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答左好多次了, 最少 9 次... 間間學校功課一樣架???? 中央出題目嗎??
基本上各個主要參戰國都要負上責任, 德國其他需要負上大部份責任, 但不代表其他人沒有責任
德國
首倡同盟制度, 間接將歐洲國家分成兩個陣營. 當 1914 年的薩拉熱窩危機發生時, 亦是因為同盟制度, 以致列強都要因同盟關係, 對不同陣營宣戰, 將一場地區危機, 變成歐洲大戰.
向奧匈提供 "沒限量支持", 否則奧匈可能於塞爾維亞接受最後通碟的頭兩項條件後便讓步.
制定 "施里芬計劃", 入侵比利時, 使英國介入戰爭.
於歐洲宣揚 "泛德意志主義", 貶低斯拉夫民族
於非洲挑起對英國及法國的殖民地爭奪戰
製造新式軍艦挑戰英國海權, 引發軍備競賽
奧匈
1908 年吞併波黑, 因而與塞爾維亞結下深怨
於巴爾幹半島顯出過份野心, 使塞爾維亞, 俄國, 甚至英國不滿
1914 年的薩拉熱窩危機沒有及時收手, 決定要以德國的支持, 將塞爾維亞完全擊敗, 以解決巴爾幹問題
俄國
於巴爾幹半島宣揚 "泛斯拉夫主義", 企圖聯合所以斯拉夫民族對抗奧匈的擴張.
於 1914 年的薩拉熱窩危機上全力支持塞爾維亞, 並作出戰爭動員, 迫使德國亦同時動員以防俄軍進攻. 同時亦給予塞爾維亞一個希望可以全力抵制奧匈而不作妥協.
法國
長期懷有對德國報上 1871 年普法之戰之仇的心態, 使德國常常懷有避免兩面戰爭, 要以進攻代替防衛.
於 1914 年的薩拉熱窩危機上, 沒有勸告俄國暫停動員
法國佔領突尼斯, 使意大利倒向同盟國
塞爾維亞
於巴爾幹半島鼓吹 "大塞爾維亞運動", 企圖聯合斯拉夫民族對抗奧匈擴張
挑起巴爾幹戰爭, 使奧圖曼帝國及保加利亞倒向同盟國
於 1914 年的薩拉熱窩危機上, 沒有做足適當的措施, 如她接受奧匈的條件, 戰爭不會爆發.
英國
作為盟友, 英國沒有勸告法國及俄國暫時動員, 亦沒有利用她本身比較 "中立" 的態度進行外交斡旋
意大利
只為土地利益而戰, 沒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