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來源

2006-10-28 11:11 pm
重陽節的來源於哪裹?以及它的故事,我都想聽聽。

回答 (3)

2006-10-28 11:14 pm
✔ 最佳答案
古農曆九月九日,是為重陽節。
又名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由於古人將數字分為陰陽,而九為陽數。
九月九日,為陽月陽日,所以人們都叫它為“重九”或“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至漢代。東晉葛洪在《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所寵幸的戚夫人,每逢九月九日,就會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稱此舉能令人長壽。漢武帝以後,這一風俗便流行於民間。

關於重陽節的來源,另有一傳說。相傳東漢時代,有個名為費長房的仙人,能未卜先知。有一天,他告訴其弟子桓景,於九月九日,他的家裡會有大難降臨,於是勸他帶著全家大小登高,避開禍端,並用紅布曩包上茱萸,佩帶在手臂上,當日飲用菊花酒,桓景於是遵照師父的指示,帶著全家上山避禍,順便遊玩。傍晚回家後,發現家裡的牲畜全都死光,桓景一家因而得以避開一場災難。於是代代相傳,晉以後重陽登高避禍便甚為普遍。再經時代的變遷,順道重陽上山祭祖的人漸多,重陽祭祖便成一習俗。
參考資料:
http://hk.geocities.com/vinki_lau_hk_11/introucation2.htm
2006-10-29 10:49 pm
甲:前言

中國漢人社會的超自然世界裏,主要可分為神、鬼及祖先三大類別,而一些傳統的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重陽、盂蘭等都以祂們為祭祀對象。蔡志祥(1994,頁5)指出,節日主要是和父系家庭和宗族(以血緣為紐帶的擴大家庭組織)有關的祭祀活動,而且它是俗世的和不須任何宗教媒介(如僧道的參與)的活動(除盂蘭及元宵等以社區為基礎的節日外)。因此,人們通過組織或參與/慶祝這些節日,除了在宗教層面上維繫了生者與死者/人與神靈的互惠關係外,它同時使家族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及身份認同得以維持或加強。在介紹新界上水廖族的重九祭祖活動之前,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重陽節的起源及有關的祭祀儀式。


乙:節日的名稱及由來

重陽節是在農曆的九月九日,由於古人將數字分為陰或陽,而九為陽數,所以當天是陽月陽日,故此人們都稱它為「重九」或「重陽」。

該節日的起源,可遠溯至漢代。《西京雜記》曾記載,漢武帝所寵幸的戚夫人,每逢九月九日就會頭插茱萸〔註一〕,飲菊花酒,食蓬餌〔註二〕,認為此舉可能令人長壽。因此,重陽節又名茱萸、菊花節。自漢武帝以後,這一風俗便流行於民間。

但歷來對重陽節的來源也有另一說法,而它就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一個民間故事:

相傳東漢時代有一能未卜先知的仙人名叫費長房。有一天,他告訴其弟子桓景,於九月九日,他的家裡會有大難降臨,於是著令他帶著全家登高避禍,並用紅布曩包上茱萸,並佩帶在手臂上,當日亦須飲用菊花酒。桓景於是遵照師父的指示,帶著全家上山避禍,順便遊玩。傍晚回家後,發現家裡的牲畜全都死光,桓景一家因而得以避開一場災難。

結果,這個傳說被廣泛流傳。晉代以後,重陽登高避禍更為普遍。再經時代的變遷,順道重陽上山祭祖的人漸多,重陽祭祖便成一習俗。

〔注一〕茱萸是一種小喬木,在春天開花,秋天結果。佩帶茱萸葉可以防止蚊蟲叮咬。
〔注二〕蓬餌又叫「菊糕」或「花糕」。


丙:香港的重陽祭祖概況

近年香港,每逢重陽當天,政府有關部門及公共交通機構便會實施一系列相應措施,以方便及管理上山掃墓人仕。這些掃墓人仕大多以一個或數個家庭為單位,帶同少量祭品和香燭來拜祭先人。在參與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面,這均有別於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邱東(1992,頁128-129)指出,一般新界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抵達祖墳時,部分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部分則清理墳旁雜草,掃除垃圾。在香港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它仍然保留此習俗,其秋祭(亦即重陽祭祖)的場面甚為浩大。


丁:上水廖族

源流及發展
該族的開基祖為廖仲傑。仲傑公原藉福建,相傳於元朝末年因逃避海盜而輾轉南遷,後來發覺上水鄉四面環山,而且土地肥沃,又有河流可作灌溉,於是便定居下來,並開墾耕作。隨著時間發展,廖族子孫繁衍,並發展成為現在的廖氏宗族。
仲傑公在上水鄉定居後,婜了鄰近侯族女子為妻,並育有一子名自玉。自玉生有三子,分別為如圭、如璋、如璧,為現今上水鄉廖族的長房、二房和三房。在十七世紀中期,族中人口約有五百多人,但至一九五五年,人口已增至三千六百多人。在一九六零年代,該族已有四千四百一十人,其中二千零二十六人為男丁(參考Baker 1968,頁20;38)。隨著人口的增加,廖族所佔的耕地和居住地方也不斷地擴張。直到目前,該族已發展成為擁有八條村落的宗族組織,分別是圍內村、門口村、上北村、下北村、大元村、莆上村、中心村及興仁村。一九三二年,廖族在萬石堂大宗祠辦學,名為鳳溪小學,其後因擴展中學才遷址。今天,隨著工業化及都市化的發展,很多族人已出外發展,仍從事農耕的人已非常少了。

宗族組織
在廖族中地位最尊崇的,首推族長。以父系血緣為基礎的宗族裏,族長必定由男性族人繼任,他是族中年紀最大及輩份最高的人,主要職責是領導拜祭。族長之下設「二族」一名,其輩份次於族長,同樣負責祭祀。另外,每條村各有五個村代表;再者,在他們之中又會選出一個村長及兩個副村長,負責整個上水鄉廖族的行政事務。村中亦設立鄉公所,負責處理鄉務。
除了確立政治組織外,廖族亦設有公有財產(多以祖或堂命名,如萬石堂)作為祭祀及其他公共事務之用。根據Hugh Baker(1968,頁171)的統計,在1906年,整個廖族擁有973.33公頃土地,其中503.64公頃屬於祖嘗,佔總擁有土地數量的百分之五十二。廖族及各房派因而可從這些嘗產所得的收益(主要是田租)來支付及維持大型的集體祭祀活動,一方面維繫著族人與先人的關係,強調及強化慎終追遠的傳統思想及孝行,另一方面可透過這個宗教活動來加強族人之間的凝聚力及身份認同。

廖族秋祭
上水鄉廖氏族人對祖先的祭祀主要是春秋二祭:春祭於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在萬石堂大宗祠舉行,而秋祭則在農曆九月初九、初十(亦即重陽節的正日和翌日)分別於鰲地及虎地舉行。鰲地是廖族開基祖廖仲傑的墓地,位於上水金錢村,屬衣冠塚。其左右兩旁是長房七世祖樂得公和三房八世祖培岡公的墳墓。由於他們的後裔曾資助重修墓地,因此倆人得以與開基祖葬於同一墓地。虎地(因風水地形而得名)是二世祖自玉公的墓地,位於粉嶺和合石之山麓間。
在秋祭正日,族長、二族、房長、父老(六十一歲或以上的男性族人)、鄉紳及其他宗族成員,聯同鳳溪學校員生列隊前住先人墓地拜祭。Hugh Baker(1968,頁68)指出,在二次大戰前,只有族長、二族、房長、父老及有功名的族人才有資格參與拜祭。但在1950年代開始,廖族為了加強年青一代對宗族的認同感,所以便讓鳳溪學生參與祭祖活動。
當所有人到達仲傑公墓地後,族中負責祭祀儀式的通贊便會安排參拜者根據輩份的高低就列於祖墳前,準備拜祭。首先燃放爆竹,然後奏樂,接著參拜者行三叩首之禮,之後由族長奠酒,獻香燭及祭品。在宣讀祝文後,各紳耆依輩份次序奠祭。禮成後,輩分較高的族人可領取胙肉一份,當地人稱之為「太公分豬肉」。在農業社會,豬肉是一種貴重的食物;故此,「太公分豬肉」這一儀式可反映出宗族對輩份的重視及禮遇。現在雖然豬肉已變成很普通的食物,但它的象徵意義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緊接族人拜祭的,是鳳溪學校的省墓隊。儀式的程序是先靜默三分鐘,然後奏樂,唱校歌和省墓歌,接著隊員向先人鞠躬及獻花,讀祭文。(有關廖族秋祭的圖片,可參閱這個網址:http://www.liumanshektong.org/village/v03.htm)最後,有專人負責在附近烹煮食物,然後眾人在墓地附近一同享用,稱為「食山頭」。
上水廖族除了春秋二祭外,清明節不會舉行祭祖儀式。以往秋祭只容許男性參加,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容許婦女參與。由於秋祭規模龐大,耗費不少,支出多仰賴族中嘗產如田地樓宇的租金入息。以二零零年為例,萬石堂用於重陽及祭祖慶典的支出是三十萬港元,而當年該嘗產的二百五十萬港元收益足以支付這方面的費用。時至今日,每年參加秋祭的人數有遞減趨勢。這和年青一代遷居市區或海外,使農村社會日漸萎縮有著密切的關係。
2006-10-28 11:17 pm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在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的說法。




目錄 [隱藏]
1 來歷
2 風俗
3 名人詩賦
4 紀念活動



[編輯] 來歷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很多說法: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禦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爲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干寶《搜神記》雲:淮南全椒縣有一丁氏,嫁給同縣姓謝傢,由於謝家是大富戶,她婆婆卻兇惡殘暴,虐待丁氏,強迫她幹繁重的家務,經常遭到痛罵和毒打。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懸樑自盡。死後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做人家媳婦每天辛苦勞動不得休息,重陽節請婆家不要讓她們再操勞。"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婦女休息,叫做「休息日」。這位姓丁氏的婦人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以後,每逢重陽節,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洩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編輯] 風俗
登高旅遊
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形如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現代重陽糕,沒有固定樣式。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許多人效仿晉朝大詩人陶淵明。一直到明清,飲菊花酒都非常流行   

佩茱萸
插茱萸、戴菊花的風俗,在唐代已經普遍流行。

射箭
從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在重陽節當天,帝王官僚們除了登高作詩,舉行宴會歡樂外,還有了射箭、縱馬、圍獵等活動。像陳後主就是沉迷於聲色之外,還喜愛走馬射箭,亡國時還要再獵一圈。到了唐代,重陽射箭圍獵活動依然盛行。

放風箏
風箏也叫"鷂",在中國有兩千年的歷史。閩南語中有一句話:"九月九,風吹滿天嘯",就是形容重陽以後,風箏滿天飛的情形。

敬老活動:
由於「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長長久久的含意,因此有令人長壽的說法。重陽節因此又發展為「敬老節」,有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貴長命的意義。

[197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為了弘揚「敬老崇孝」的傳統,特別訂定以重陽節為「敬老節」,此後每年的這一天,各地都展開敬老活動,喚醒民眾重視老人、尊敬老人。


[編輯] 名人詩賦
劉長卿─九月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裡,山翠現樓西。
邵大震─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啟顏錄》還記載唐宋國公蕭瑀不會射箭,大書法家歐陽詢當面作詩嘲笑的情形:疾風吹緩箭,弱手馭強弓,欲高反覆下,應西還更東, 十回俱著地,兩手並擎空,借問誰為此,乃應是宋公。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詩: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詞雲: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清代詩人李士英的《重陽偕友登玩河樓》千秋落葉隨風走,萬里長江貼地流,村圃雨余鴉噪晚,關山霜冷雁鳴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詞雲: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3: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8000051KK025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