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剪梅]

2006-10-28 6:16 am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為何作者上船前要先除衫呢

回答 (4)

2006-10-28 6:24 am
✔ 最佳答案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就是說,我輕輕地解開了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遊玩吧!上句“輕”字,很有份量,“輕”,是輕手輕腳的意思。它真實地表現了少婦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隨就獨自上小船了。下句“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的。“羅裳”,是絲綢制的裙子。“蘭舟”,即木蘭舟,船的美稱。這裏用“羅裳”和“蘭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為這是富貴人家之所獨有。這兩句的涵義,既不同於《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寫湘夫人乘著桂舟來會湘君;也不同于張孝祥的《念奴嬌》:“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寫張泛舟在廣闊的洞庭湖上的興奮心情。而是極寫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獨上蘭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並非閒情逸致的遊玩。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實,“獨上蘭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極何以出此?然而,它不過是象“舉杯消愁愁更愁’一樣。過去也許雙雙泛舟,今天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過,李清照畢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于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會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宕開一筆,寫道: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前兩句是倒裝句。這幾句意思是說,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誰”,這裏實際上是暗指趙明誠。“錦書”,即錦字回文書,這裏指情書。作者這麼寫,看似乎淡,實則含蓄有韻味:一、它體現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極其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為如果她對趙明誠感情淡薄,或有所懷疑,就不會想像“雲中誰寄錦書來”,而是必然發出“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這裏作者這樣寫,不言情而情已自見。這種借寫事來抒情,正是在藝術創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於形象之中,因而更覺具體生動。單說“誰寄錦書來”,未免顯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傳書的傳說,寫道:“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這就通過大雁翔空,形象地表達了書信的到來,使人可看得到,摸得著。雖然這種寫法,並非自她始,但她的雲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飛雁傳書,顯然畫面更為清晰,形象更為鮮明,這種點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在這夜景裏,即使收到情書,無疑是高興的。但光是這樣理解,還不可能發掘“月滿西樓”句的真正含義。雁傳書信,固可暫得寬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實,在喜悅的背後,蘊藏著相思的淚水,這才是真實的感情。“月滿西樓”句和白居易《長相思》的“月明人倚樓”含義相似,都是寫月夜思婦憑欄望遠的。但李作較之白作似乎進了一步,關鍵在於“西”字,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

2006-10-27 22:34:18 補充: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作者為何要「獨上蘭舟」?→她獨守閨房,為解孤寂之苦,便泛舟遣愁。但衣可解、愁不可解。
2006-10-28 8:49 pm
《一剪梅》李清照

問題的答案是:因古代女子長裙曳地,不便登船弄槳,故要先褪去。(詳細分析見下文)

這首詞語句清淺通俗而優美雅致,但歷來論者對之解釋頗有分歧。主要分歧就在“蘭舟”一詞的理解上。

有些論者認為,若“蘭舟”如一般的解作“船”,則與上文的“玉簟(竹席)”及下文的“月滿西樓”之深夜居室不相關聯,故認為“蘭舟”應為女詞人別出心裁創造的一個喻指“床榻”的名詞,而“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之意就很容易理解了,那是描寫女主人公,秋夜寂寥愁悶,唯有早早“解衣登床”,期以夢裡消愁、排卻那相思之苦。這解釋,恰可解答了本題目的疑問。

不過這種解釋,雖不能說沒有它的道理,但總覺欠乏任何語義學或典藉上的依據,而李清照作詞是極講究“典重”、“故實”的,所以這個解釋,似乎屬於憑空想像居多,未必符合詞人之原意。但亦列舉出來,以作參考,皆因每人的看法不同,觀點有異,不應強求“統一”的結論。

至於另外一種較為平實(個人觀感而已)的解釋,是依照“蘭舟”的字面義來理解,釋作“船”。全詞是女主人公在一個秋日家居生活的樸實素描,筆觸由晝日寫到夜裡,由居室移往室外,及後又再由室外移歸室內。在整個過程中,加插著女主人公的心理、情感上的細膩刻劃。寫得凝煉精緻、有張有弛,自然流暢。但如何去理解“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呢?其實按字面義來解就可以了,兩句可譯作“褪下長裙,獨自登船”。何以要褪下長裙呢?皆因古代女子裙曳地不便登舟蕩槳,所以要褪去。古代貴女,裙內仍有衣物,故並不須要「更換便服」,那既不合詞意,亦無實際需要,想是解詞者自己想當然而已,似乎並無實在的依據。

這首詞雖然看起來很清淺通俗,但實在化用了很多前人詩句,擴闊了意象內蘊,且是點化得不著痕跡,更顯功力。只是與本題所問無關,在此不贅了。

參考: 宋詞綜論, 宋詞鑒賞辭典
2006-10-28 6:31 am
要換上便裝!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就是說,我輕輕地解開了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遊玩吧!
上句“輕”字,很有份量,“輕”,是輕手輕腳的意思。它真實地表現了少婦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隨就獨自上小船了。下句“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的。“羅裳”,是絲綢制的裙子。“蘭舟”,即木蘭舟,船的美稱。這裏用“羅裳”和“蘭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為這是富貴人家之所獨有。
參考: 網上
2006-10-28 6:29 am



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牽掛,如今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景象,免不了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總是要想辦法排愁遣悶的,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當泣,而是借遊覽以遣悶,下兩句就是這樣引出來的: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就是說,我輕輕地解開了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遊玩吧!上句“輕”字,很有份量,“輕”,是輕手輕腳的意思。它真實地表現了少婦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隨就獨自上小船了。下句“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的。“羅裳”,是絲綢制的裙子。“蘭舟”,即木蘭舟,船的美稱。這裏用“羅裳”和“蘭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為這是富貴人家之所獨有。這兩句的涵義,既不同於《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寫湘夫人乘著桂舟來會湘君;也不同于張孝祥的《念奴嬌》:“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寫張泛舟在廣闊的洞庭湖上的興奮心情。而是極寫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獨上蘭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並非閒情逸致的遊玩。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實,“獨上蘭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極何以出此?然而,它不過是象“舉杯消愁愁更愁’一樣。過去也許雙雙泛舟,今天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過,李清照畢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于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會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宕開一筆,寫道: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語譯:粉紅色的荷花謝了,竹席子已經感到清秋的涼意。輕輕地解下裙子,我獨自坐上船來。天上成行的雁兒回來的時候,不替人帶來書信,只有月光照滿了西樓。

花不斷地在飄落,水不斷地在流著。咱們是同樣的相思,卻分隔在兩地愁悶著。這種愁懷真是無法排遣,剛剛展開眉頭,卻又轉到心上來了。

賞析:以紅藕香殘玉簟秋寫深秋淒涼景況,著一"獨"字,寫盡別後之孤寂情狀,雲中錦書,鴻雁難期,其悽惋情懷,欲訴無人,惟有對月思人,此情此景,將何以堪。 後片以落花流水,喻將逝之美好時光,寄以無限惋惜之情。纔下眉頭,卻上心頭是以幽恨纏綿,甚難排遣之故。

試譯如下:

  一剪梅.李清照

  伊世珍.瑯環記:
  趙明誠、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
  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以送之。

  易安即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

  夏末秋初,紅色的荷花日漸凋零,光滑如玉的竹蓆,
  此刻用來已嫌微寒,輕輕解下夏日薄衫,獨自一人登上蘭木小舟。
  遠方,是誰寄來了錦帕書信?
  雁兒行列成人字歸返,月光灑滿了樓閣。
  花兒凋謝飄落,流水奔去悠悠,
  相思愁情無異,卻是分離兩地。
  思念的心情,無法排去,才稍稍緩眉,反而又襲進了心中。
賞析:
以紅藕香殘玉簟秋寫深秋淒涼景況,著一"獨"字,寫盡別後之孤寂情狀,雲中錦書,鴻雁難期,其悽惋情懷,欲訴無人,惟有對月思人,此情此景,將何以堪。 後片以落花流水,喻將逝之美好時光,寄以無限惋惜之情。纔下眉頭,卻上心頭是以幽恨纏綿,甚難排遣之故。


收錄日期: 2021-04-12 17:49: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7000051KK044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