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非戰之罪:
現指並非局勢不利,而是政策或指令(命令)的下達錯誤
ex:淝水之戰
前秦是軍事政體,在變更政體之前,它只有不斷的征伐。即令它是官僚政體,中國的大一統觀念也驅使它南下。
「往年車騎滅燕,亦犯歲而捷之。」「昔始皇之滅六國,其王豈皆暴乎」「且無內斷於心久矣,舉必克之,何為無功?」「蠻夷以攻其內,精甲勁兵以攻其外,內外如此,安有不克」苻堅找不到不能出兵的理由。
預知被關在潘朵拉之盒中,苻堅料不到他的命運比曹孟德還要悲慘,假使他知道,他也只能黯然長嘆「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了吧。尤其,他比楚霸王有資格得多。
「已別有旨」。
謝安給謝玄唯一的指示。謝玄就只抱著這四字上陣,日後的演變謝安始未料及,淝水之戰的勝利,謝安並未幫上什麼忙,他唯一的功用只在於安定建康人心。
「天不亡汝,非鎮靜之功也」
「詔玄發三州人丁」
北府兵,東晉最能作戰的軍隊。但軍事是政治的延伸,北府軍不是精兵,麻雀不會變鳳凰,流民軍不是身經百戰的前秦鐵騎可比,東晉的「精兵」打不過前秦的鐵騎。
謝玄,不是一流的將領,但也非無能之極,這場戰役他盡了全力,再加上命運之神的青睞,他,成了東晉的英雄。
「堅使彭超……攻彭城。時彭超置輜重於留城,玄乃揚聲……往留城。超聞之,還保輜重」「玄於是自廣陵西討難等……進據白馬,與賊大戰,破之……因復進擊,又破之,斬其偽將邵保……劉牢之破其浮航及白船……諸葛侃李都破其運艦…….難等相率北走,僅以身免」「玄先遣劉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澗,即斬梁成及成弟雲,步騎崩潰,爭赴淮水……生擒堅偽將……收其軍實」
謝玄在對付前秦鐵騎的前鋒時是頗有一手的,雖說強弱懸殊,但東晉也不是束手待斃,大戰打不贏,總要贏點零頭。
真正決定性的大戰要開打了,雙方採取的戰略與戰術都沒什麼毛病。
「若秦百萬之眾皆至,則莫可敵也。及其眾軍未集,宜在速戰。若挫其前鋒,可以得志」謝玄抓住敵眾我寡這一點,迅速進逼,直接向苻堅挑戰。雖然盡力把數量差距減到最低(百萬對八萬與二十萬對八萬),但也無法利用前秦軍隊不夠齊心的弱點。但假使前秦百萬大軍齊至,北府軍只怕會先喪失鬥志,連放手一搏的機會都不會有;內部分化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前秦大軍到底還是有統一號令,並非各不相屬,謝玄各個擊破的戰略是正確的。
苻堅則因大軍未全部集結,將自己的二十萬氐族鐵騎放置在淝水之北,意欲隔河對峙,等大軍集結再一鼓作氣橫掃東晉。淝水之戰是在淝水邊進行的戰役,並不是在水上打的戰役,偏安江南的東晉並未能以水上作戰佔以騎兵為主的前秦一絲一毫便宜。苻堅不先行作戰,意欲等到百萬大軍集結後,到時一齊渡河,豈是區區八萬的東晉軍隊可阻擋?苻堅的戰略非常穩健踏實。
謝玄不能等,延長戰時只有戰敗。偏偏苻堅的軍隊不肯主動攻擊,謝玄想不出其他計策,他只好採取主動,跟苻堅拼了!
玄遣使謂融曰:「軍懸軍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將士周旋,僕與君公緩轡而觀之,不亦美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
謝玄要爭取主動,他寄望於奇蹟。因為他在數量上居劣勢、質量上也居劣勢,理論上他毫無優勢可言。他只能動作,希望動能生變,畢竟球是圓的,他動了還有希望。
苻堅是將計就計。堅守固然是毫無風險,但也只是處於不敗之地。打仗怎麼可能沒有風險?更何況此時的風險實在小到不能再小,謝玄這步棋是自個上來送死,到口的肥肉沒有不吃的理由。「天亡我,非戰之罪也」絕沒有人會想到稍退會成為潰退,包括謝玄和朱序。謝玄和朱序不可能在事先計劃好,因為這超乎正常,朱序一人之力不可能造成二十萬精銳鐵騎的潰退。
「軍遂奔退,制之不可止。融持騎略陣,馬倒被殺,軍遂大敗」制之不可止尚可解釋為訓練不夠,畢竟足足有二十萬大軍,不是那麼容易訓練的。但精兵到底是精兵,一時不可止尚可接受,無論如何不會演變成大敗的局面。偏偏好死不死,苻融竟然會在這緊要關頭馬倒被殺!這不能解釋為坐騎不好或騎術不好。
時也運也!對岸的晉軍尚未渡河、尚未以一指之力加於身,前秦的大將苻融竟然可以馬倒被殺!淝水之戰的勝負竟繫之於苻融的馬倒或不倒!我們還能再說什麼呢?
謝玄的趁機衝殺、朱序的陣後吶喊都建立於苻融馬倒被殺的基礎上。如果苻融的馬不倒,北府軍只能被屠戮殆盡,朱序也只能黯然銷魂。東晉實應塑座苻融馬倒被殺像才是。
淝水之戰完了,苻堅的帝國完了,中國的大一統也完了,唯獨沒完的是─偏安腐敗的東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