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千古第一英雌女媧
女媧氏提出男女兩個配做一對夫妻,有一定的住所,永不離開。人們祭祀她,除了把她看成神之外,主要是她在歷史上的貢獻,她應是我們在母系社會時期的一位杰出首領,要知道“男尊女卑”是后來的事情,在遠古時代,女人可風光得很呢!
花木蘭替父從軍
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女名將梁紅玉
梁紅玉是南宋名將韓世忠的妻子。由於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所以梁紅玉自幼就練就了一身好武功。梁紅玉早年身世坎坷,父、祖在一次戰敗中獲罪被殺,梁家從此中落,梁紅玉也淪為官妓。韓世忠與童貫在平定方臘之亂後,班師回朝,行到中途,召官妓飲酒,因而認識梁紅玉。梁紅玉與韓世忠結為連理,也由此脫離官妓生活,夫唱婦隨的跟著韓世忠轉戰大江南北,成為韓世忠的得力助手。梁紅玉還曾訓練出一支女兵隊,與韓世忠和岳飛、劉俊一起北伐出征,真是好不威風!無奈小人當道,在岳飛被秦儈以「莫須有」三字陷害後,韓世忠甚為悲憤,曾當面責問秦檜:「莫須有三字,怎麼能服天下人心?」當然,韓世忠也因此被罷去兵權。梁紅玉追隨丈夫退隱故里,不再過問政事。死後,兩人同葬蘇州靈巖山。梁紅玉大智大勇,誠為女中豪傑。
清宮西太后——慈禧
在古代,若皇帝年幼,太后就掛個簾子,坐在小皇帝背後,臨朝執政,這種做法就叫垂簾聽政,實際上就是太后掌權。
慈禧第一次垂簾聽政
慈禧於一八六一年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後,便安排她的兒子載淳登上帝位,廢除了肅順等人所擬的年號“祺祥”,宣佈明年為“同治”元年,表示兩位太后一同治理國家。同時,上“母后皇太后”徽號為“慈安皇太后”,“聖母皇太后”徽號為“慈禧皇太后”。慈禧的稱號就是這樣開始的。最後,慈禧和鈕祜祿氏一道宣佈垂簾聽政。當時,名義上是兩位太后一同聽政,但是鈕祜祿氏沒有甚麼能力,處處退讓,所以實際上完全是慈禧一人操縱政權,專橫獨斷。
慈禧第二次垂簾聽政
一八七五年同治病逝,在位十三年,死時才十九歲。由於同治沒有兒子,所以慈禧選中了醇親王奕環的兒子載湉來繼承皇位,即光緒皇帝。因為載湉和同治是同輩,年紀又小,只有四歲,讓他來繼承,慈禧就又可以用皇太后的名義垂簾聽政了。同時,載湉的母親是慈禧的胞妹,載湉和慈禧是甥姨關係,有這樣一層關係,慈禧就更加容易控制這個小皇帝了。就在慈禧的武力控制下,那些親王大臣沒有一人敢出來反對,他們只好上書請兩位皇太后再垂簾聽政。
慈禧第三次垂簾聽政
光緒是個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他看了康有為的上書,很希望利用改良派這股力量,通過變法,引進新人,排斥以慈禧為首的后黨,把慈禧手裏的大權奪過來,使自己的處境得到改變,使國家的現狀得到改善。因此,他決計進行變法。但慈禧發動政變,即戊戌政變;下令把光緒囚禁在中南海的灟瀛台,派太監進行看管。同時,她又以光緒名義,發布諭旨,宣布自己不能勝任國事,再三懇求慈禧“訓政”。諭旨中甚至說,這樣做是“天下臣民之福”。於是,慈禧又臨朝聽政了。
兩朝興國太后——孝莊
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部落之長)寨桑的女兒,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有絕色,性機敏。
1625年,年僅十三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爲妻,與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極爲妻。婚後生有三女,固倫雍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固倫淑哲長公主。1636年皇太極稱 帝,封博爾濟吉特氏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臨,尊莊妃為皇太后,史稱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天生麗質稱得上清朝前期的絕代佳人。她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孝莊文皇后就‘贊助内政’,為皇太極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軍攻陷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為表示忠於明室,宣佈絕食,後來,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好色,於是孝莊皇后向皇太極自薦,誘降洪承疇,後來洪承疇引清兵入關,明亡。
1643年,皇太極逝,福林繼位為順治帝,遷都北京,尊孝莊皇后為太后,以皇叔多爾袞攝政,順治年幼(六歲)爲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孝莊太后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雖然史書對孝莊下嫁的説法不一,但是文獻對下嫁事實的記載正規。《東華錄》的記載,多爾袞長出入皇宮内院,順治也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當非空穴來風。由於政治原因,這種舉措也無損於她的歷史地位。由於孝莊太后的調停,順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袞沒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權逐漸轉移到順治手中。
爲了創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漢族上層的支持,孝莊皇太后敢于衝破滿、漢不得通婚的慣例,順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當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起到拉攏漢軍將領的作用。
順治死後,玄燁即位,號康熙,為後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稱孝莊為太皇太后,時康熙八歲,由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孝莊太后盡力教養幼主,護衛著愛新覺羅政權避過了重大的風險和暗礁,是大清王朝達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奪皇權,他濫殺無辜,企圖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孝莊太后成了康熙的堅強後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鰲拜集團,奪回了政權。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亂時,孝莊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亂,她拔出宮中金帛加以犒勞。孝莊皇太后提倡節約,多次把宮中節省下來的銀錢賑濟災民。她的節省家風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歲,為『孝莊文皇后』。
稱帝皇后——武則天
武則天(624~705)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後改唐為周,自己做了皇帝。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權達幾十年,為維護唐朝的強盛和統一、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武氏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號「武媚」。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
唐高宗即位,復召武氏入宮,拜昭儀。她與當時的王皇后、蕭淑妃產生後宮矛盾。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后。
武則天資質聰慧,廣涉文史,富有智謀。武則天做為皇后之後不久,由於高宗體弱多病,有時便委託她處理某些政事,因而威勢日盛。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宮中並稱「二聖」。
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太子李顯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皇帝,繼續臨朝稱制。同年九月,她將旗幟改為金色,東都洛陽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降李旦為皇嗣。
武氏晚年寵愛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李顯重新即位,給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後人因而稱她為「武則天」。其於同年十一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