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維特魯威人,最後的晚餐有咩(比)密??

2006-10-28 7:43 pm
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維特魯威人,最後的晚餐有咩(比)密??

回答 (3)

2006-10-29 7:56 am
✔ 最佳答案
在2003年出版的《達芬奇密碼》一鳴驚人,它在權威的美國《紐約時報》排行榜上面呆了50周,而且幾乎一直排在前兩名,直到如今,它仍然是世界許多國家書店中的熱銷書,該書作者丹﹒布朗更因而成為世界文壇的知名人物。

《達芬奇密碼》由一起發生在巴黎盧浮宮的謀殺案開始。館長雅克.索尼埃被槍殺,死前竭力將自己的屍體擺成達芬奇畫作《維特魯威人》 (The human proportions according to Vitruvius / Vitruvian Man) 的樣子,旁邊還寫著一串數字:13-3-2-21-1-1-8-5和一個字謎,結果將哈佛大學的符號學家羅伯特.蘭登和法國警方密碼破譯部主任索菲.奈芙捲入其中。

真相慢慢顯露,事件其實是郇山隱修會 (Priory of Sion) 和天主事工會 (Opus Dei) (兩者都是真實的團體) 為了隱藏一個驚人的秘密 (秘密和聖杯有關。為了不影響你閱讀的樂趣,這裡不說明了) 而進行的角力。蘭登和奈芙一面逃避追捕,一面又忙於解各式各樣的謎題。達芬奇成了他們破案的靈感源泉,因為這位大畫家的作品中也充滿了種種離奇古怪、匪夷所思的密碼。布朗在書里大量插入天文、地理、宗教、玄學和歷史知識,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讀者們看得不亦樂乎。

不容諱言,書中有很多資料上的問題。例如 Leonardo da Vinci 實際上指 「Vinci (地名) 的 李安納度」,書中以 da Vinci 稱呼此著名畫家,犯了一個連「隱者龜」卡通也沒有犯的錯誤。奇怪的是,中國人倒習慣叫他達芬奇,說「李安納度」倒是會引起誤會。作者對達芬奇的畫作的銓釋也非正統,例如很少人會認為《最後晚餐》一畫裡會少了一個門徒,多了一個女人。更嚴重的是,作者的「基督論」絕對是「異端」,無怪乎基督教界對本書群起而攻。

細心分析,作者所根據的並非新資料、結局也不太令我滿意 (尤其是最親密的朋友原來是出賣自己的人),但總體來說,本書還是令讀者感到懸疑和刺激的。林在山女士稱之為 Pulp Fiction,是要求一個荷里活劇本有歷史論文的水準,實在太苛求了。


第8章  VITRUVIAN MAN 《維特魯威人》

館長雅克.索尼埃被槍殺,死前竭力將自己的屍體擺成達芬奇畫作《維特魯威人》 (The human proportions according to Vitruvius / Vitruvian Man) 的樣子。

《維特魯威人》是達文西按照維特魯威 (Vitruvius) 的學說《廟宇的設計》繪製出的一個具有規律的人體,成為後世研究文藝復興人體描繪藝術的科學計算模式。

圖中的正方形有 24 掌高,圓的面積約 660 方掌,用此減去正方形之面積,得 84 方掌,據說這裡恰好藏有作者的名字:

LEONARDO = 12+5+15+14+1+18+4+15 = 84

達芬奇的作品果真充滿密碼。



第21章 蒙娜麗莎 (Mona Lisa/La Gioconda) 1503
蒙娜麗莎 (Mona Lisa/La Gioconda) 1503


蒙娜麗莎是自畫像? 「雌雄混合、男女同體」是貫穿全書的一個意念。有人將蒙娜麗莎和達芬奇的自畫像比較,宣稱二者有相似之處,的確,達芬奇晚年作品中的施洗約翰果真看起來像個女的,手勢也很奇特。這「施洗約翰的手勢」究竟代表什麼,到現在還是個謎。達芬奇畫了此畫之後三年,即1519年便逝世了。


第55及58章 最後的晚餐 (The Last Supper)

沒有聖杯,有一隻不知是誰的拿刀的手,耶穌右方是女的,頸上還有一把手刀?




其他書中提及的秘密:http://elearning.yenching.edu.hk/~hu/books/da%20vinci%20code/book1dvc.htm
2007-12-15 6:51 am
我唔明呀~~~
2006-10-28 7:50 pm
蒙娜麗莎的畫中人是誰今天無法確切考證,藝術史學家曾討論過多種可能性。許多人相信畫中的女士是一位佛羅倫斯富有的絲綢商和政府要員的妻子。這個理論來自於達·文西晚年的一句話,他提到過一幅「巨人朱利亞諾·梅迪契委任的一位佛羅倫斯貴婦的」肖像。

達·文西的第一位傳記作者說,蒙娜麗莎確有其人,她是一位弗朗西斯科·戴爾·吉奧亢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吉奧亢多的確存在過,他是佛羅倫斯的一位富商,他在當地的政治界也是有權有勢的。關於他的夫人麗莎·格拉迪尼(她1479年出生,1495年於吉奧亢多結婚)我們今天幾乎一無所知。事實上沒有任何歷史記錄說明她是梅迪契的情人或達·文西的確是指她。

達·文西後來還有一句話產生過一些混亂。在這句話中他提到蒙娜麗莎和一幅弗朗西斯科·戴爾·吉奧亢多的肖像。因此有人提出了一個有爭議的理論說蒙娜麗莎是一個男人。

這幅畫的意大利語標題La Gioconda來自達·文西1625年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他說這幅作品展示了一位Gioconda的半身像。但在這裡必須注明的是,在意大利語中Gioconda也是「一位寬心的婦人」的意思,並不一定是一個名字。

有人提出了一個建議說蒙娜麗莎實際上是一幅自畫像。假如在電腦上把蒙娜麗莎的像與達·文西的一幅自畫像重疊到一起的話,兩幅像的面部一模一樣。批評家認為這個結果只不過是因為兩幅像是同一個畫家用同一種風格畫而造成的。

還有人提出一個建議說蒙娜麗莎實際上是一位米蘭的大公夫人。達·文西為這位夫人做了11年的宮廷畫家。畫中人的深綠色衣服說明她是這個大公家庭里的一為貴婦人。而蒙娜麗莎與這為大公夫人的其他肖像的相似性是顯而易見的。




現代科技透視出驚人發現,"蒙娜麗莎"入畫前剛產下第二胎

路透渥太華電---一位法國美術專家周二稱,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6世紀巨作《蒙娜麗莎》的畫中主角,在充當達文西的模特兒之前剛剛生下第二個兒子。這是一群加拿大科學家利用特殊的紅外線3D掃描技術對畫作上的層層顏料做了透視掃描後所發現。

法國博物館研究與復原中心的默丁(Bruno Mottin)表示,在對安放在巴黎羅浮宮的這幅畫進行了詳細檢視後,他們發現蒙娜麗莎的衣服外還有一層透明的薄紗。

「這種薄紗...在16世紀早期的意大利,是孕婦或剛剛生產的婦女的典型穿戴。這是前所未有的發現,因為這幅名畫一向被認為偏暗,難以檢視,」默丁在記者會上說。

他說:「我們現在可以說,達文西的這幅畫是為了慶祝蒙娜麗莎的次子誕生而作,而且我們可以更精確地說這幅畫創作於1503年。」

畫中帶著一抹淡淡微笑的女子已經確認是麗莎格拉迪尼(Lisa Gherardini),是一位佛羅倫斯商人的妻子,她曾養育了五個孩子。

默丁還說,與多數看法相左的是,蒙娜麗莎並不是讓她的頭髮自然披散,而是戴著一頂無邊軟帽,只有幾束捲髮露在外面。

「眾人總是寫道蒙娜麗莎讓頭髮自由地垂在肩上。這說法讓很多歷史學家十分吃驚,因為在文藝復興時期,通常是年輕女孩或者品行不端的婦女才會讓頭髮隨意披散,」他說。

提供這項掃描技術的加拿大國科會(NRC)專家說,這幅畫很脆弱,但如果得到適當的照料,應該不會承受太大損壞。


馬爾庫斯·維特魯威·波利奧(Marcus Vitruvius Pollio;約公元前80年或前70年-約公元前25年)是古羅馬的作家、建築師和工程師,他的創作時期在公元前1世紀,他的生平不祥,連他的名字馬爾庫斯和姓波利奧也只是由伐溫提努斯(Cetius Faventinus)提到過,他的生平年代主要是根據他的作品確定的。

他出生時是羅馬的自由民,可能是出生於坎帕尼亞,他曾經在凱撒的軍隊中服過役,在西班牙和高盧駐軍,他可能是軍中的工程師,製作攻城的機械。他後期由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直接授予養老金,他生前可能並不太出名。

他寫了一部《建築十書》,並獻給奧古斯都,這是一部用拉丁文寫的關於建築的論著,是目前西方古代唯一一部建築著作,我們只是從他這部著作中才知道他是一位建築師,當時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的總督曾經提到他為連接管道設計了管徑標準。唯一他自己說的由他建造的建築是法諾鎮的會堂,但現在已經絲毫痕跡也沒有存留。


達·文西畫的《維特魯威人》最使維特魯威出名的還是他的《建築十書》,他在書中為建築設計了三個主要標準:持久、有用、美觀(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維特魯威認為建築是對自然的模仿,正如鳥和蜜蜂築巢, 人類也用自然材料造建築物保護自己,為了建築美觀,先後發明了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其中的比例要依照最美的比例-人體比例,後來達·文西依照他的描述畫了《建築人體比例圖》(維特魯威人),在代表宇宙秩序的方和圓中,放入了一個人體。

維特魯威可能並不是古代西方第一位建築師,但是第一位能把建築原理寫下來的人,他列舉了一些古代建築,他並沒有進行創造,只是把已經存在的建築法則進行條理化,但他的描述要包括許多現代建築門類,包括建築設計、工程設計、園林規劃、藝術加工和工藝製造等,從語源學上講,拉丁詞「建築」是從希臘語的「領導」和「建設者」派生出來的。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包括了城市規劃、建築概論、建築材料、神廟構造、希臘柱式的應用、公共建築(浴室、劇場)、私家建築、地坪與飾面、水力學、計時、測量、天文、土木、軍事機械等。

《建築十書》在1414年被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家重新發現,1486年在羅馬重新出版,1520年被翻譯成意大利語、法語(1547年)、英語、德語(1575年)和西班牙語,原有的插圖已經佚失,16世紀又根據其中的描述加上木版畫插圖,這本書很快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和新古典主義時期建築界的經典。


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觀眾感覺房間隨畫面作了自然延伸。為了構圖使徒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並且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後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彷彿一道光環。他的雙眼注視畫外,彷彿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最後的晚餐的畫中窗外顯示是白天,因此被人列為疑點之一。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21: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8000051KK0138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