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式玻璃鑲嵌畫

2006-10-28 1:04 am
哥德式玻璃鑲嵌畫~~~@!!!~~!!~!急~~!!~!

回答 (3)

2006-10-28 1:14 am
✔ 最佳答案
哥德藝術(Gothic art)始於12世紀,盛行於13世紀,15世紀隨文藝復興的到來而衰落。但在北歐地區,它仍延續到16世紀以後。它源於法國,很快遍極全歐洲。『哥德』一詞是文藝復興的藝術家稱呼這種藝術風格的名字,意思是「蠻族」,輕視的字眼,直到18世紀才獲肯定。

建築



哥德式大教堂以交叉肋拱、高扶壁、飛扶壁、尖拱結構和新裝飾體系的廣泛應用為特徵。高、直、尖的造形有強烈的上沖趨勢,暗示接近天國的信念。教堂不純粹做宗教禮拜用,而是各地的公共生活中心,由於凌駕普通建築之上,遙遙可見,因此教堂的規模又代表當地人民財力的象徵。哥德式教堂採用圓花窗和彩色玻璃鑲嵌畫,代替了牆壁,使整個建築幾乎成為一個透明體。陽光普照的日子裡,走進哥德式教堂,感覺好像走入彩虹裡一般。

哥德式大教堂,以輕盈靈巧、高聳挺拔的造型,與厚重敦實的羅馬式教堂,形成鮮明的對比。著名者如﹕

第一座哥德式教堂是法國的《聖德尼(St.-Denis)教堂》(1140~1144年)。

巴黎《聖母院》(1163-1250年),雕花受伊斯蘭影響,有輕盈之感。上雕歷代帝王,象徵政教合一。

法國《夏特(Chartres)教堂》(塔高106M,1194~1220),大門雕刻和旁邊玻璃 表現最特別。如上圖

雷姆(Reims)教堂(1225~45)。

義大利《米蘭教堂》(1310年)。混合南北作風,構造複雜。

雕刻

歌德式雕刻大半安置在教堂的外部,一般人物造像以修長的形體、拘謹的姿態和公式化的服飾所產生的垂直靜止的效果著稱。著名代表作有﹕

早期代表作是「夏特教堂」的大門雕刻,圓柱上排滿著瘦長的獨立人像,盡管還顯得僵硬、呆板,但已有三度空間的立體感。

「雷姆教堂」西門雕刻《天使訪問聖母》(1230),是哥德式古典主義的代表作。人物的衣飾順人體流動,有三度空間立體感,也洋溢著撫媚優雅的人體和真情流露的人類情感。

巴黎聖母院藏的「聖母像」(十四世紀初,約1330),以人間情感的表現取勝。雕刻中的小耶穌不再是一個拘謹的救世主,而是一個撫弄母親衣領的孩童。

阿米安教堂(1220年)的《十二月令勞動圖》,表現了對日常生動活潑的觀察能力。

義大利布拉多(Prato)教堂的《聖母像》(約1315),作者喬凡尼‧皮沙諾(Giovanni Pisano),扭轉的頭部和突出的臀部,更強調三度空間的結實感,扭轉的形態是受古代法國的影響。

繪畫

繪畫在歌德藝術中不怎麼重要,因為教堂中缺少作畫的牆壁(義大利例外)。歌德式繪畫重視細部,對透視不感興趣,通常人物趨向世俗化,都以公式化的建築或自然的花木當背景,富裝飾性,畫面有高雅、和諧、平靜的感覺,同時也帶有幻想性的氣氛。重要的繪畫有︰

玻璃鑲嵌畫



是主要的繪畫形式,例如科隆大教堂教堂的《魚在陸上吐出聖約拿》玻璃鑲嵌畫(如上圖, 約1280,科隆大教堂)。藝術家並不是直接在玻璃上作畫,而是像嵌畫一樣,用不規則的碎片玻璃經過剪裁後嵌在輪廓線中,在諸如眼睛、頭髮、衣褶等細部,則用黑色或灰色的顏料畫在玻璃表面上。

手抄本插畫

畫面突出畫框,多產生一些空間感,例如法國歐諾雷大師(Honore'),1295年,在祈禱書中畫的《大衛和巨人》。林布(Limbourg)兄弟的《十二月令圖》(例如其中的十月令圖,1410, 如上圖),這是在《美好的時光》手抄本中的月曆插圖,細筆描寫一年十二個月中,人與自然在一起生活的狀況,將許多細節湊在一起,成為人類在大自然生活的鳥瞰。

祭壇木板畫

奇馬布艾(Cimabue)的《聖母豋寶座圖》(約1285-86,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表情較保守、平面化。

杜秋(Duccio)的《聖母豋寶座圖》(1308~11),有柔和可親的生動感。《報聖母逝世的消息》,人物與背景第一次產生明確的三度空間感。

喬托(Gitto,1267~1337)《哀悼基督》(裝飾壁畫,1305~06,義大利帕度亞‧斯克羅維妮教堂),每個人都統一在同一空間中,人開始有個性、動作,姿態有重量感,畫面有象徵性。預告文藝復興將來臨。
2006-11-01 6:42 am
「哥德式」主要指建築風格,再推及繪畫、雕刻及裝飾。

歌德式建築成了以激起宗教回響為創作目標的典型例子。歌德式建築的三個特點是有修長的柱、頂部高聳尖削、有尖形拱門及肋拱,並以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以營造神聖而莊嚴的氣氛。【巴黎聖母院】是歌德式建築的早期代表作。哥德式的雕刻都是附屬於建築,特別是教堂的建築,其人物造形纖瘦修長是受拜占庭的影響。柱子和門板沒有一處空著,刻滿了聖經中的人物,及來自異教傳統神話裡的魔鬼。

-藝術產生在天主教一統西歐的時候。這段時期的藝術代表作以教堂為主。

哥德派....
玻璃鑲嵌畫是主要的繪畫形式,藝術家並不是直接在玻璃上作畫,而是像嵌畫一樣,用不規則的碎片玻璃經過剪裁後嵌在輪廓線中,在諸如眼睛、頭髮、衣褶等細部,則用黑色或灰色的顏料畫在玻璃表面上。

哥德藝術(Gothic art)始於12世紀,盛行於13世紀,15世紀隨文藝復興的到來而衰落。但在北歐地區,它仍延續到16世紀以後。它源於法國,很快遍極全歐洲。『哥德』一詞是文藝復興的藝術家稱呼這種藝術風格的名字,意思是「蠻族」,輕視的字眼,直到18世紀才獲肯定,哥德派繼起的就是文藝復興時期。

藝術表現
建築
哥德式大教堂以交叉肋拱、高扶壁、飛扶壁、尖拱結構和新裝飾體系的廣泛應用為特徵。高、直、尖的造形有強烈的上沖趨勢,暗示接近天國的信念。教堂不純粹做宗教禮拜用,而是各地的公共生活中心,由於凌駕普通建築之上,遙遙可見,因此教堂的規模又代表當地人民財力的象徵。哥德式教堂採用圓花窗和彩色玻璃鑲嵌畫,代替了牆壁,使整個建築幾乎成為一個透明體。陽光普照的日子裡,走進哥德式教堂,感覺好像走入彩虹裡一般。

哥德式大教堂,以輕盈靈巧、高聳挺拔的造型,與厚重敦實的羅馬式教堂,形成鮮明的對比。

著名者如﹕
《聖德尼(St.-Denis)教堂》(1140~1144年)。

巴黎《 聖母院 》(1163-1250年),雕花受伊斯蘭影響,有輕盈之感。上雕歷代帝王,象徵政教合一。

法國《 夏特(Chartres)教堂 》(塔高106M,1194~1220),大門雕刻和旁邊玻璃 表現最特別。

雷姆(Reims)教堂 (1225~45)。

義大利《米蘭教堂》(1310年)。混合南北作風,構造複雜。

雕刻

歌德式雕刻大半安置在教堂的外部,一般人物造像以修長的形體、拘謹的姿態和公式化的服飾所產生的垂直靜止的效果著稱。 早期代表作是「夏特教堂」的大門雕刻,圓柱上排滿著瘦長的獨立人像,盡管還顯得僵硬、呆板,但已有三度空間的立體感。

「雷姆教堂」西門雕刻《 天使訪問聖母 》(1230),是哥德式古典主義的代表作。人物的衣飾順人體流動,有三度空間立體感,也洋溢著撫媚優雅的人體和真情流露的人類情感。 巴黎聖母院藏的「 聖母像 」(十四世紀初,約1330),以人間情感的表現取勝。雕刻中的小耶穌不再是一個拘謹的救世主,而是一個撫弄母親衣領的孩童。

阿米安教堂(1220年)的《十二月令勞動圖》,表現了對日常生動活潑的觀察能力。 義大利布拉多(Prato)教堂的《聖母像》(約1315),作者喬凡尼‧皮沙諾(Giovanni Pisano),扭轉的頭部和突出的臀部,更強調三度空間的結實感,扭轉的形態是受古代法國的影響。

繪畫

繪畫在歌德藝術中不怎麼重要,因為教堂中缺少作畫的牆壁(義大利例外)。歌德式繪畫重視細部,對透視不感興趣,通常人物趨向世俗化,都以公式化的建築或自然的花木當背景,富裝飾性,畫面有高雅、和諧、平靜的感覺,同時也帶有幻想性的氣氛。

手抄本插畫
畫面突出畫框,多產生一些空間感,例如法國歐諾雷大師(Honore'),1295年,在祈禱書中畫的《大衛和巨人》。林布(Limbourg)兄弟的《十二月令圖》(例如其中的 十月令圖 ,1410),這是在《美好的時光》手抄本中的月曆插圖,細筆描寫一年十二個月中,人與自然在一起生活的狀況,將許多細節湊在一起,成為人類在大自然生活的鳥瞰。

祭壇木板畫
奇馬布艾(Cimabue)的《 聖母豋寶座圖 》(約1285-86,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表情較保守、平面化。

杜秋(Duccio)的《聖母豋寶座圖》(1308~11),有柔和可親的生動感。《報聖母逝世的消息》,人物與背景第一次產生明確的三度空間感。

喬托(Gitto,1267~1337)《 哀悼基督 》(裝飾壁畫,1305~06,義大利帕度亞‧斯克羅維妮教堂),每個人都統一在同一空間中,人開始有個性、動作,姿態有重量感,畫面有象徵性。




受難圖(玻璃鑲嵌畫)
 


聖色寧大教堂


巴黎聖母院
2006-10-30 6:22 am
哥德派....
玻璃鑲嵌畫是主要的繪畫形式,藝術家並不是直接在玻璃上作畫,而是像嵌畫一樣,用不規則的碎片玻璃經過剪裁後嵌在輪廓線中,在諸如眼睛、頭髮、衣褶等細部,則用黑色或灰色的顏料畫在玻璃表面上。

哥德藝術(Gothic art)始於12世紀,盛行於13世紀,15世紀隨文藝復興的到來而衰落。但在北歐地區,它仍延續到16世紀以後。它源於法國,很快遍極全歐洲。『哥德』一詞是文藝復興的藝術家稱呼這種藝術風格的名字,意思是「蠻族」,輕視的字眼,直到18世紀才獲肯定,哥德派繼起的就是文藝復興時期。

藝術表現
建築
哥德式大教堂以交叉肋拱、高扶壁、飛扶壁、尖拱結構和新裝飾體系的廣泛應用為特徵。高、直、尖的造形有強烈的上沖趨勢,暗示接近天國的信念。教堂不純粹做宗教禮拜用,而是各地的公共生活中心,由於凌駕普通建築之上,遙遙可見,因此教堂的規模又代表當地人民財力的象徵。哥德式教堂採用圓花窗和彩色玻璃鑲嵌畫,代替了牆壁,使整個建築幾乎成為一個透明體。陽光普照的日子裡,走進哥德式教堂,感覺好像走入彩虹裡一般。

哥德式大教堂,以輕盈靈巧、高聳挺拔的造型,與厚重敦實的羅馬式教堂,形成鮮明的對比。

著名者如﹕
《聖德尼(St.-Denis)教堂》(1140~1144年)。

巴黎《 聖母院 》(1163-1250年),雕花受伊斯蘭影響,有輕盈之感。上雕歷代帝王,象徵政教合一。

法國《 夏特(Chartres)教堂 》(塔高106M,1194~1220),大門雕刻和旁邊玻璃 表現最特別。

雷姆(Reims)教堂 (1225~45)。

義大利《米蘭教堂》(1310年)。混合南北作風,構造複雜。

雕刻

歌德式雕刻大半安置在教堂的外部,一般人物造像以修長的形體、拘謹的姿態和公式化的服飾所產生的垂直靜止的效果著稱。 早期代表作是「夏特教堂」的大門雕刻,圓柱上排滿著瘦長的獨立人像,盡管還顯得僵硬、呆板,但已有三度空間的立體感。

「雷姆教堂」西門雕刻《 天使訪問聖母 》(1230),是哥德式古典主義的代表作。人物的衣飾順人體流動,有三度空間立體感,也洋溢著撫媚優雅的人體和真情流露的人類情感。 巴黎聖母院藏的「 聖母像 」(十四世紀初,約1330),以人間情感的表現取勝。雕刻中的小耶穌不再是一個拘謹的救世主,而是一個撫弄母親衣領的孩童。

阿米安教堂(1220年)的《十二月令勞動圖》,表現了對日常生動活潑的觀察能力。 義大利布拉多(Prato)教堂的《聖母像》(約1315),作者喬凡尼‧皮沙諾(Giovanni Pisano),扭轉的頭部和突出的臀部,更強調三度空間的結實感,扭轉的形態是受古代法國的影響。

繪畫

繪畫在歌德藝術中不怎麼重要,因為教堂中缺少作畫的牆壁(義大利例外)。歌德式繪畫重視細部,對透視不感興趣,通常人物趨向世俗化,都以公式化的建築或自然的花木當背景,富裝飾性,畫面有高雅、和諧、平靜的感覺,同時也帶有幻想性的氣氛。

手抄本插畫
畫面突出畫框,多產生一些空間感,例如法國歐諾雷大師(Honore'),1295年,在祈禱書中畫的《大衛和巨人》。林布(Limbourg)兄弟的《十二月令圖》(例如其中的 十月令圖 ,1410),這是在《美好的時光》手抄本中的月曆插圖,細筆描寫一年十二個月中,人與自然在一起生活的狀況,將許多細節湊在一起,成為人類在大自然生活的鳥瞰。

祭壇木板畫
奇馬布艾(Cimabue)的《 聖母豋寶座圖 》(約1285-86,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表情較保守、平面化。

杜秋(Duccio)的《聖母豋寶座圖》(1308~11),有柔和可親的生動感。《報聖母逝世的消息》,人物與背景第一次產生明確的三度空間感。

喬托(Gitto,1267~1337)《 哀悼基督 》(裝飾壁畫,1305~06,義大利帕度亞‧斯克羅維妮教堂),每個人都統一在同一空間中,人開始有個性、動作,姿態有重量感,畫面有象徵性。

參考資料
參考: ttp://art.network.com.tw


收錄日期: 2021-05-03 12:02: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7000051KK022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