流放途中被殺。長孫無忌本是太宗長孫皇后的哥哥,身為國舅,但也因廢立之事與高宗產生隔閡,當許敬宗告其謀反時,已無力辯駁。七月在遭貶地黔州(今四川彭水),高宗令其自縊。

扶植新貴

許敬宗、李義府一直是武則天的得力支持者,擁立之功換取的是政治利益。穩固了政治地位的武則天獎賞許敬宗,《舊唐書》記載:永徽六年十二月,「遣禮部尚書、高陽縣男許敬宗每日待詔於武德殿西門」,顯慶元年,加太子賓客,「為待中,以立武后之功也。」監修國史。三年,進封郡公。貞觀以來朝廷所修《五代史》、《晉書》、《東殿新書》、《西域圖志》、《文思博要》、《文館詞林》、《累璧》、《瑤山玉彩》等書,皆總知其事。李義府受賞最早,永徽六年七月,為中書侍郎、參知政事,擢居宰輔之位。顯慶元年,又進爵為侯。二年三月為中書令。其他官吏如崔義玄、王德儉等,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晉升。

改《氏族志》為《姓氏錄》

《氏族志》是唐太宗貞觀年間修成的一部試圖建立新的士族等級的書籍。士族也叫世族、門閥、高門,指世代做高官的家族。作為制度,萌始於東漢,確立於曹魏,到兩晉南北朝發展至鼎盛。其特點是世代擔任官職,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政治局面。唐太宗修《氏族志》的目的,是為了推崇唐朝冠冕,打擊舊門閥。但是,雖然武氏家族屬於唐朝的開國功臣,但究其門第,不過是一個地方富商,因此,在《氏族志》之內,像其他新貴一樣,不注明郡望,即先祖的籍貫,以讓人一看就知道不是舊的士族。故修改此書勢在必然。與《氏族志》相比,《姓氏錄》多100卷,但所列士族少了48姓,1364家。在245姓、287家中,還有不少是新的。《姓氏錄》對南北朝以來的士族打擊沈重。

上疏建言


上元元年十二月,武則天上奏治理國家的十二條意見,這是武則天第一次系統地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史稱「建言十二事」。即:

1、 發展農桑,減輕賦稅和徭役;
2、 京師附近的百姓免除租稅和徭役;
3、 停止對外用兵,以道德教化天下;
4、 普天下無分南北,不論宮內宮外一律禁止浮華淫巧;
5、 避免大興土木,節省開支和勞動力;
6、 廣開言路;
7、 杜絕讒言;
8、 王公以下都要學習《老子》;
9、 父在母亡,為母守孝三年;
10、 上元元年以前,因功授予勛官、已發給證書的人,無須再進行追查考核;
11、 京官八品以上增加俸祿;
12、 文武百官任職已久,才能高而職位低的,可以晉升。

參與朝政

顯慶五年(660)唐高宗得了重病,《通鑒》記載:高宗「初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決之。」武則天自此參與朝政。但遭宰相上官儀的反對。《舊唐書》記載,上官儀「頗恃才任勢」,為維護既得利益,上官指使同黨捏造武后罪名,想激怒高宗,廢武后,最終反被指控為與太子燕王李忠謀反而被誅殺。

北門學士

「北門學士」與「翰林學士」或「文館學士」不同,不是官職,只是稱呼。他們是武則天通過高宗召集的一批「文學之士」,目的在讓他們著書立說,幫助處理一些表狀、奏議。這些被稱為北門學士的文士先後編撰了《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等書,共有千餘卷。李弘死後,武則天第二個兒子李賢被冊立為皇太子,時年20歲。他召集左庶子張大安、洗馬劉訥言等人注《後漢書》,用東漢外戚專權以影射時政。武則天命北門學士撰寫《少陽正範》、《古今內範》、《青宮紀要》及《孝子傳》等賜予太子,讓他尊崇孝道。

合璧宮命案

關於太子李弘之死,史書記載不一。《舊唐書》記載:「皇太子弘薨於合璧宮之綺雲殿」。《新唐書》認為是武則天恐太子繼承權位,又因當時李弘做了一件錯事,而遭殺身之禍。事情是因蕭淑妃遺留下來的兩位公主義陽和宣城,在母親死後,一直被幽禁在掖庭宮中,至三十多歲,李弘憐憫她們,乞請武則天准其下嫁。這便觸怒了武后,失去寵愛。上元二年太子隨同高宗、武后去「合璧宮」。當天晚上,李弘突然死亡,說是其酒中有毒。但後來史家多認為李弘是因結核病致死。死後被追諡為「孝敬皇帝」。

2006-10-28 23:29:02 補充:
唔知算唔算平反,係比較正面既文章:勸課農桑、發展農業武則天很重視農業生產,認為「建國之本,必在於農」。高宗晚年,武則天提出建言十二事,其中停止戰爭,減少不必要的國家開支;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對於保證唐朝經濟持續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議「勸課農桑」,在她掌權以後,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設立右御史台,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監察。每年春秋,派使者到各地巡視,考察官吏的善惡。還把農民從地少人多的關中地區遷徙到地廣人稀的河南地區。

2006-10-28 23:29:43 補充:
對由於戰爭和土地兼併而逃亡到山林之中的人,和地廣人稀地區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允許他們在所在地登記戶籍,並且免除他們兩年的賦稅。這些都保證了農業的發展。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比較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口也由高宗初年的380萬戶增加到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百分之零點九一。這在古代來說,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集中表現。

2006-10-28 23:32:48 補充:
繁榮工商業武則天時期,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高級絲織品綾錦的生產很發達。僅官府手工業作坊綾錦坊就有高級工匠三百六十多人,內廷也有織綾的工匠二百三十多人。1985年從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發現了一批珍貴文物,有舉世矚目的四枚佛指舍利,還有其他金、銀、玉、瓷、絲、玻璃等手工藝製品。其中還有一條裙子,被鑒定是武則天所用。

2006-10-28 23:33:25 補充:
武則天還關心商業的發展,市是城市中進行商業活動的地方,東都洛陽原有南北兩個市,為了適應商業的發展,天授三年(692),武則天下令在洛陽增設西市。當時交通也很發達,驛路以洛陽與長安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驛路每隔三十里設一所驛站,驛路兩旁設有店肆,方便往來的旅客。

2006-10-28 23:35:29 補充:
仲有好多,你去呢個網睇睇:http://hk.chiculture.net/php/sframe.php?url=http://hk.chiculture.net/0109/html/d10/0109d10.html
2006-10-29 4:27 am
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為武周聖神皇帝。14歲入宮為才人的時候,唐太宗因其美貌賜名媚娘,即位後改名武曌(拼音:zhào,音同『照』),取意「日月當空」(有另一種寫法,瞾,取其「雙目當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國號為周,不是唐。她是武士彠的第二個女兒,母親為楊氏。

她從小性格強直,不習女工,唯喜讀書,故知書達禮,深諳政事。童年時代,曾隨父母遍遊名山大川,閱歷深厚幹。

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入感業寺出家為尼姑。但宮中權鬥使她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昭儀,655年立為皇后。號「天后」,參與朝政,時與高宗並稱「二聖」。她是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的母親。高宗死後,她把持朝政。

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洛陽為神都,國號為周,史稱南周或武周。

武氏執政其間,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擁有男嬪妃(稱為面首),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但也是她開創了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並且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

武則天日漸衰老,雖然唐睿宗李旦改姓武,為皇嗣,但朝臣大多為繼為位廬陵王的唐中宗李顯繼位。武則天聽了狄仁傑的諫言,「那有姪兒替姑母立廟」後,於是下旨接廬陵王回朝。

武氏晚年希望廬陵王李顯改「武」姓可以繼位,但李顯的軟弱使她放心不下。直到長安五年(705)五月,武氏病重,朝臣張柬之等人推舉李顯繼位,恢復大唐國號,武周終於結束。武則天退位後,唐室尊稱她為則天大聖皇帝。

神龍元年(705)十一月去世時發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雖然唐室依照她的遺詔諡號,但卻有多次修改:

殤帝唐隆元年(710年),改為天后;
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為大聖天后;
延和元年(712年),改為天后聖帝,未幾,改為聖后;
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為則天皇后;
天寶八年(749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著有《垂拱集》百卷,《金輪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詩四十六首,《全唐文》編其文為四卷。

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說:「漢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謂不明」,清代趙翼謂其為「女中英主」。1994年,人們為了紀念她,將金星上的一座環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

注釋
^ 從684年-690年唐睿宗仍然在位期間,還有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幾個年號。雖然有文獻[1]把這幾個年號算作唐睿宗的,但是這段期間,武則天實際操縱朝政,睿宗毫無實權。因此大多文獻把這幾個年號算在武則天名下[2][3]。
^ 武則天的「男嬪妃」應為「男寵」而不是「面首」。

參考文獻

↑ 陳光,中國歷代帝王年號手冊,北京燕山出版社 第225-226頁 ISBN 7540210311
↑ 徐紅嵐,中日朝三國歷史紀年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第150頁 ISBN 7538276193
↑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中華書局,2004年 第100頁 ISBN 7101025129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作者的相關原始文獻: 武則天

前任:
次子唐睿宗
(大唐皇帝) 中國皇帝 繼任:
長子唐中宗
(大唐皇帝)
大唐皇帝
684-690 大周皇帝
690-705

前任:
王皇后 唐朝皇后
655年—683年 繼任:
韋皇后


收錄日期: 2021-04-23 23:53: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8000051KK044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