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資料一
張繼,字懿孫,襄州(湖北襄陽縣)人,天寶十二年進士及第,是中唐時期頗負盛名的詩人。他的學問淵博,頗重氣節,曾在洪州(江西省南昌市)做過鹽鐵判官,大曆年間,入朝為官,官至檢校祠部員外郎。他頗關心安史之亂(天寶十三年)後的人民生計:「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火僚原猶熱,風搖海未平」,「量空海陵粟,賜乏水衡錢」,這些都是他關切時事的作品。
高仲武評張繼的詩:「事理雙切」,「比興深矣」,「不雕而自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他的詩不但「有道者風」,也頗有「禪味」,這是當時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風氣,他自也不例外。但他並無一般仕宦者的官僚習氣,曾作感懷詩:「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他不逢迎權貴,與當時同是進士出身的詩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時有往來。
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
資料二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張繼一生,僅以此詩流傳後世,但僅此一詩,已足夠使他名傳千古。
一千兩百多年前,張繼進京趕考,和天下每位學子一樣,總希望那段「十年寒窗」.「三更燈火五更雞」的歲月能得到報償,總希望「一舉成名天下知」。放榜之日,能夠享受插花遊街、馬蹄輕疾的風流;能得到袍笏加身的榮耀,衣錦還鄉。並能在瓊林宴上一睹文武百官的風采,親見天子的龍顏。
放榜之日終至。帶著滿腔的期待,張繼上京城去尋找自己的名字。臉上的笑容漸漸抹去,嘴角上揚的弧度由升而平而降,肌肉愈來愈緊繃,眉頭愈鎖愈深,心愈揪愈緊……。一滴淚竟悄悄地自眼角滴下,滑過這個男子漢的臉頰。
乾坤朗朗,白雲悠悠,眾人喧嘩,張繼不解。他落榜了!榜紙那麼大那麼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此時此刻,他覺得眾人都在看著沒有考上的他,心裡都在議論紛紛。羞慚沮喪的張繼,低著頭離開了京城。來到蘇州----人稱水鄉的美麗之都。
和船家議好了價,張繼踏上小舟。船行似風,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馮虛御風,止於蘇州楓橋之下。船行輕疾,而張繼的心卻凝重萬分,愁思濃得化不開。月亮西斜了,清冷的月光使萬物顯得孤寂,烏鴉嘶啞啼叫,使夜靜得更深沈。霜覆屋瓦,霜結千草,星子亦如清霜,一顆顆悽絕冷絕。落榜的張繼,早已是滿臉秋霜。唉!這世界,黑暗成形,光彩已離我而去。
岸上江楓如火,江上漁火二三。已是深夜時分了,漁人還在辛苦工作。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在工作,只有張繼,沒有工作,亦無法安眠。今夜,是一個失眠的夜晚。
寒山寺的鐘聲自凝重的空氣中一聲聲地傳了過來。滑過水面,撞進張繼的耳中。那鐘聲,在沈浸夢鄉之人的耳中,只是模模糊糊的聲音,但在愁困失眠的張繼耳中,卻是一記一記清清楚楚地撞在他的心坎上,又沈又重,令他愁上加愁。
這無眠的一夜,張繼將愁思化成千古絕唱,寫下了後世人盡皆知的「楓橋夜泊」。榜上無名的他,其名聲竟超過當時上榜的所有人。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就沒有這首好詩;如果張繼榜上有名,他的名字大概只會流傳當世,在這一千兩百多年之後的時代,早已湮沒無聞了。
世事難料,許多事物的價值,皆非當時可定。張繼是上榜好呢?還是落榜好?以當時而言,誰願意落榜?但以多年後的今日來論當時,張繼落榜落得還真好,因為落榜而有楓橋夜泊,因為楓橋夜泊而使張繼的聲名不朽,那一場失眠,也因此而不朽。
蘇軾超然台記有云:「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其意是說:「我們對物的好壞觀念常有既定的看法,而憂樂的心裡也就由此產生。那些被困在既定觀念中的人,就不知道優遊物外的樂趣。不懂得凡事要跳出來看的人,就好比在門縫中看人爭鬥一樣,又怎能知道勝敗落在誰的身上?這怎不令人大大地悲哀?…….而蘇軾之所以能時時快樂,正是因為他能優遊於物外的緣故啊!」
張繼的落榜之愁,成為他後來享千古盛名的原因。這苦事到後來竟成為美事一樁,其中之妙,值得我們深思。
以後看事情時,是否也學著換個角度想想看?有一個小男孩,自得其樂地投球、打球,但他常常打不中自己投的球。別人也許會說:「你真是最差的打擊手,連自己投的球都打不到。」但那小男孩卻很快樂地說:「我真是最佳投手,能投出自己都打不到的球!」
美國耶魯大學教務長,有一次問一位同學:「你在班上的成績,是不是列在前面一半之中?」那個學生回答:「不。可是有許多同學排在後面,才使那一半同學的成績排在前面。我便是那後面一半同學中的一個。」沒錯!他正擔任著別人成功的基石呢!
許多事常是很弔詭的,不是嗎?
另外,也學學張繼發洩愁思的方式吧!落榜之愁,對一個讀書人而言,真是愁得無以復加。但張繼不借酒澆愁,亦不狂歡麻醉自己,也沒有用暴行來洩恨。他用字用詩,一筆一劃,又深又重地刻出自己心中的愁,傳成千古絕唱,亦為古今同愁之人說出心中那萬千愁情。他將愁轉為美事,此愁不傷人不害人反而利人利己。
唐玄宗天寶年間,張繼終於考上進士。之後的張繼如何,我們不知道,但張繼的名字,卻隨著他的落榜之詩----楓橋夜泊傳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這一定是張繼始料未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