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准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仁義】
許多人錯誤理解了仁,把仁當作忍讓,好一點的,把仁當作仁愛,其實都不准确。
仁義是儒家有序理想社會里聯系上下的繩子。大家都知道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提倡的五種美德,為什麼忠孝與他們不並列在一起呢?因為忠孝是仁義的外在表現。
上對下仁,下對上就要存在報答之心,就是義。同樣的,下對上義,那麼上對下就要仁。體現在三綱里面,君為臣綱,所以君是上級,臣是下級,臣要對君有義,君要對臣有仁,如果臣先對君不義,想造反想篡位,那麼君就自動解除了對臣要仁的要求,君就可以殺臣。
同樣,如果君先對臣不仁,那麼就是暴君,就如紂王囚禁周文王殺他兒子做肉湯,那麼臣就自動解除了對君所需要負擔的義,這種解除是天所允許的,所以作為臣的周文王周武王,就可以推翻紂王的統治。以這個為例子,我們就該明白,仁義是聯系上下關系的繩子,它在君為臣綱里的體現,就是忠,所以周文王是忠臣。同樣的,仁義在父為子綱里的體現就是孝,忠孝是因為仁義而體現的。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學習了中國文化的日本,為什麼老是可以說他們是體現了仁義,可以夸口他們的天皇仁,他們的武士義。因為仁義本來就不是許多人所誤解的那樣。
除了忠孝之外,仁義在其他許多領域里都有他不同的體現。黑社會也講兄弟義氣,但是我們把那稱為小義,在封建時代,關羽之所以作為義的化身,不是他多講江湖義氣,他也投降過曹操嘛,曹操難道對他沒有恩怨沒有江湖義氣?而是他很好地恪守了與劉備之間的仁義,而不是跟曹操之間的江湖義氣。古人說的大義滅親,他的大義是對仁的相呼應,而不是義氣。所以,許多人真的都誤會仁義了。宋襄之仁其實是一種假仁,為什麼,因為他對敵人講仁,而且是在戰場上,那意味著他對自己人不講仁,他拋棄了有利的胜利机會,陷本來可以輕松獲胜的自己士兵于困境,因此他是不仁于自己。
仁義的對外,是要先滿足對內的自己,並且在保証不動搖自己的仁義的基礎上,才能對外的,否則是為了小仁義而拋棄大仁義。這些,才是仁義的真正內涵,我們不能錯誤理解仁義之后,還把責任往仁義上推。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是我們中國人几千年來不敗于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