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人溝通

2006-10-28 11:12 pm
何謂良好的溝通?
良好的溝通有咩好處?欠與人溝通的壞處?
有咩溝通的方法?
舉d好同唔好的個案
係唔係都答d呀~唔該!!

回答 (2)

2006-10-28 11:20 pm
✔ 最佳答案
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相互表達意見,交流情感,互換資訊的溝通。親子之間, 更需要良好而有效的溝通。溝通的方式最常用的是“說話”(或稱之為”對話”), 彼此之間, 在”說”與”聽”中互動、溝通。然而要”說”合宜的話語,“聽”內心的聲音, 不妨注意到如下的技巧:

1、尊重對方: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沒有任何人和他完全一樣。 應當尊重對方個人的想法、意見、感受、情緒和經驗,容許有個別差異、彼此不同的存在。
2、接納對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身心特質,和優點與缺點,當接納他是他,他不是別人。不必要人比人,也不需要用高標準來要求別人。
3、將心比心:要能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立場去思考或感覺,放下自己的主觀,用同理心去感受對方的思想與心情。
4、體諒同情:子女的言論或行為,不一定正確。體諒他或許無知不懂,或許一時衝動,給他機會,給與同情。
5、選擇時機:溝通需要有恰當的時間與地點,在既自然又有意願的情況之下,往往是最好的時機。
6、傾聽心聲:讓自己安靜、專心、誠懇、友善地傾聽子女說出來的”話”,甚至沒有 說出來的”話”。給子女時間、機會、支持、鼓勵,使子女能說出真相 與心聲。
7、正確表達:先整理自己想要表達的重點,將想法和感受讓對方了解。表達的內容要具體、明確,說話的用詞要委婉、貼切,進而訴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
8、控制情緒:溝通難免會有情緒,切記不要亂發脾氣,小心不要傷人自尊,冷嘲熱諷,漫罵穢語,只會加深彼此的距離與心結。快要動怒時,嘆個氣,深呼吸,走一走,洗個臉都有用。
9、避免論斷:對事不對人,可以減少傷人尊嚴的論斷,談現在的問題,不翻過去的舊帳,可以就事論事,減少人身攻擊。
10、消除誤會:溝通中難免會表錯情、會錯意,造成彼此的誤會。雙方需要有認錯的勇氣,和解釋的空間。

居家環境的水管、水溝如果不通,污水不能排除,就會污染環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影響生活品質。人際往來,如果溝通不良,不但事業難以成功,自己的人緣或是家庭生活也都難以有美好的結果。因此,如何跟別人保持良好的「溝通」,建立良性、和諧的互動關係,這是現代人生活裏必修的一門學問。

現代人因為經常自我設防,造成人際之間的疏離,許多家庭問題因此產生,例如親子之間的代溝、婆媳之間的不和,乃至親朋、鄰居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等,大都起源於溝通不良。

造成溝通上的障礙,有的是拙於言詞,有的因為表達不當,有的則是因為自己預設立場,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自然無法溝通;也有的人態度冷漠,令人不願碰觸;但最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則是姿態太高,對於自己的主張,要人奉若聖旨,完全沒有商榷的餘地,如此之人,如何溝通?因此,一個人能夠「從善如流」,讓人覺得自己很好說話,別人才好跟你溝通;能夠「與人為善」,讓別人覺得於己有利,別人也才願意與你溝通。

尤其,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彼此的共識,達成意見一致,而非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因此要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的替對方著想;能令對方歡喜接受,才是有效而成功的溝通。

佛世時,佛陀為了度化優波離、尼提等階級低下的弟子,總是先給予讚嘆、肯定、認同,先讓他們對自己建立起信心,再引入佛門。所以,佛教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都是溝通人際的最好法門。

現代人除了夫妻、親子、朋友、主從、黨政之間要溝通,甚至在國際間,國與國的關係,乃至東西文化之間,都要建立溝通的管道,彼此在意見、思想、理念、作風、主張上都要互相交流,如此才能融洽和諧、兼容並蓄的共存共榮。

除此,每日與自己保持良好的溝通,對自己的優點加以肯定,對自己的缺點加以改進,時時保持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不要讓自己的心中積滿不平、不公、不滿的情緒,一切隨來隨遣,這才是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溝通」功夫。
2006-11-02 1:36 am
個案

青少年人際溝通與聯繫研究
新聞稿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五成青少年承認與家人或朋友溝通關係不佳
自我為本的傾向阻礙人際聯繫,削弱家庭關係
突破機構於今年二月至五月進行了一項「青少年人際溝通與聯繫研究」,研究發現五成本地青少年表示與家人或朋友缺乏良好的溝通關係;他們與家人、朋友的聯繫主要受個人表達能力影響。而青少年與家人的聯繫不足,亦與他們以自我中心的態度來聆聽別人有關;另外由於缺少同感心(Empathy),而引致與朋友的聯繫不佳。以上結果令人關注現時青少年的人際相處是否過於自我中心、缺少對家庭支援的重視。
是次研究主要對象為本地十二至二十五歲的青少年。研究組以隨機抽樣電話普查的方式,訪問了849名青少年;另外又訪問了343名二十六至三十九歲的成人作比較樣本。整體訪問成功率達43.2%,樣本標準誤差率少於2.8%。青少年受訪者的年齡平均為17.1歲,當中以女性略多(52.0%),七成多(76.4%)依然在學,二成(20.9%)為全職工作人士,近七成(69.6%)具中學或以上學歷。
近半未能與家人或朋友溝通良好
研究發現,在各種溝通關係中,青少年與朋友的溝通最好(79.8%),其次是同學(77.3%)、同事(54.8%)和家人(52.6%)。近半(48.8%)的青少年能同時與家人及朋友溝通良好,但亦有四成多(47.3%)表示與家人缺乏良好溝通; 16.2%受訪者與家人及朋友均缺乏良好的溝通(詳細見表一)。研究顯示,能同時與家人及朋友溝通良好的青少年均擁有三大性格特質,包括:
1) 個性外向,如「擅於與不同的人交談」;
2) 情緒穩定,如「心情成日都好輕鬆」;
3) 待人以誠,如「會關注其他人的事」。

表一:受訪青少年與家人、朋友的溝通情況-- 註:+代表溝通關係好;-代表溝通關係差 (N=845)
與家人溝通與朋友溝通比率
++48.8%
+-3.9%
-+31.1%
--16.2%
100.0%
溝通能力、態度影響與家人朋友聯繫
研究發現,青少年未能與家人或朋友溝通良好,皆因缺乏自我表達能力,未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與朋友聯繫不佳者,除表達力弱,也缺乏同感心,不懂『從對方觀點理解事情』;與家人缺乏良好聯繫者,與其自我中心的態度有關,例如「當有不同意見提出,會打斷對方說話」、「只顧自己說話而忽略對方的表情和反應」。
研究又顯示,良好表達能力、具同感心和聆聽時不以自我為中心,能使青少年之人際關係明顯提升。青少年在溝通時若能清楚表達自己,可讓對方更明白自己的情況和需要;與家人相處時,若減少自我中心的態度,設身處地理解對方,可拉近人際間的距離。
對比26至39歲的成人,研究顯示成人雖有較強的家庭聯繫,但青少年與成人在表達能力、同感心、自我中心的聆聽等方面都沒有分別,顯示以上的溝通及聯繫問題絕非因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所致,而是社會整體缺乏培養良好溝通的教育。
重視獲取支援多於付出
另外,研究數據顯示,本地青少年與家人、朋友的交往中,「付出」與「獲取支援」出現差異。青少年較側重取得家人支援,多於支持家人;與朋友之間會重視獲得對方信任、被徵詢意見,多於隨時找到朋友協助。可見青少年對待家人較以自我為先,對待朋友較著重付出與認同。反映年青人對家庭重視的下降。
人際技巧以外更需價值培育
負責是次研究的突破研究員陳之虎表示,研究反映時下青少年人際溝通的弊病在於自我中心,缺乏對他人認同和聆聽,對家人亦缺少重視和諒解。青年工作者除了培養年青人良好溝通技巧,更應提升他們重視他人、重視家庭的價值培育,改善他們以自我為本的思想。
陳之虎建議學校和教育當局,須從小向青少年提供溝通技能訓練及家庭價值教育;否則未來可能會出現大量自我中心、難於溝通的封閉青少年。
健康心理學家鄧焯榮表示,良好的人際及家庭連繫有助個人身心健康的發展,亦可調和生活精神壓力;關係的歸屬能於逆境中提供個人情感和物質的支援。要建立健康的支援系統,人際關係中必須保持「獲取」與「付出」的平衡。長期處於付出會令人身心疲乏,而長期處於獲取支援卻會令人變得不懂付出,形成自我中心和冷漠,對身邊的人也會造成壓力和傷害;長遠將削弱社會的人際聯繫動力,整個社會在逆境當中會顯得脆弱無助。
參考: 我刀做緊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04: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8000051KK025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