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已經有十二族,請詳閱
原住民已經有十二族,請詳閱:
原住民文化
社會組織: 內部制度嚴謹的部落社會,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階級為世襲制度,但可以因為婚姻關係而提昇(或下降)。頭目擁有穿戴華服、頭飾插上熊鷹羽
飾的專利,頭目地位的繼承以長男為原則,這與同是階級制度,但由長嗣繼承的排灣族有很大的差異。也因此可看出魯凱族是個重男輕女的社會。頭目擁有土地、獵區與河川,因此平民須將農、漁、獵所得的一部份納貢於頭目,而頭目再將它回送一部份給需要救濟的平民或釀汕宴請所屬的平民、勇士一起來分享當季的收穫,這也是收穫祭的社會意義。
資料來源:
http://www.zuyun.com.tw/
about_us/ten.htm
台灣原住民的由來
關於台灣原住民的由來,如果要回溯得更早遠一點,有部份學者認為所有台灣原住民,都在台灣經歷過石器時代,也許這是不確實的,我們只能想像他們或許有一部份是從石器時代發展而來的。另一部份學者則認為台灣文化史的研究,與其他東南亞地區相同,可應用民族學和考古的方法來探索。
可是關於台灣原住民的淵源,至今迄無定論。一般學者都抱著一個假說,他們是由南方島嶼移殖而來。若依據凌純聲教授「南洋土著與中國古代百越民族」一文,南洋的原住民和南方的中國人有著親密的系裔關係。這裏所謂南洋,係指較廣義的南洋,包括菲律賓、婆羅州、西里伯斯、摩洛加、帝汶、爪哇、蘇門答臘諸島、馬來半島、中南半島以及馬達加斯加島的一部份。
這個區域內的原住民在體質人類學上大致可分為吠陀群(Veddoid)、小黑人群(Negridoi)、古蒙古系 (Palaeo.Mongoloid)及馬來系(Malaysian)。
吠陀系的種族如麻六甲的Senoi﹑Sakai;蘇門答臘的Poklo Ludu﹑Ulu;西里伯斯的Toala﹑
Tomna;婆羅洲的Ulu等均屬之。小黑人群在南洋群島的一支稱為小黑人(Negritos),馬來半鳥的
Semang﹑安達曼的Min-Kopis﹑菲律賓的Aeta等都屬之。古蒙古系分佈於中國西南以迄整個中南半島,例如安南的Mois等屬之馬來系可以分為原馬來人(Proto-Malaysian(又稱印度尼西安
Indonesian或舊馬來)與馬來人(又稱新馬來)。印度尼西安是先馬來人與小黑人及吠陀人的混血,今日麻六甲的Jakun ﹑蘇門答臘的Battak﹑婆羅洲的Dyak﹑西里伯斯的Ponko﹑菲島的Ifugao﹑Igorot和台灣的排灣Paiwan等諸族均屬之,新馬來人是舊馬來人與德拉維甸人
(Dravidian) 的混血,馬來人﹑爪哇人﹑峇厘島人以及菲島的 Moros﹑Tinguian等屬之。
民族學家巴斯田Bastian研究的結果,認為今日菲律賓﹑台灣﹑東印度群島﹑阿薩姆及中南半島等地仍保持著諸如嚼檳榔﹑祭獻犧牲﹑織彩棉布﹑戴梳﹑紋身﹑獨柄風箱﹑竹弓﹑獵頭﹑人祭﹑少女房....等共同文化。這許多文化特質所組成的東南亞古文化並非只見於束南亞的半島和島嶼,在中國大陸上古,代百越民族的遺民中也可以見到。
可能起源於大陸長江中游一帶,而後自此傳入今天的南洋群島。因此,今日台灣的原住民不但與中國古代百越系出同源,而且也是從南中國遷徙來日的。
巴斯田且將大陸半島與南洋群島的所謂印度尼西亞文化總稱為東南亞古文化圈( Indonesian Cultural System )。
資料來源:
http://arts.nthu.edu.tw/NewWww/Exhibition/1996-12-09/Intro/source.html
臺灣的原住民族是屬於南島語系的民族,在人種上屬於馬來人,由於漢化的關係,漢化深的主要住在西部平地,稱為平埔族;漢化淺的住在山區,稱為高山族。平埔族共有十族,大部分皆已失去其原有的語言和習俗;至於高山族,因為與漢人接觸較晚,漢化較淺,大部分保有其固有文化特質,計有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鄒族、賽夏族、邵族、雅美族(達悟族)和噶馬蘭族十一族。
臺灣原住民的來源問題,至今沒有定論,大致可分為三種說法:
一、北來說:認為原住民來自北方;
二、西來說:認為臺灣原住民來自中國大陸;
三、南來說:認為原住民來自南方海島;
PS:因香港知識無法像台灣知識能寫上很多字我只能用網址給你看
2006-10-29 22:19:14 補充:
資料來源:
http://www.contest.edu.tw/86/5/new/word/a2.html資料來源:http://www.zuyun.com.tw/about_us/ten.htm資料來源:http://www.edu.tw/bicer/ca2/321/ca232106.htm資料來源:http://www.zuyun.com.tw/about_us/te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